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书法——台阁体与馆阁体
笔笔
听说今天是高考专题,墨墨,你是学霸,就给大家讲讲古代“高考”时的字体要求吧,让大家开开眼界。
墨墨
那咱就从台阁体和馆阁体出发,简单聊聊?
台阁体、馆阁体是明清两朝颁布诏告、发表官方公文的相对规范平实的标准书体,同时也非常鼓励在科举考试中使用。
台阁体一般认为起于明初,兴盛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诏四方工书者入宫,负责缮写诰制、诏命、玉牒、匾额,编修《永乐大典》,擅长者皆被授为中书舍人。代表人物有在书法史上并称“二沈”的沈度和沈粲兄弟,及并称“三杨”的内阁重臣杨士奇、杨荣和杨溥。
下图是沈度著名的《敬斋箴册》,书于永乐十六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幅作品为楷书纸本墨迹,观其书写,笔画工稳,结构端正严谨,提按清晰,隐隐有“赵体”笔意,清代王文治谓之“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不足之处在由于过分追求精巧规矩,通篇缺少变化,最典型如作品中“战战兢兢”四字,字形、用笔几乎如出一辙,有千字一面之嫌。
从实用的角度看,台阁体秀美平正,端庄严谨,的确是日常书写、科举考试的必备字体。但从审美的多元性、艺术的创造力来看,台阁体笔法单一,章法规整,墨色几乎没有浓淡变化,很难展现书法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成化时期,台阁盛行,僵硬刻板,书法家逐渐认识到其弊病所在,转而回归传统,师法晋韵。
清代的馆阁体是台阁体的演变延伸。“馆阁体”讲求“乌方光”,色泽乌黑、大小一律、形体方正、线条光洁,毫无个性变化,流于平庸刻板。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在这种统治者的喜好为风尚、严重压抑个性和艺术创造性的背景下,以包世臣、康有为为首的书法家崇尚尊碑抑帖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不过话说回来,自科举制度产生以来,历代都有官方倡导书体,只是没有台阁体、馆阁体这样严谨刻板罢了。无论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高考应试,卷面干净、字迹清晰、通篇字体整齐规范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高考近在咫尺,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在心中默默拉满弓、绷紧弦,摩拳擦掌准备应战,在此预祝大家金榜题名。
欢迎大家到笔笔和墨墨的家里做客。那可是个可以闻到墨香,静心养性的好地方。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