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承德澹泊敬诚殿里的耕织图告诉你
题记: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之大事。
澹泊敬诚殿里的紫檀木雕《耕织图》
1.
在承德避暑山庄,有一座被人俗称为楠木殿的澹泊敬诚殿,相当于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是皇帝在承德上朝的地方。
皇帝的龙椅后面,是一幅巨大的紫檀木雕屏风。在这个屏风上,康熙皇帝没有采用人们熟悉的龙凤呈祥的图案,而是一幅耕织图,图中有男男女女163个人物,演绎着20多个劳动场景,风和日丽,一派祥和。
2019年8月13日,著名文化学者蒙曼在澹泊敬诚殿里这样讲解这幅屏风:
男耕女织可以看出天下老百姓是很辛苦的,那为了让天下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皇帝就需要澹泊敬诚,所以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看这幅对联:“先泽志钦承 宵衣旰食;民依心切念 春雨秋旸。”
先泽志钦承,我的祖上开创了那么多的功业有了那么多的恩泽,我要永远记住这件事,我要继承我祖先宵衣旰食的那种勤政作风,这是上联,讲的是对祖先的致意,那下联,民依心切念,我每日天没亮就批阅奏章,处理朝政,直到深夜才想起吃饭,时刻惦记百姓稼穑之苦,所谓春雨秋旸其实就是代表风调雨顺,所以你看这个仍然是和耕织图是一样的,和澹泊敬诚的观念也是一样的。
蒙曼讲解避暑山庄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皇帝,康熙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心上,他将这座紫雕耕织图屏放在他每天临朝处政的皇位后面,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正如他在《御制避暑山庄记》里说:
一游一豫,罔非稼穑之休戚;
或旰或霄,不忘经史之危微。
劝耕南亩,望丰稔筐筥之盈;
茂止西成,乐时若雨旸之庆。
此居避暑山庄之概也。
然而,即便是如此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粮食也还是出事了。
康熙亲信,曹寅的大舅哥李煦
2.
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初六,康熙皇帝出巡塞外行宫,命太子礽、长子褆、十三子祥、十五子禑、十六子禄、十七子礼、十八子衸随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正是一年里的最好季节,皇帝带领皇子们躲开了北京的酷热,在塞外避暑打猎,接见蒙古各部王公。
按照行程,八月到达西拉木伦,派长子允褆去给康熙的姑母固伦淑慧公主墓祭奠,然后继续巡视蒙古其他地方。
就在这时,康熙接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李煦的密折:
苏州地方自六月雨泽愆期,人心未安,民间因有盗警,巡抚于凖当即缉获张书绅、李焘、王化淑等,酌其轻重发落。... ...因雨少娄门外有粜米之汤若千,即高其价值,米卖一两四钱七分一石。当被程亦贤聚众讦告,而附近居民俱各罢市。
此外,在浙江四明山还发生了张廿一、张廿二兄弟领导的起义,康熙四十八年,还爆发了彭子英领导的饥民起义。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而没有了充足的粮食,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3.
康熙皇帝为了了解各地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常常派一些表面上与农业无关的官员做观察员,用密折的方式汇报,从而得到最真实的消息。
李煦,字旭东,又字莱崇,号竹村,李士桢长子,李煦的母亲是康熙的乳母。
李煦以父荫十六岁便入国子监读书,康熙十三年,被授任为内阁中书,康熙十六年,年方二十四岁的李煦授任广东韶州知府。
后来李煦的妹妹嫁与曹寅为妻,曹寅出任江宁织造,李煦受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夫曹寅任江宁织造二十余年。李煦、曹寅,以及杭州织造孙文成三人,都不断向康熙呈递密折,奏报江南地方上的情形。
其中极大部分是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等。
江宁织造负责纺织工业,不负责农业生产,但康熙就是从这些奏折中得知各地实情。
康熙皇帝给李煦的奏折上批复:
知道了,今岁年成不好,千万不可买入。地方之事一概不要管,今闻南方有私派之谣,未知实否。北方口外今岁收成十分,谷价甚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康熙五十七年六月,镇守广州等处将军管源忠递来密折:
粤东今岁雨水沾足,早稻收成约有八九分,米价每石七钱五六分、八钱不等。
负责军事工作的武将管源忠管了粮食的事,他与文官巡抚法海不和,奏折中还顺便告了法海一状,康熙在此批注:难改狗性。
有时候打小报告这事儿挺麻烦的,你不知道谁和领导关系好,什么时候给你穿小鞋。
六月正是在承德暑期办公的时候,康熙在管源忠的这份密折上批奏说:
奏折知道了,今年各处收成颇好,惟口外十二分收成,张三营等处仓斗二钱八九分值一石,以致谷贱之怨。
在康熙皇帝批阅的奏折里,不止一次的提到口外的粮食丰收、粮食便宜,常有“一石小米不过三钱”“热河一路麦浪盈野”“口外各处秋收十分有余,斗仓可以值二钱以内”等语。
与江浙等粮食主产区相比,热河属于山区,有所谓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可为什么在清朝,承德还能成为粮食的主产区呢?
电视剧《一代名吏于成龙》里的跑马圈地
4.
1644年,清军入关,为顺治元年。
顺治皇帝首先表现出了一个占领者的姿态,下谕:
今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州县无主荒田及明朝皇帝亲属、驸马、公、侯、伯、太监等,凡殁于寇乱者,无主田地甚多。田主或有或无,其田地尔部(户部)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过世而子弟尚存者,量口给予。其余田地尽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这就是清初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跑马占地”。致使河北各州县汉民“庐舍农田,顿非其故”,“父子流离,哭声满道”,部分失地农民逃亡察哈尔、喀喇沁两部控制的承德牧区开荒种地,这是承德农业开发的初始。
康熙八年,康熙帝亲政后为了缓和满汉两个民族的矛盾,坚持“农耕为本”的宗旨,立即下令停止“圈地”活动,提出将口外闲地开禁的政策,把在长城以北包括承德在内陆区垦荒种田列入了议事日程。
下达旨意说:
“今张家口、喜峰口、杀虎口、独石口、山海关外,各有旷土。如宗室、官员及甲兵,有愿将壮丁地亩退出,取口外闲地耕种者,该都统副都统给文资送,按丁拨给。”
为此,康熙帝主张把蒙古察哈尔、喀喇沁两部控制的承德牧区分别划为皇室、王、公之直属领地,设立庄头,役使“壮丁”,或招汉民垦种牧地。
户部遵谕于康熙九年二月提出:“古北等口外空闲之地,分拨八旗。”“以古北口外地,拨给镶黄旗,正黄旗;罗文峪外地,拨给正白旗;冷口外地,拨给镶白旗、正蓝旗。张家口外地,拨给镶红旗,镶蓝旗。”
于是,从京畿各州县,迁138处大粮庄来承德。
5.
据清廷《内务府档案》记载:“承德138所大粮庄属于内务府会计司管辖,按政府规定,从雍正八年(1730)开始,每一大粮庄年纳粮由100石改为250石,后又改为360石。依此推算,正常年景,应纳粮6.8万石左右。在正数内每庄纳杂粮33石,折银40两有余,交热河总管征收;其余,以每2石粮折米1石,贮于热河等粮仓,供热河驻防官兵及家属所用。
承德各粮庄所征粮米,分别贮于唐三营、喀喇河屯、化育沟、热河、雅图沟等粮仓内。承徳境内驻防之八旗官兵及家属每年的月末口粮约为米2.4万石,而承德粮庄所缴纳的米约1.7万石,占所需粮米的70%。
康雍年间,黄河决口数十次,泛滥于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地。众多农民背井离乡来到承德。
康熙皇帝说:
今巡边外,见各处皆有山东人,或行商、或力田,至数十万人之多,而巡抚并未奏彼处纳粮人少,可知小民生息之繁。
据官方统计:康熙四十八年,口外粮食除了自给自足外,已经陆续进关销售,不久就撤销了米谷不准进关的禁令。
《清圣祖实录》说:“大都京城之米,自口外来者甚多。口外米价虽极贵之时,秫米一石,不过值二钱,小米一石,不过值三钱,京师亦常赖之。”
所以,尽管有江浙这些主要的产粮区,但还是经常要从承德的热河和八沟等地调粮食进京。
6.
康熙皇帝还深知官员对于农业重视与否的影响,康熙二十九年,他对户部的官员说:朕唯阜民之道,端在重农。... ...穷民有不能自备牛种等项者该府督率有司劝谕捐输,及时分行助给,务令田畴遍得耕耨。
这就和扶贫工作差不多了,老百姓因为没有种子和耕牛而种不上地的,政府官员要积极的想办法给补助,要不误农时,把所有的耕地都种上。
对于扶贫脱贫的考核,康熙皇帝也有办法。
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修建承德避暑山庄的那一年,康熙皇帝对吏部说:山东一省官员,平日不知积蓄备灾荒,所以一遇凶年束手无策,致劳京师遣官赈济。今应将山东省官员停其升转,俟民生复苏之日再行开复。
不脱贫不能调动,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