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不上朝到大臣们集体旷工,崇祯皇帝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痛
一、
1644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年。
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上吊,李自成出京,多尔衮进京... ...
很多高级官员自杀了,很多官员被杀了,还有很多官员投降了、然后又投降了一次。
还有很多官员隐居山野。
这一年是甲申年,三百年后的1944年3月19日,有了郭沫若的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刚一发表就引起轰动,成为了我党整风文件,影响巨大。
11月,毛泽东亲笔复信郭沫若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保持“两个务必”,我们不做李自成,这是胜利者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时的清醒思考。
而文章所论述的明王朝、李自成和清兵三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像崇祯那样的专制和腐败的政权是必然要灭亡的,更不断激发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末代皇帝崇祯,工作一直很努力,但崇祯越努力,大明王朝越快的走向失败。
君臣之间,崇祯也心酸。
二、
皇帝需要大臣们的支持。
而最信任的人在最关键的时候甩手了。
1644年4月23日,在潼关就投降了李自成的宦官杜勋,作为李自成的谈判代表,入宫谈判。皇帝接见了杜勋。
现在看来,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不是很苛刻:皇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山西和陕西为其封国,李自成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
参加谈判的有首辅大臣魏藻德,皇帝的本意是想让魏藻德先表态,使自己即便是答应起义军的条件,面子上也显得好看一些。
魏菲德这样写这次谈判的细节:
崇祯帝听杜勋逐条阐述时,也考虑到,现在的让步,在将来的正统史家眼中,会永远成为他曾“偏安”的证明。不过,如果他能在大臣中为此绥靖策略找到支持者,对他的指责便可减轻。于是他转向魏藻德问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却一言不发,皇上顿感不快,再次问道:“此议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语,拒绝为此决定分担责任。皇上气得发抖,转身打发了杜勋。杜勋刚一离开,皇上就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并将其一把推倒。 魏藻德慌忙退出,谈判之事遂再未提起。(《洪业——清朝开国史》)
第二天早晨,老天爷果然按照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的推算,下起了蒙蒙细雨,李自成下令部队准备进城,到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部队逐渐占领了南城。
后来,魏藻德的结果也很惨,没有信仰的人生不会是幸福的人生。
这天是1644年的4月24日。
三、
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就连直接推翻他的李自成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很坏。
李自成在《登极诏》中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意思是说,皇帝本人不赖,只是孤立于上而受到奸臣的蒙蔽,大臣们每天合起伙来谋私,几乎没有忠臣。
这就是大明朝的最后一天。
4月25日早晨,崇祯皇帝和往常一样早早的来到太和殿上班,却看到竟无一人上朝,他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当他到了煤山时,据说他又叹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孤家寡人,“孤家”应该就是这样了。
四、
善始容易善终难,无论是皇上还是大臣,都一样。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处理完丞相胡惟庸案后,顺手就把已经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给废除了。而且还定下了制度: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劾,处以重刑。
于是,丞相应该干的活,就都归到了朱元璋自己的身上。
权力大了,受的累也就多。
明制,皇帝每天早、午、晚三次上朝处理国政。听报告、作指示。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时间里,朱元璋除了每天上三次朝以外,还批示了各个部门送来的奏章一千一百六十件,里面共计涉及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事情太多,皇帝一个人太累,于是就有了内阁机制,秘书政治。
五、
时间在流逝,皇帝也在更新。
不是每一个孙子都像朱元璋那样勤政。于是,文武官集团就形成了能和皇帝相持的势力,于是就有了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
因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和大臣们较劲,万历皇帝不上朝,很任性,就是不愿意上班,从1585年开始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仅有1588年到定陵看了一眼自己的坟墓外,就再也没有走出过紫禁城一步。
领导不上班,问题很严重。
一把手不上班,其实最着急的是干部,估计这也是万历皇帝心里最想达到的目的:就是要你们着急。
到1610年,六部里只有刑部有长官,其他五个部没有一把手。
六部之外的都察院长官御史空缺达十年以上,吏部、兵部没有人签证盖章,致使在京候任的数千名文武官员无法上任,锦衣卫没有法官,囚犯们被关押在监狱里,有的长达二十年无人过问,囚犯的家属在长安街上访,遥跪紫禁城哭泣,连路人甲都跟着哭... ...
内阁大学土李廷机年老多病,连续上了一百二十次辞呈,万历却一个字也不批示。最后他不辞而别,万历也不加追问,好像从来就没有这回事。
退休?没门!就是不给办手续,
这个国家的好坏好像和他无关,此时,后金的努尔哈赤势力已经做大,明朝亡于万历,不是虚指。
直到1620年,万历皇帝一命呜呼,
此时,距离1644年还仅剩24年,天灾人祸,所有的努力都已经来不及了。
六、
崇祯新官上任,接受大臣建议,裁撤驿站,
于是,又给自己培养了一个掘墓人——李自成。
崇祯上吊前,有遗书把责任全推给了大臣:
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
多尔衮对崇祯的评价与李自成差不多,也把明朝的灭亡归结到了官员身上:
崇祯未尝不殚心治理,奈何疆场则将帅欺主争功,在廷则文官贪赃枉法。
从万历到崇祯,一个是不理政,一个是太理政,但都没有处理好君臣的关系,无法挽回国家灭亡的命运。
天灾都是人祸。
美国人魏菲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认真分析了明朝灭亡后官员们的去向,一部分自杀了;一部分先向李自成投降、又向清军投降,也挺忙的,这一部分有的被李自成的队伍杀掉了;还有一部分隐居了。
河南淇县,传说有沐氏官员,在崇祯皇帝上吊身亡之后,隐居云梦山中,一直等待反清复明大业成功,等到144岁时,终于不等了,立有“扯淡碑”
上书:再不来了。
细思恐极。
本文参考资料:
《大明日落》
《洪业——清朝开国史》
《1644——帝国的疼痛》《哈佛中国史》
华燕检测感谢您关注 老羊铲史
验车到华燕 快捷又方便
地址:承德市开发区东西营(鸡冠山地质博物馆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