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骗子是怎么行骗的?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
01
泉州府有客商叫孙滔,品德高尚待人大度,是个极老实的人。
这天他准备了百余两银子,准备去南京买点布。
明朝时期,泉州府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府,孙滔想去南京进货,就要从福建的沿山镇坐船过去。
在船上可巧,遇到个兴化府的人,叫汪兴。兴化府位于泉州府北部,同属福建省下辖。
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陌生的旅途,听见乡音倍感亲切,孙滔和汪兴一见如故,又同船数日,相谈甚欢。
孙滔说起自己去南京买布,又问汪兴此行何故?
汪兴说自己也是做小生意的,这次是要去芜湖买货。不过自己出门有些晚了,因此还未倾银。
古代的银锭有大有小,分量不一样,为了方便交易,各地都会有设有专门熔铸银锭的店铺,帮顾客把大锭的银子熔铸成小锭,又或者把碎银熔铸成大锭。
这种专门熔铸银锭的店铺,又叫倾银铺。
02
汪兴说自己尚未倾银,只有一锭细丝的十二两足银,如果船上谁有碎银,能够相换是最好了,自己也省些事。
孙滔接手来看,道,“竟然是金花细丝!”汪兴见此便要显摆,接着孙滔的手,展示给了满船的人看,还得意洋洋的问,“怎么样?成色好吧?”
满座都说成色好,正是细丝呢。
不过一锭银子,汪兴为什么这么得意呢?
明代是白银货币化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的银锭,已经从宋元时期的平板束腰型,完成了明清时期的立体起翅“元宝锭”。
由于来源、用途、重量、经手官员、银匠等不同原因,又有特定的铭文区分。
锭面上的丝纹是否清晰、美观,是判断银锭成色的重要因素。
明人著论里,将银锭根据成色区分为金花、绿花、黑花等;而细丝则是明人对纯度较高银锭的称谓,银锭纯度越高,银锭的丝纹就越细。
因此,当汪兴拿出一锭金花细丝的十二两银锭时,孙滔和在座的人难免都动了换银的心思。
03
汪兴见大家都动了心思,更加得意了。
正好船上有笔墨纸砚,他拿起来就在银子上写到,一颗足银十二两。
孙滔一看心想,这人怕不是傻子吧,有钱也不是这么炫耀的,财不露白不知道吗?
于是看在同乡的份上,悄悄地对汪兴说,“出门在外,还是谨慎些的好。”
汪兴却满不在乎,压根儿不听劝。
但孙滔是个老实人啊,他哪能看老乡这么傻,当下就
问,“你要换多少散碎银子?”
汪兴回答,“我也只是买些杂物,银色凭你定就是。”
孙滔听了,拿出自己的散碎银子,一个八九钱的样子,成色不如汪兴的,也就九一二的样子。
汪兴一看很高兴,“这种成色就很好,不如按着这样,按九四五与兄换可好?”
两人又互相估了估银子的成色,取了天平对称,折估成算。
04
两人兑换完毕后,汪兴从自己箱子里取出白棉纸,当着孙滔的面,将两份银子分别包好。
起身时,却不小心将装着足银的纸包放回了自己的袖子里,孙滔提醒,“傻兄弟,这包才是你的,那包是我的。”
汪兴一听,忙把足银包递给孙滔,孙滔见纸包包的紧紧的,也没在意,放回了箱子里。
没多久,汪兴便下船道别,孙滔也一路到了南京。
没想到,到地方再取出银子看,哪里是什么金花细丝的银子,分明是一坨锡制的假锭子啊!
孙滔这才明白,哪有那么多老乡,汪兴分明就是看自己是个老实人,专门盯着自己骗呢!
或许会有朋友说,如果孙滔当初验一下银包,骗子不就不能得逞了吗?
即便当时孙滔验了银子,又或者真的拿到了真银子,骗子也未必没有再拿走的法子。
总之,出门在外,大家还是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保持警惕心才是万无一失的做法。
05
方才的故事是真人真事,出自明代防骗指南《杜骗新书》,是书里记载的24种骗术中的换银骗。
这种骗术,即便在电子支付和验钞技术已经普遍的现在,也还在频繁上演。
浙江长兴区某商店的某收银员,就遇见过这么一对假扮夫妻的骗子。
两骗子先给了收银员一张100元的真钞,说要买东西,但是中途变卦说不买了,要退钱。
等真钞到手时,其中一人有提议说还是买吧,再次将100元纸币给收银员,此时的纸币已经变作了假钞。
幸亏收银员细心,又一次验钞,当场揭穿没有上当。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这位收银员这么细心的,还是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这类的诈骗团伙,都是以两到三人团伙行动的。
所以,知世提醒大家,在涉及到金钱交易时,千万要注意验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