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之路 | 听说集齐这九大神器,就可以召唤神兽?

前言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公布了77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这其中前九项被誉为中国最古的地面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九大神器:中岳三阙太室、少室、启母,四川渠县冯焕、沈府君阙,绵阳平阳府君阙、四川雅安高颐阙、山东孝堂山郭氏墓祠,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其雕凿工艺之精彩,时代之久远,文化价值之重大,堪称中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翘楚。
戏言:九九归一,集齐九大神器,便可召唤神兽,进而驾神兽而飞升仙境。余最后到访嘉祥,顿觉身心俱静,一片澄澈,仿若化入仙境。

一、太室阙

太室之名始称于泰室。

泰室之名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 。” 郭璞注:“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 《竹书纪年》载:“虞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泰室。”此时的泰室山专指中岳嵩山。

何谓泰室?徐坚《初学记》云:谓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此处的石室应当便是用于祭祀泰室山的祠堂。此祠堂早在秦时便已存焉,称泰室祠。

《汉书 郊祀志》:“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泰室。泰室,嵩高也。”又《汉书 武帝纪》:“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泰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与。”

秦时泰室祠、武帝时泰室山庙已无从考证。而东汉时的泰室祠庙大体应该便是今中岳庙庙址处,这可以从现存的阙、以及中岳庙前与阙同时雕凿的一对石翁仲可得证明。余甚至大胆认为,秦、武帝时的庙址也应在这个位置。

从阙体的铭文中可知,泰室阙系阳城县长吕常汉元初五年建造。以青灰色石块砌就。目前保存大体完好,两阙相距675厘米,两阙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每阙又分子母阙,两者连为一体,阙体除有铭文外,其余均刻有画像。

二、少室阙

少室山者,山岳之神秀者也。
嵩山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太室峻极峰,少室连天峰分立两侧,故而《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之名句传世。据传,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太室山,山下有启母石,石前有启母庙遗址,庙址前启母阙尚在,故称之为“太室”。又传,涂山氏之妹栖于少室山,人于山下建少姨庙祭祀,故山名谓“少室”。

少姨庙今已无存,唯阙周散布大量汉代瓦砾,可知庙址当在少室阙中轴线附近。唐代杨炯对少室山进行修葺,并写出著名的散文《少室山少姨庙碑铭》曰: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嵩高少室之庙也。其神为妇人像者,则古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少姨信仰并非仅在嵩山,偃师,巩县均有。《大明一统志》卷二九云:少姨庙,在府(河南府)城东南。又偃师、巩、登封县俱有。世传神是启母之妹,故名少姨。

及至金元之时,杨奂游中岳时,曾于少室庙赋诗一首:路旁双阙老,蔓草入荒祠。时见山家女,烧香乞茧丝。说明元代的少室庙已荒废,附近还有蚕农到这里祈求蚕茧的丰收,此时的少姨已被误作蚕祖来奉祀。到了明代,少室庙已坍塌损毁殆尽,唯余少室阙尚存于荒芜之间。

少室阙的建造年代因阙体铭文残损而不详。但少室阙铭文有“於菆林芷绵日月,而三月三日,郡阳城县兴治神道。君丞零陵泉陵薛政、五官掾阴林、户曹史夏效、监庙掾辛述、长西河圜阳冯宝、丞汉阳冀秘俊、廷掾赵穆、户曹史张诗、将作掾严寿、庙佐向猛、赵始。”的记载。

上述记载和启母阙上的官职姓名相同。又,启母阙和泰室阙上均有颍川太守朱宠的题名。故而,少室阙的建造年代应当和泰室阙相距不远,且和启母阙似为同时建造,大约在汉安帝延光二年前后。

少室阙保存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据资料显示东阙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两阙相距7.6米。阙身由母阙和子阙两部分组成。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大部分都已剥落,漫漶不可辨识。阙壁的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图像,共计有六十余幅,这些画的主要内容包括车马出行、马戏、驯象、月宫以及动物图案等。

三、启母阙

太室山下还有中岳三阙的最后一阙,启母阙。
启母阙是启母庙的神道阙,其位于中岳庙西北3公里的万岁峰下,北距启母石190米,启母石是一块巨大的椭圆形石块,高约10米,周长43.1米,石的北部下面有明隆庆三年蒋机所立的石碑一通,记述启母化石的传说。
启母化石的传说由来已久。《汉书·武帝纪》:“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駮麃(駮,猛兽名,传说能食虎豹;麃,楚人谓麋为麃),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是一个关于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故事,禹妻涂山氏见禹化为熊,愤激之下化为嵩高山下石而生启。
宋代辛弃疾《兰陵王·恨之极阕》亦有词有云:“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顷为石。”可见自汉代以来的启母化石美好传说及至宋代依然在士大夫的诗词中传唱不绝。
启母石前有启母庙遗址,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从庙前石阙的铭文中可知启母阙是颍川太守朱宠于东汉延光二年建造的,因此,未有启母阙前祠庙的祭祀活动已经展开。不过,当时因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为开母庙。
东汉后,启母庙可能一直存在,直到元代不知道因何被毁。《说嵩》云:永乐二年正月……观启母石,石旁旧有启母神祠,祠已毁,故基碑石具在。《金石萃编》曰:崇福观在县北十里,观东二十步,世传为启母庙旧址。经考古调查并根据启母石,阙的位置,大致可划定启母庙遗址的范围,在今启母阙保护房之后,启母石之前的区域。此地距崇福观不过数步,与文献吻合。
启母阙在中岳三阙中保存最为不佳。 启母阙结构与太室阙同。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3.18米,阙门间距6.80米。西阙阙基为两层长方石板,下层石板较大而薄。阙身用长方石块垂直垒砌在阙基上,共7层,总高2.75米,每层用石2~3块。最上层的石块雕作斗形,上承托阙顶,下呈斜角与阙身垄相连。阙顶残毁过甚,残存部分在阙身上部东侧,雕作四阿顶。顶的上部雕瓦垄、垂脊,四周雕柿蒂纹瓦当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阙顶正脊已毁。

阙上有两方阙铭,皆在西阙北面。一方为启母阙铭,一方为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启母庙阙铭,篆书,内容分两部分,前12行为题名,满行7字;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满行12字。阙铭的前一部分,回顾中国古代一次触目惊心的特大洪水,鲧因用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失败而丧生;禹吸取教训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终于成功。赞颂因为征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可贵精神,以及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统一,禹和他的事迹逐渐埋没无闻的经过。后一部分着重叙述汉王朝的圣德广布天下,在这里兴祠庙祭祀神明,上天的灵应显示了种种瑞兆,风调雨顺护佑了百姓,为此立阙刻铭,使光辉业绩传之千秋万代。

堂溪典嵩高庙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刻。隶书,计18行,行5字。前6行已毁,“其言惟何”后也不存,现存11行,共55字。
堂溪典(又作唐溪典),堂溪协(字季度)之子。颍川鄢陵人。东汉大臣,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经学家。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他在汉灵帝熹平四年与蔡邕等正定六经文字,立石太学门外。同书另载熹平五年四月“复崇高山名为嵩高山。”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之,名为嵩高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在嵩山的启母阙书写了《请雨铭》,部分保留到今天。
阙身雕刻马技、骑马出行、杂技、幻术、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果下马、狩猎、虎逐鹿、双蛟、月宫图、蹴鞠图等,阙顶雕刻瓦垄、瓦当、板瓦、垂脊等建筑构件。其中,雕刻的女子蹴鞠图,与少室阙上蹴鞠图一样,均是足球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实物证据。

四、冯焕阙

在渠县诸阙中,唯沈府君和冯焕二阙身有铭,于是显得十分尊贵,不仅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而且小院也拾掇的比其他几阙要好。其实我观之冯焕阙的雕刻,远不及他附近的东西二无铭阙好。无奈,这也个看脸的时代。
阙主冯焕,《汉书》记载道:冯焕,东汉安帝时人,为幽州刺史,延光元年(公元121年),被诬下狱,事虽辨明,已病死狱中,安帝“赐钱十万,以子为郎中。”通过不长到记载,我们看到冯焕的一生也是挺悲惨的,被诬告下狱,大概也受到了很多的苦楚。
而千百年后的冯焕阙,境遇也并不多好。双阙仅存东阙,子阙已废。在阙身正面铭文下刻一饕餮,铭文为“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铭文上被参观者或孩童刻画,再加上岁月的侵蚀,铭文已不如从前那边清晰可辨。仔细看来,汉隶飘逸俊秀,那个时代只能在梦中无限回味。

五、平阳府君阙

汉阙之存,全国仅三十几处。双阙俱存者,更是屈指可数。在巴蜀之地,既有原始之铭文,又双阙俱存,保存大体完好者,唯渠县之沈府君,雅安之高颐,和现在大家看见的平阳府君阙。而平阳府君阙不仅阙体完好,且还有非常珍贵的南朝大通造像。穿越时空,遇见大汉,又见南朝,这是极大的幸福。
我访平阳府君阙还是迟了,且不说芳草萋萋,西风残照看不见了,就是绵阳科技馆前未有脚手架的也没赶上。脚手架内的双阙显得很是可怜巴巴,拍照也不易,更有碍观瞻。所以特意在网上找了图三张,呈于后,供大家欣赏一二。
平阳府君阙双阙连同子母阙均俱全,是全国汉阙中,阙间距最大、阙总体最大、结构保存最完整的汉阙。主阙檐枋头上原刻有“汉平杨府君叔神道”铭文,今仅存“汉”、“平”两字依稀可见,其余字迹已经风化。
主阙阙身楣枋上镌刻有压地平纹浅浮雕墓主生前车马出行图,图首为双旗引导,后有二列纵队的带剑步卒八人随马疾行,接有轺车六乘,皆双辕驾一,每乘车后跟有步卒一人,步卒后有车骑随行。转角栌斗位置上,各刻一高浮雕角神,角神袒胸露腹,另有母子猕猴拥抱、蟾蜍、展翅欲飞朱雀等图案。斗拱壁上有各种中浮雕,北阙为追猪图,南阙为舞乐图,其中抚琴听琴、羽人戏马、双人对舞形象清晰可辨。北阙东面介石中部刻一双髻女子半启柴扉、双手扶门向外眺望高浮雕;西面介石中刻一躬背仰首猛虎,形象栩栩如生。介石转角处镌刻有蛟龙、奔狮、束发力士与双狮搏斗高浮雕。西面介石中部,镌刻一狰狞饕餮图像。介石转角处,西北角镌刻一背生双翅的天马和戏马羽人,东南角为双虎,东北角为双龙。副阙形状、雕饰皆同主阙,惟雕饰风化严重。
六、沈府君阙
渠县向来有汉阙之乡的美誉。确实,全国汉阙就那么二十几处,而仅渠县就相对非常集中的拥有6处7尊汉阙,不得不说是上天的恩赐。在整个渠县汉阙中,有铭文的仅2处3尊,而既有铭文,又双阙俱存,唯沈府君阙者,在时光的长河中超然于外,安然矗立。
阙是汉代独特的建筑物。其形高大巍然,雄伟瑰丽,象征尊严与高贵。通常是一双,左右各一,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汉阙有宫阙、城阙、神道阙、庙阙等之别。所谓神道,就是陵墓前的墓道,意为神行的道路。《汉书霍光传》:“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 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沈府君阙就是神道阙。其阙为仿木结构的石刻建筑,东西各一,阙身均为一整块青砂石制成,上有铭文和非常精美的雕刻。二阙正面,上皆有朱雀,朱雀下为阴刻汉隶铭文,东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阙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隶续》中记载:“沈府君二神道,其上皆刻朱鸟,其下则右刻元武,左刻一兽。若虎而角环在口,已缺其爪。”仅仅见朱雀,阙体下端剥落非常严重,恐已无存。
沈府君阙东阙内侧雕青龙,利吻紧咬玉环下之绶带,挣扎向上,几欲嘘气腾云。西阙内侧雕白虎,四足五爪,尾长而刚健。二阙四周还有当时真实的社会场景:独轮车,狩猎等。尤其是狩猎场面上还一人为裸体,非常罕见,但是这也说明汉代之开放包容,绝非今日所可比。
在沈府君阙处,总不忍离开。谁能想象到这汉代之物,如此恬淡安静的矗立在你的眼前,两千年的沧桑岁月,斑驳了多少岁月的容颜,他却不乱不惊,等待着你的到来。看着他,仿佛正在想你倾诉着不老的时光和千年的轮回,那飘逸的汉隶,那堪为神品的雕刻,那些关于时间的印记,都让你为之倾倒,为之迷恋,为之癫狂。

七、孝堂山郭氏墓祠

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4.1米,南北宽2米有余,高2.6米,比嘉祥县武氏祠略大。室内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面阔3.09米,进深2.08米。
墻壁为厚约20厘米的石板。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垄、连檐等构件的形象。石祠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 2.5米,高约2.64米。后部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构筑情况是:东壁上下 2石,西壁 1石,上端皆呈锐角三角形。后壁横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两侧山墙前面立条石柱,上托挑檐枋石。

八、武氏墓群石刻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为汉代祠堂和墓地,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墓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将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
石阙与石狮原为武氏墓地神道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一对圆雕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
武梁祠原为单开间悬山顶石构建筑。现存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祥瑞图”2石、“武家林”断石柱1石。祠内墙壁和屋顶上都刻满画像。三壁上部罗列历史故事,和祥瑞画像最丰富,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其旁皆有隶书榜题。
九、高颐阙
雅安是雨城,以多雨而著称,有雅雨,雅鱼,雅女之号。千百年来,这个片土地上,多少风流被雨打风吹去,多少地面建筑早已片瓦无存,多少过往被时光的车轮碾碎,那些早已物是人非的场景,那些残存在空气的记忆,都只能靠着我们一点点的拼凑才能记起。
然而,上天终究是悲悯的。在风雨中,终究留给了我们一些坚守,这坚守是千年一回眸的高颐阙,是守望着我们生生世世记忆深入的高颐阙,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高颐阙。
高颐阙是目前全国少有的墓、阙、碑、墓前石兽俱存的墓葬。高颐阙建造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是汉益州太守高颐的墓阙。阙及石刻坐北向南,面对宽阔田野,青衣古道,青衣江和周谷山,墓阙相距160余米。东阙残,西阙完整,其阙为汉仿木结构石质建筑。每阙由座、身、楼、顶四部分组成,舒展自然,古朴大方。阙四面浮雕人物、车马、禽兽、花草、树木等雕刻技艺精湛,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种类繁多,在汉阙中实属罕见。
阙前有石兽二,昂首、张口挺胸,臂部高耸,肩刻双翼,前腿向前作行进状。石狮傲睨的神态,庄严威武,雕刻刚劲,敦实厚重,将神兽的威镇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二阙之间为《高君颂碑》,该碑是记载高颐阙建造年代的重要证据,碑为半圆形镌蟠龙,碑座方形,刻座方形,刻二龙相向,龙尾绕于座。如今,碑铭文仅隐约可见。
这是一条不朽的升仙之路,
欢迎大家也去一一看来,共走升仙之路。

谢谢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