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制就银蟾紫府影||孙建华
作者:孙建华
每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中秋佳节。
节日习俗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共有的代代相习的行为方式,是我国人民节日文化重要组成因素,我国传统节日几乎每个都有相对应、特定的饮食内容:春节吃团圆饭、中秋食月饼、端午食粽子等,其习俗源自于社会众成员不断重复的不自觉形为,因其满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需求,逐渐变得规范化,被人们广为接受与传承,在中华节日习俗文化系统里,不仅深藏着丰赡的民俗内容,而且素有“孝道”“娱乐”“观风”、“采风”等传统,
我国人民中秋节食月饼其正式作为时令食品,始于宋朝而盛于明、清。苏东坡有“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制就银蟾紫府影”,“食中滋味浓”之句,诗中的“酥”与“饴”说出了月饼制作的主要特点,“银蟾”就是在晴空万里的中秋节晚上,赏月时能看到浩渺的月宫中,有关民间传说蟾蜍的影子,
据专门记载宋代民俗的《东京梦梁录》,其中有:楚淮地区8月15日前后,家家忙碌,市食点心,时时皆有,芙蓉饼、玫瑰饼、月饼…....就门供卖。明代,楚淮地区中秋节食月饼更为流行,这是因为当地人民不满元朝的残酷统治,借月饼中包纸条传递信息,一举推翻元朝统治。
我国的月饼种类各异:江淮地区有苏州的玫瑰月饼、扬州的椒盐月饼、其中楚淮地区还有红豆沙、绿豆沙、鸡蛋黄为馅制作的月饼最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其味香细腻,容易消化,最适合童叟食用。
中秋佳节除食月饼外,楚淮地区还盛产桂花,智慧的当地人民将香鲜的桂花采摘下来,用白糖腌渍、发酵,储藏做成桂花糕、酿成桂花酒,据史料载:香醇桂花酒家家庆团圆,在中秋节之夜,当地人民在自家院子当中,摆好园桌放满石榴、花生、芡实、莲子等应时水果,首先向长辈敬桂花酒、桂花糕、水果,然后全家一起享用桂花糕、喜饮桂花酒,欢庆团圆、喜迎丰收。为节日增加了无限的情趣,据当场老人说:吃的、喝的越多,家庭就越吉祥如意,这又是一种美好的风俗,
淮安地区古代其节令习俗多姿多彩,在明清时期,中秋节晚上有青年人聚在一起,
去缺子女的人家地里偷冬瓜,将其用红布包好,一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送到这户人家,主人要请他们吃酒霄夜,另据史料载:在涟水、楚州、洪泽一带,中秋节晚上,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用果皮、瓜壳扮鬼脸装成高公、矮婆,中秋节当晚,到田地里偷无子女人家的花生、葵花子,拿到无子女人家去炒熟吃,据说这样可以给该人家带来吉祥、福运,带来多子多福、带来儿孙满堂。
8 月15日这天夜,家家人都睡不着,在楚州地区中秋节买月饼,还有杀鸭子的习俗,据传说:明代时期该地区水网纵横,物产丰富,人们过上无优无虑的生活,一年初冬季节,一群倭寇闯进这里的乡村各地,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乡村各地一片凄凉,当地有个专卖麦芽糖的老人,老伴、儿子一家三口人都是有智慧、有灵感之人,看到倭寇如此凶残,想领头造反消灭作恶者,还百姓平安生活。先是儿子挑着麦芽糖担子,走村串连,说8月15夜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将倭寇全部杀死,被倭寇用油锅炸死,接着老婆又挑起糖担子串连,倭寇发觉了,将其用火烧死,后来老头想起来在卖糖时秘密地将约定杀倭寇时间的纸条,与糖一起交给乡亲们,家家户户都串通一气,
约定的时间到了,全体乡亲们准时冲出家门,将倭寇居住地紧紧围起来,毫无准备的倭寇,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了中午时分有 几个倭寇被乡亲们追杀,无路可逃,跳进河塘变成鸭子,人们又跳到河塘杀死了鸭子,从此后楚淮地区人民为了纪念卖糖老人一家,每逢8月15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买月饼、杀鸭子。
中秋节从古至今都是淮安人民重要的节日,其节日饮食、娱乐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作者简介
孙建华男,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爱园镇农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庭贫穷,解放后,12岁才开始上学,1958年淮阴电力学校毕业分配在淮阴发电厂工作,从事电力事业40多年,1998年退休,视学习为生命、以写作为乐趣,多年来在地方性报刊、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百篇文章,获得奖状、荣誉证书10多个,虽已耄耋之年,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座右铭,笔耕不辍。学习、写作。
▼▼▼
【忆旧】古代淮安水上航运的兴起与竞争(一)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