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斎书话||人生在哪里,心就长在哪里了——读贾平凹《山本》有感


今年暑假,我利用了三天半的时间(本来计划是三天呢),终于把贾平凹的《山本》读完了。这是他第16部长篇小说,但说实话,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的散文,小说却读得不多。认真仔细的,除了《废都》之外,另一篇应该就是《古炉》了,《怀念狼》大概看了有三分之二,后面一直没有读下去,尽管很短。《高兴》看过电影,但原著却也没有读,至于《浮躁》《老生》《带灯》《极花》等等作品,家里面都有,全都是束之高阁。真正算来,《山本》竟然是近几年来,认真读的极少数的小说(我说的不仅是贾平凹的,而是所有的小说)。

小说的背景,依然没有跳出那个号称南山的秦岭,本来小说的名字就叫“秦岭”嘛,后来改名“山本”,也是为秦岭立志的。我曾经说过,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或许叫四驾),将三秦大地一分为三,路遥和高建群立足沟壑丛生的黄土高原,陈忠实站在八百里秦川的厚土上,而贾平凹却永远走不出陕南的大山来。据圈里的朋友也曾咨询过:贾老师,你在西安都生活这么多年了,怎么还念念不忘的是你的陕南的山窝窝呀?贾老师说,人生在哪里,心就长在哪里了。秦岭山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庙,都是他心中的精灵啊。所以他的写作,一直是回忆性的,人老了,脑子里原来都是回忆呀。

《山本》的故事情节还是有突破性的:里面的主人公,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了高大上的善与恶,每个人都热爱着那一方土地啊,而每个人的内心又都是有着那样的一分为非作歹啊。在贾平凹的笔下,那纷乱的三四十年代,山里面的各股势力,土匪也罢,保安团也罢,游击队也罢,正规军也罢,预备旅也罢,谁又能代表着正义呢?谁又是真正的邪恶呢?从小说中一点也看不出来,只是给每一股力量安插了一个名字罢了,或许任意一支力量换成一个另外的名字,都是完全的一样的呀。听有人说,这本书没有革命的立场,其实山窝窝里的斗争,谁不希望自己的势力壮大呢?谁又是完全的为理想而奋斗呢?

小说里面也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因素,之前一直不知道什么叫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像莫言的《蛙》最后面的青蛙乱舞的报复行为,想《白鹿原》里面的田小娥的“魂变”,《山本》的一开头就是看风水先生相中的一块风水宝地,并且陆菊人的这三分胭脂地决定了井宗秀和涡镇日后的世事沧桑,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动植物的预告行为,最后都是那么的灵验,秦岭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一个精灵,都是有灵魂的啊,都与人们的生老病死紧紧联系的,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啊,也是对秦岭的敬畏啊。

在贾老师的小说中,都会安排一个孩子的身影,《古炉》里面的狗尿苔,《山本》里面的蚯蜒,还有,陆菊人的儿子剩剩,每一个角色都在现实社会中无足轻重,但却在小说的重要场合中见证历史,这个孩子被人看不起、却又自以为是,有些傻,有些调皮,有些天真,也有些无赖,这个孩子往往注定是孤独的,或者是个孤儿,或者是无依无靠,或者是经常被大人欺负,或者是被同龄的孩子们欺负,有些自卑,又有些自尊,这恰恰是贾平凹自己的写照,也是他对自己童年的记忆啊。

小说读到最后,在最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想想也应该是戛然而止了,井宗丞和井宗秀之死都没有太大的大风大浪,生命都是一瞬间的戛然而止,但就这样戛然而止就好了,后面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发展才好了,不是小说有些虎头蛇尾,也不是小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总喜欢把小说看成正剧或者喜剧,总喜欢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人生呢,人生何时有过皆大欢喜的结局呢?很多人的生命不是也是在瞬息间戛然而止的吗?

小说里面有太多的景物描写,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感觉到太过繁琐,贾平凹把景物描写得那么细致,是不是跟年龄大了,人爱絮叨有关系了?或许不是的吧,因为那一草一木的里面,都藏着一个精灵呢。

(声明:文中配图全部来自于网络,而非专人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