太平御览·文部·卷十九

  ○史传上

  《文心雕龙》曰: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谓也。古者,左史记言,右史书事;言经《尚书》,事经《春秋》也。

  《说文》曰:史,记事者也。

  《释名》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

  《博物志》曰:贤者著述曰传。

  《礼记》曰: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

  《诗·序》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

  《韩诗外传》曰:周舍对赵简子曰:'臣操牍秉笔从君之后,司君过而书之。'

  《周礼》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郑玄注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左传·昭十五年》曰:荀跞如周,藉谈为介。王谓藉谈曰:'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於是乎有董史。汝,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

  又《宣二年》传曰:晋赵穿弑灵公,宣子未出境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又《襄二十五年》传曰: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又昭十二年传曰:楚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史记》曰:秦、赵渑池之会,其君相为鼓瑟扣缶,皆命御史书之。

  《汉书》曰:司马喜生谈,为太史公;谈生迁,迁为太史令,掌史记。(,缀集也。)

  又曰:武帝始置太史,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故司马谈父子世居此职,得撰《史记》。

  又曰: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该,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后汉书》曰:班彪续司马迁,后传数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续之。固以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百王之末,非其义也,大汉当可独立一史,故上自高祖,下终王莽,为纪、表、传、志九十九篇。

  又曰:明德马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周官》,《周礼》也。仲舒有《王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章帝请曰:'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既无褒异,又不录勤劳事,无乃过乎?'太后曰:'吾不欲后代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录也。'

  《东观汉记》曰:时人有上言班固私改作史记,诏下京兆,收系固。弟超诣阙上书,具陈固不敢妄作,但续父所记述汉事。

  《晋书》曰:王沉仕魏,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又曰:华峤常沉醉,所撰书《十典》,未成而终。秘书监何劭奏峤中子彻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后监缪徽又奏峤少子畅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并草《魏晋纪传》。与著作郎张载等俱在史官。

  又曰:陈寿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重如此。

  《宋书》曰:王韶之,琅琊临沂人也。私撰《晋阳秋》,成,时人谓之宜居史职。即除著作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后世佳史。

  又曰:裴松之字世期,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广增异闻,既成,奏之。上览之曰:'裴世期为不朽矣。'

  又曰:范晔《狱中与诸生侄书》曰:'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惟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虽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俱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此书行,故应有尝意者。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梁书》曰:吴均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奏之,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书不实录,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

  又曰:裴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杨镳。

  《后魏书》曰:毛脩之位次崔浩之下。浩以其中国旧门,虽学不博洽,而犹涉猎书传,每期重之。与论说,言次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脩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门下书佐,得挞百下,故其论武侯曰'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它为偶,而以为管、肃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之贬亮,非为失实。

  《三国典略》曰:齐王以魏收之卒也,命中书监阳休之裁正其所撰《魏书》。休之以收叙其家事稍美,且寡才学,淹延岁时,竟不措手,惟削去'嫡庶'一百馀字。

  又曰:周萧大圜为滕王逌友,逌问于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馀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之者妄也。如使有,亦不足怪。昔汉明为《世祖纪》,章帝为《显宗纪》,殷鉴不远,足为成例。且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隐之?如有,亦安得而不隐?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讳国之恶,绎裰礼也。'逌乃大笑。

  又曰:齐主命魏收撰《魏史》,至是未成。常令群臣各言其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齐主乃令魏收专在史阁,不知郡事,谓收曰:'当直笔,我终不学魏大武诛史官。'于是广征百官传,总斟酌之。既成,上之,凡十二袟,一百三十卷。尚书陆操谓杨愔曰:'魏收可谓博物宏才,有大功于魏室。'愔曰:'此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过为繁碎。'时论收为尔朱荣作传,以荣比韩彭尹霍者,盖由得其子文赂黄金故也。邢邵父兄书事皆优,邵惟笑曰:'《列女传》悉是史官祖母。'尚书左丞卢斐、临漳令李庶、度支郎中王松年、中书舍人卢潜等言曰:'魏收诬罔一代,其罪合诛。'卢思道曰:'东观笔殊不直。'斐、庶等与收面相毁辱,无所不至。齐主大怒,乃亲自诘问。斐曰:'臣父位至仪同,收附於族祖中书郎玄传之下;收之外亲博陵崔绰位止功曹,乃为传首。'齐主问收曰:'崔绰有何事迹,卿为之立传?'收曰:'虽无爵位,而道义可嘉。魏司空高允曾为其赞,称有道德。臣所以知之。'齐王曰:'司空才士,为人作赞,理合称扬,亦如卿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岂能皆实?'收不能对。以其才名,不欲加罪。高德正其家传甚美,乃言於齐主曰:'国史一定,当流天下,人情何由悉称?谤者当加重罪,不然不止。'齐王於是禁止诸人,各杖二百。斐、庶死於临漳狱中。又《北史》:收所引史官,恐其陵逼,惟取学流先相依附者。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刁柔、裴昂之以儒业见知,全不堪编缉;高孝幹以左道求进;修史诸人父祖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收性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收在神武时为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阳休之助,因谓休之曰:'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传。'休之父固,魏世为北平太守,以贪虐为中尉李平所弹,获罪。收书云:'固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又云:'李平深相敬重。'群口沸腾,敕《魏史》且勿施行,号为'秽史'。

  《唐书》曰:杜正伦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於百姓有所益不,所以不敢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在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於道理,则千载累於圣德。非直当今有损於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

  又曰:许敬宗。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戮,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敬宗闻而衔之。及为德彝立传,盛加其罪恶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皇家之隶也。敬宗与之结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妄加功绩。又蛮首庞孝泰率兵从征高丽,贼知其怯懦,先击破之。敬宗纳其家宝货,妄称其频破贼徒,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惟苏定方、庞孝泰耳,曹继叔、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如此。

  又曰: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皆书何等事?大抵人君得见否?'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诫,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帝曰:'然'。

  又曰:贞观十年,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征,散骑常侍姚思廉,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孔颖达,守礼部侍郎令狐德棻,守中书侍郎岑文本,中书舍人许敬宗等撰成周、隋、梁、陈、齐等五代史,诣阙上之。太宗劳之曰:'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诫。秦始皇奢淫无度,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副朕深怀,极可嘉尚。'又诏司空房玄龄等修《晋书》,以臧荣绪书为本,采摭诸家传记而益附之,爰及晋代文集,罔不毕举,为十本纪、二十志、七十列传、十三载记。其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皆称制焉,房玄龄以下为论皆称史臣。后数载而书就,藏之秘府,颁赐加级各有差。以其书赐皇太子及新罗使者各一部焉。

  又曰:显庆中,高宗以许敬宗所撰《太宗实录》所记多非实,乃谓刘仁轨曰:'朕昨观国史所书,多不周悉。卿等必须穷微索隐,原始要终,盛业鸿勋,咸使详备。至如先圣作《威凤赋》,意属阿舅及士廉,敬宗乃移向尉迟敬德传内。又尝温汤教习,长围四合,万队俱前,忽然云雾昼昏,部伍乱错,先圣既睹斯事,恐其挂法者多,遂潜隐不出;待其整理,然后临观。顾谓朕曰:'振旅训兵,国之大典,此之错失,於法不轻。我若见之,必须行法。今我不出,良为於此。'今乃移向《魏征传》曰,称是征之谏语。此既乖於实,何以垂之后昆?朕尝从幸木央宫,辟仗已过,忽於草中见一人身带横刀,其人云闻辟,伏,至怕不敢出。仗家搜索不觉,遂伏不敢动。先圣敛辔即还,顾谓朕曰:'此事若发,数人合死,汝可后伺看,早放出之。'史家惟此一事差似不失其真。'郝处俊曰:'先圣仁恩,触类皆是。臣弟亻桀往年宿卫之日,被羌腰轝供奉,见有三卫误拂御衣,此人怕惧,五情无主。先圣谓之曰:'此间无御史,我不为汝作罪过,不须怕惧。'上谓处俊曰:'此亦须入史。'于是处俊等引左史李仁实专掌其事。'

(0)

相关推荐

  • 汉代的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

    摘   要:汉代私人撰史之风兴盛,虽然官修史书不如私撰史书的声名显赫.流传广泛,但史官制度和官修史书一直都在延续,并不断发展创新.汉代弱化了专职史官的设置,由皇帝直接挑选有才学的官员参与撰史,并固定了 ...

  • 盛世的假象 群体性脑补出的贞观之治

    <出猎> 李世民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 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 ...

  • 那个时代的历史更真实?

    历史本来应该是真实的事实陈述,即使有论述观点,也只是撰写者个人的看法,不应该因此而掩盖真实的历史事实.可是,中国历史的可信度真实度到底如何呢?那个时代的历史更为真实更为可信呢? 中国历史最为可信最为真 ...

  • 「觅史记」崔鸿《十六国春秋》:已佚再现,真赝互见(下)韦力撰

    崔鸿家族原本居于河北清河郡,他的曾祖崔旷早年跟随南燕主慕容德南渡黄河,迁居于青州.崔鸿的祖父崔灵延在宋孝武帝时,任龙骧将军.长广太守,授封关内侯.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北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灵 ...

  • 《史通》与刘知几

    <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史学家.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历史,完成了<史通>二十卷. 在这部书中,刘知几对过去的史学著作,从体例.史料.语 ...

  • 《陈书》专题︱于溯:王朝史编纂与PPP模式

    <陈书> [唐]姚思廉撰 中华书局 2021年8月出版 324页,118.00元 ━━━━ 文︱于  溯 在二十四史中,<陈书>的体量最小.有一个笑话说,研究生面试,考官问某生 ...

  • 太平御览·地部·卷十九

    ○岩 <说文>曰:岩者,崖也,山边谓之崖. <书>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孔安国注曰: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外野,得之於傅岩之溪.) <晋书> ...

  • 太平御览·兽部·卷十九

    ○獐 <春秋运斗枢>曰:枢星散为獐. 伏候<古今注>曰:獐有牙而不能噬,鹿有角而不能触.獐一名麇,青州人谓麇为獐. <抱朴子>曰:獐兔入军中,当徙之. 又曰:山中称 ...

  • 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九

    ○镜 <释名>曰:镜,景也,有光景也. <广雅>曰:鉴谓之镜. <玄中记>曰:尹寿作镜. <大戴礼>曰:武王践祚,镜之铭曰:'见尔前,必虑尔后.' &l ...

  • 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九

    ○几案 <十洲记>曰:瀛州金峦观中,有青离玉几,覆以云纨之素,刻水碧为倒龙之床. <玉光八景经>曰:众真宴礼大帝,屈节於几前. <太一洞真玄经>曰:太微紫房中有一童 ...

  • 太平御览·文部·卷十八

    ○著书下 <吕氏春秋>曰:吕不韦为秦相国,集诸儒使著其所闻,为十二记.八览.六论,合十馀万言,名为<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悬千金於其上,有能增损一字者,与之金.时人无能增损 ...

  • 太平御览·文部·卷十六

    ○思疾 <汉书>曰:枚皋年十七,上书自陈枚乘之子,上得大喜.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太子.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皋为文疾,受诏辄成: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亦具赋门 ...

  • 太平御览·文部·卷十五

    ○品量文章 <后周书·薛寘传>曰:前中书监卢柔,学业优深,文藻华赡,而寘与之方驾,故世号曰'卢薛'焉. <梁书>曰:何逊文章与刘孝绰并见重,时谓之何刘.梁元帝著论云:'诗多而能 ...

  • 太平御览·文部·卷十四

    ○符 <说文>曰: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释名>曰:符,付也.书所敕命於上,付使传行之. <文心雕龙>曰:符者,孚也.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 ...

  • 太平御览·文部·卷十二

    ○诔 <释名>曰:诔,累也.累列其事而称之也. <说文>曰:诔,谥也. <周礼·春官下>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大丧,执法以莅劝防.(郑司农云:劝防,引六绋.)遣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