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40首鉴赏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
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
,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
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上片为时令背景。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诗人玉屑卷二一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这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婉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洞仙歌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画?
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美。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在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杨柳词,据唐人孟郊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句。及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东坡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畅的语句中,却藏有深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首贺新郎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上片咏佳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下片写石榴,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曾两次出任杭州。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曲曲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词为作者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在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别恨是全词主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着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畲音袅袅的回味。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在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谓古今隔。
此词作于绍圣元年(1094)七月,是作者为酬赠阔别多年后又不期而遇的老友苏坚(伯固)而作。词中以雄健的笔调,营造出纯真爽朗、境界阔大、气度昂扬的词境,抒写了作者的浩逸襟怀。全词气象宏阔,情致高健,堪称苏词中写离别的代表之作。
词的上片写作者与伯固同游庐山的所见所感。起首二句远远宕开一笔,从梦游震泽(即太湖)着笔。
'我梦'二字想落天外,神气极旺。千顷白浪翻空摇舞,东坡却棹一叶之扁舟,倘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动与静、大与小对强烈而又鲜明,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去,笔势一顿,借'觉来'二字转到眼前庐山胜景,只见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震泽梦游与庐山清赏,虚实交映,相反相成,给人一种瑰丽多变、目不暇给的感觉。'雪浪摇空','青壁倚天',如此奇丽之景,更是令人神往。然而正当作者陶醉于这种似梦非梦的自然乐趣之中时,一缕悲凉之感却袭上心头,使他又回到了坎坷的现实中来。'此生长接淅'一句是他宦海浮沉的生动概括。
'接淅',本于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说孔子去齐国的途中淘米烧饭,不等把米淘完、沥干,带起就走,言其匆遽狼狈之状。此处用典,写东坡一生屡遭贬黜,充满了艰难挫折,这暂时的游赏,难以愈合他心灵之伤。'与君同是江南客',上应'接淅',写彼此之飘蓬,下启'飞梭',言清欢之短暂。'梦中'三句收束前片,说迷离幻象、湖山清景,俱如飞梭过眼,转瞬即逝了。
过片另起一意,写对伯固的勉励。东坡与伯固交谊笃厚,曾叙宗盟,每遇离别,必有所作。只是此词作于衰暮,前程艰险,后会难期,故语气较前沉痛。苏伯固赴任澧阳,大概也不是愉快的差使,所以东坡要用迁客骚人的典实来慰勉伯固。'明日'两句,点出送别。'挂席'即'挂帆'。扬帆西去,指苏坚的去处。随着西去的征帆,作者心随帆驶,由地及人,联想到在那里行吟漂泊过的屈原。'灵均即屈原的别名。'澧阳兰芷'即沅芷澧兰,这些散发着屈原人格光辉的香草,也因为伟人的逝去而憔悴无华了。'灵均'从反面落笔,映衬与屈原并光辉的品格,二句同时又隐约地流露出希望苏坚追踵前贤,能写出使山川增色的作品来。'君才'以下各句,援引刘禹锡的故实,从正面着笔,写出了对苏坚的期望。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贬为朗州司马,在武陵一带生活了十年,后来又到夔州任刺吏。在夔州,他效屈原居沅湘间依当地迎神舞曲作九歌的精神,用巴渝民歌竹枝曲调创作了九首竹枝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东坡即以此鼓励老友,期望他在逆境中奋起,象屈原、刘禹锡那样写出光耀古今的作品来。'君才'二句,充满了期望,意谓:你的才华不减梦得,他谪居的武陵在这里的西南远方,又和你所要去的澧阳同是莫徭(部分瑶族的古称)聚居之地,到了那边便可接续刘梦得的馀风,创作出可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的'莫徭新唱'来,让这个寂寞已久的澧浦夷山,能重新鸣奏出诗的合唱,与千古名贤后先辉映。'谁谓古今隔',语出谢灵运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东坡略加剪裁,用以煞尾,便有精彩倍增之妙。这首词横放而不失空灵,直抒胸臆而又不流于平直,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佳作。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长安,代指宋都汴京。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吴亡后,二陆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时年只二十余岁,词里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象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在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在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这首词的议论、抒怀部分,遣词命意无拘无束,经史子集信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作者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怀。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原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是一首托为思妇怀念远人的词。作者于熙宁六年冬,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此词。上片说去年离家是在飞雪似杨花的冬天,现在已是杨花似雪的暮春,尚无返回的消息。巧妙地把眼前的杨花与去年的雪花联系起来。下片写对酒邀月,明月却偏照着画梁双燕,衬托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
南乡子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
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暮雨暗阳台。乱洒高楼湿粉腮。
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既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它们翔集在梅花周围,瞅准空档,便争相飞上枝头,好象要细细观赏花朵似的。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本词则不然。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高柳新蝉,熏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交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人物风雅优闲的生活情趣。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词,以豪放着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行香子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此词是苏轼早期酬赠词中的佳作。词中多用忆旧和对照眼前孤独处境的穿插对比写法,触目兴怀,感想当初,抒写自己对杭州友人的相思之情。作者在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是此词的主要特点。
这首词,今昔对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现得极为恰切、自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回时闺怨'中的'夏闺怨'。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符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本词'手红'二句意。'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在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在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在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在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减字木兰花·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迥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佳境;不象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据后山诗话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公谓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词云。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着,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在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在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在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
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
'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在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摇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蝶恋花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暮无人卷。
云鬓蓬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在目。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在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在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0)

相关推荐

  • 李秋平:横放杰出,豪壮旷达

    自明张綖以来人们论东坡词多以所谓"豪放"词推崇,这其实只是皮相之论,并未能真正理解东坡之词.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论东坡之词:"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 ...

  • 词话:论用字的妙处

    作词忌讳用替代字.周邦彦<解语花>中的"桂华流瓦"一句,境界极妙,可惜用"桂华"二字来替代"月光".再到吴文英以后,用替代字的人 ...

  • 苏轼诗词四首

    ​<戏赠张先> 苏轼 宋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是北宋词人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美女为妾.苏轼等人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

  • 《立夏》诗词40首:倚浓荫绿树,点缀清凉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 唐代:元稹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代:韦应 ...

  • 时令与节序诗词40首“春夏”篇(南郭居士·郭军)

    时序与节令诗词系列40首 时令节序·春夏篇 (南郭居士·郭军) 春 [七绝二首]立春 郭军 (一) 一夜春归犹梦醒,东风送暖动征辕. 桃园枝嫩萧娘早,打起晨烟惹鸟喧. (二) 春光乍现著轻装,催绿江南 ...

  • 祖国诗词瑰宝,顶尖诗词40首

    激情漫谈天下事 昨天 学无止境-- (42) 中国顶尖诗词四十首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厥,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 ...

  • 唐山《聚贤雅苑》痛悼袁隆平院士诗词40首

    七绝· 致敬袁隆平(新韵) 高站稳  梦圆天下米粮川,无悔终生献稻田. 惊世传奇君写就,国民饭碗放心端. 七绝· 缅怀袁隆平(新韵) 高站稳 中华有幸降神农,仓廪殷实盖世功. 稻浪香中传噩耗,九州飞泪 ...

  • 清明节诗词40首

    . .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即寒食节, ...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经典诗词40首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 ...

  • 贾岛诗词40首,字字推敲,才会首首经典

    ·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贾岛的诗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 ...

  • 除了宋词,苏轼这40首宋诗,你读过吗?

    赏析古诗词 公众号 欢迎您 开始赏诗词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