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色彩考:蜜合色
蜜合色为古代染料颜色的一种,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浅黄白色曰蜜合”.
“蜜合”二字本是中药用语,即指一般做丸药时除将各色药材碾碎备用之外,还须准备蜂蜜与药末和匀,团而为丸,蜂蜜起黏结,祛苦涩作用,中医对蜜合的炼蜜做了解释:“炼蜜将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110~116度,出现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拈之粘性较强,但无白丝,老蜜炼蜜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从中可以看出,蜂蜜在炼蜜中会出现红色,拉出的细丝呈白色,应当就是所谓"蜜合"之色, 多数典籍偏重于"微黄而带红色",即为蜜合色了.
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了一批东汉早期的医简,里面就记录有“买蜜合药”的内容,如“和密(蜜)大如樱桃”、“合丸以密(蜜)大如弹丸”。这说明当时以蜜和药已经非常普遍。据说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早年也做生意。其中一个行当就是“买蜜合药”,即制作中药丸,兜售或者转手批发给药商。
《红楼梦》第八回对薛宝钗的服饰描写:只见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头上挽着黑漆油光髻 ,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觉奢华,惟觉雅淡。——文学作品中很少见用半新不旧的衣裳来衬托美女的,曹公用笔大胆独到。半新不旧的衣裳不刺目不招摇,给人妥帖、舒服之感,穿着旧衣的豪门少女宝钗如此安然地出场,曹公让我们一下子看到她安稳、淡定的心性。
曹公对宝钗的形象定位是牡丹花,在怡红夜宴里,众人说:“也只有她佩得上牡丹。”牡丹被喻为人间富贵花,向来是不入雅士高人的眼目的,这富贵二字带了俗意,所以宝钗也就被定性为俗人一个,和清高脱俗的林妹妹形成双峰对峙。但凡对容貌信心不足又存了一鸣惊人的心的,在衣饰上无不极用其新艳,比如凤姐珠光宝气的排场,多少有些内心的不自信在里头,所以需要用繁复光鲜的衣饰来闪亮自己,果然,褪了妆的凤姐,脸黄黄的。同样出身富贵人家的宝钗,却有不屑富丽衣饰的淡定,还有她不喜熏香,讨厌做作装饰,曹公使用了自己一贯的审美主张来塑造宝钗的美:反对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淡而现成才是至高无上的美。正应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我们看摒弃艳丽装饰的宝钗,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精华欲掩料应难,天香国色遮挡不住,大家风范自然而然,这才是曹公心胸中的牡丹定位。
按照这个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此处的蜜合色应该是泛着白色的黄色,有种旧旧的感觉,与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葱黄绫子棉裙色彩呼应。巧妙运用了黄与紫对比色,不见奢华、唯觉雅淡的古典含蓄美。"蜜合"二字,民间多取其"亲密和合"之谐音,所以是旧时很受人们偏爱的色泽,曹雪芹公将其用在一向清心寡欲的宝姐姐身上,其深意还多须揣测,
曹家祖辈连任织造。从他的曾祖曹玺开始,以他的祖父曹寅为中心,直到其伯、父辈,承袭江宁织造达58年之久(江宁织造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给皇室置装、购布)。曹雪芹从小在这个“专业世家”中生活,耳濡目染,对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色彩、工艺、出处等等具有极深的造诣绝不是主观臆测!
棉袄的蜜合色即浅黄白色,配着葱黄色绫棉裙,是同色系的深浅搭配;比肩褂的玫瑰紫是紫中偏红的颜色。紫与黄本是互补色对比,反差最大,但玫瑰紫与蜜合色由于色彩纯度较低,就降低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之“一色半新不旧”,色彩纯度就再次降低,显得不那么明艳奢华了。这套服装既保留了少女的青春娇艳,又符合宝钗藏愚守拙的深沉个性。
从以上分析来看,蜜合色是“浅黄白色”的可能性最大。至于有人认为是“微黄而带红色”不算为过。毕竟蜜合一词来源于中药工艺,炼蜜拉丝就出现白丝,如要用“旧”来形容这个蜜合色,还是李斗的解释为最接近本色。至于有人说是桔黄,我看没有任何依据。
颜色有了,那么是什么染料染色?查不到任何资料。就天然染料而言,能染出黄白色的极多。栀子、黄柏、石榴皮、姜黄、郁金、黄连,甚至绿茶都可以染出此色。要黄白色中隐有红光,唯有柘木最靠谱柘黄曾经是皇家的色彩,只有皇帝可用,但清代的皇帝穿着用色是明黄,即是用栀子所染。柘黄在清代不是禁色了,但薛宝钗穿柘黄还是极不合适的。将柘黄颜色改浅色成为蜜合色,既暗示高贵,同时感官上有陈旧的感觉,与其他色彩配伍,倒是恰到好处。
作者:黄荣华
本人声明:这是作者正在撰写的《红楼寻色》中的一篇(有删节),未经作者容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