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与不知足
知足与不知足
“知足常乐”这个词经常被人运用,尤其是有了些历经阅历,多了些人生的感悟之后,更觉得此话理性十足、质感满满,可以用来慰藉自己日渐苍老的心境,开解别人一时郁闷的心结,甚至可以多多少少救赎一下人们深陷迷惘的心灵。
究其渊源,此话大约是由老子那儿整来的,他老人家曾说过:“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凡事知足了,与世无争了,心态也就平和了,烦忧自然少了许多。
知足的基础前提是知己。一是了解自己的所能,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二是明白自己的所要,真心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三是清楚自己的所在,洞察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形势,所竞争的对手,以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包括潜在的风险、隐含的艰难、意外的掣肘等等。人贵有自知之明,看懂了自己才能看懂人生、人世、人性,才会有应有的心志、品性和胸襟。
知足的基准考量是满足。一是目标值的确定,即达到了什么一个水平,自己就觉得可以了。譬如,去市场买东西,商家开出的价位是100元,你的心理价位是50元,如果最终以相近或低于你心中盘算认定的价位成交,你就会知足,否则,你就会纠结。二是比较度的权衡。人生在世,满足感往往因相比较而存在,“人家骑马你骑驴,后面还有跑路的”,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你还是会有一些自得。三是幸福感的认知。由于经历、修为、追求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会天差地别,当大家都饥渴难耐的时候,你有一碗清水、一只白馒头就会很开心,一旦坐到了丰盛的酒桌上,你又会觉得还是山珍海味更让人中意。
知足的基本导向是惬意。不盲目攀比,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太高,不刻意追求完美,不时时苛求自己,不每每吹毛求疵,就会活得轻松,活的自在,活出一个真实洒脱的自我。想得太多,目标太高,欲望过多,容易带来精神压力和愁闷烦恼。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地,不羡鸳鸯不羡仙,我自清风徐徐来,自得才有其乐,知足方可常乐。
与知足相对应的是不知足。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知足与不知足,两者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知足还是不知足,都是人生的自然心态。知足能使人安详、平静、达观、超然,但不知足能使人内生动力、渴望激情、奋力拼搏、积极进取。所以,人生跋涉,在知足的同时,还要持有一些必要的不知足。这是另一种人生觉悟。
小区对面的一个菜场里,有一对来自四川山村的夫妇,大约二十年前,他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打拼,苦心经营自己的一个小菜摊。星转斗移,春暖花开,如今房子买了,车子添了,孩子从幼儿园呀呀学语直到考入大学。对于他们来说,就因为不知足,才一步步地在这座原先并不属于他们的城市里扎下了根,开枝散叶,收获了命运的笑靥。如果当年他们“知足”了,或许如今他们还在那条贫瘠的大山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咀嚼着生活的苦涩。
所以说,知足是一种心态的平和,但或许也是一种心态的沉沦。对懒惰的知足就是对勤奋的回避,对平庸的知足就是对能干的放弃,对愚钝的知足就是对睿智的蔑视,对安逸的知足就是对进取的否定,对浅薄的知足就是对崇高的亵渎,对苟且的知足就是对理想的背叛。随遇而安可以让人宁静平实,锲而不舍却可以让人激情不坠;安贫乐道可以让人远离物欲,居安思危却可以让人警醒勤勉;安于现状可以使人闲庭信步,奋发努力却可以使人登高望远。
知足贵在知不可行而止,不知足贵在知可行而必行。知不可行而强行,很可能无功而返,徒增烦恼;知可行而不行,则必然错失良机,懊悔莫及。倘能知足以心,不知足于行,志在远方而从近处做起,面朝大海而先掬脚边涓滴,知足常乐而不知足有为,是谓人生境界升华,善莫大焉!
2018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