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寨石窟 | 洞天福地坛神岩
离开两岔河,直奔牛角寨。
牛角寨是此行巴蜀(远走高飞,巴山蜀水:丁酉年暮冬蜀国行纪)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一睹牛角寨坛神岩,更是多少年心心念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想的久了,必会相逢。
然而进坛神岩却并不容易。坛神岩目前已经整饬一新,围墙环绕,大门紧锁,并不对外开放。好在提前拜服了仁寿文管所,打了几通电话后,看窟老者与老伴,还有两条可爱的护窟狗狗翩然而至。老者为什么打开大门,却不停的催促我们快点看,快点看。
于是,并不悠闲的看完了坛神岩,悻悻而归。坛神岩足够好,如果允许,估计看上一天也会意犹未尽。
坛神岩地处牛角寨大佛阁右侧山谷之中,背靠龙泉山余脉,俯览佛光湖(鹰头水库),群山环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是道教修仙的洞天福地。根据碑文考证,这里曾是南竺观所在地,坛神岩下面的山坡上,现有的四个近百五十平方米用非常整齐石板砌成的晒坝,原来就是道观大殿的遗址。
坛神岩与前文所述的两岔河一样,也是佛道同石。然则可比两岔河规模大了许多,雕刻精美了太多。此地道教造像成为核心,间或有单独的佛教龛像,和为数不多的两龛佛道同龛像,十分珍贵。坛神岩石窟是中国石窟寺目前保存得最完整、最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研究的道教、道佛合一造像。
编号第53窟是坛神岩中唯一有造像题记,有明确纪年为唐天宝八年的重要石窟,这对四川道教石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龛是相当完整的道教窟,主尊为三尊坐像,其中,中间和右坐像有胡须,右像手持扇,左像没有胡须。左侧壁另有大小相当的坐像一区,头已缺失,有三足凭几。右壁有民篇题记,为天宝八年(749年)刻《南竺观记》,是三洞道土杨行进等人撰,记道教《三十六部经藏目》,是记录唐代道教经籍撰集与分类的重要资料。
依据题名,可知此窟造像名为“三宝”。道教典籍中的“三宝”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唐释法琳《辩正论》引《灵宝九天生神章》云:“有天宝君,是大洞神;灵宝君,是洞玄神;神宝君,是洞真神。”分别号高上、上清、三皇。又说:“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
除这儿尊主要造像外,该龛还有护法武士和胁侍真人多尊。这是难得保存至今的“三宝”造像,显示了宋代以后流行的“三清”像以前的唐代道教主神系统。
坛神岩最大的一龛造像,并列真人群像龛。该龛是平顶龛,龛长5.4米,高2.5米,深1.6米,半圆雕造像35尊,保存基本完好。造像均高1.47米,以一种“大合唱”的方式,足蹬鞋立于覆莲台上。
造像分为前后两排,前排造像18身,男女像各半。女像造像为头作发髻,并戴有额饰头巾。颈部刻蚕纹三道,上身穿对襟道袍,胸前布带结扣,外穿宽袖黄帔,袒胸装饰有短璎珞,胸下系长裙拂地;男像造型,或为头绾发髻,或戴莲瓣形束发冠,颌下有三绺长须,上身穿对襟道袍,胸前布带强扣,外穿通肩黄帔,胸下系长裙拂地。造型基本按男女间隔排列。后排造型17身,均有双线桃形或圆形头光,脚着鞋立于仰莲台上,一女真人十六男真人,其中六尊有三缕长须,胸饰与前排相同。全龛造像所持器物有笏、瓶、花、宝珠、柳枝、法轮、蕉叶扇、鸡心环等;未持器者,或施印,或双手拢于袖内。
整窟真人群像,雕刻凝练,工艺精湛,每一尊均身体修长,神态高雅,并列成群,庄严肃穆。
罗汉龛。该龛是长方形平顶龛,高1.15米,宽1.45米,深0.7米,龛中造像5尊,保存基本完好。三罗汉均结跏趺坐同一素面台基上。
罗汉龛中者,满面皱纹,显为长者,右手抚右膝,左手残,带沉思状,似主讲。其左侧后一男童作垂手侍立,右侧一童女,右手上举,左手持扇过肩,作打扇状。该女子高髻丰庞,神情肃穆,若有所思,其服装尤为特异:上身着翻领半袖短衫,腰束带,带结长飘至足;内着长裙,宽袖微摇,既有明快之态,又有摇曳之姿。
左罗汉,左手持扇,扇面遮住右手,微躬背耸肩,作沉思状。右罗汉,右手持扇,欲扇未扇,左手置于膝上,嘴微张,舌翻卷于上唇,似吃惊似发呆。
三罗汉虽皱纹满布,寿高年迈,但宽大的身躯,寥寥无几而又流畅的衣纹,衬托出他们潇洒活泼的神态。
这是一龛极为难得,保存完整的佛道立像窟。窟内中间有三尊立像,中央和左边站立的是道像,应该分别是元始天尊和老君,但图像上没有显著的差别。元始天尊居中,方额大耳,颌下有三绺胡须,身穿对襟道袍,胸前结布扣。太上老君居左,方额大耳,面颊有长髯,身着对襟道袍,胸前结布扣。天尊、老君均戴莲瓣形束发冠。释迦牟尼佛居右,头被盗,据资料显示,佛祖发式为螺髻,方额,大耳垂肩,身着微袒胸式袈裟。三像均站立仰莲台上,佛祖赤足,天尊、老君着鞋。窟内无题记,从风格和图像结构上看,当是盛唐时期所作。
坛神岩造像规模宏大,其保存完好佛道同龛像,为盛唐佛道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第53号窟右壁上刊刻的“大唐天宝八载( 749)”“南竺观记”,则更是记载有迄今为止唯一保存在石窟中的道藏经目,意义非凡。
参考:李凇 四川隋唐道教石刻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