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医案】《俞长荣伤寒论研究与临床带教》读后感
全文字数: 1996
阅读时间:7分钟
俞氏大作《伤寒论汇要分析》第一版出版于1964年,第二版出版于1985年。我读到的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书名改为《俞长荣伤寒论研究与临床带教》。
书是一个中医挚友偶然介绍的,看到此书,有相见恨晚之感。俞长荣(1919一一2003),福建永泰人,中医专家,尤擅伤寒。少承家技,及长悬壶。教授,主任医师。我自己觉得,该书是个人目前发现的学习《伤寒论》一部很好的参考用书,至少很对我的口味,先不说正文,单就一个附篇共九小节,已足以达到一位学者的高级水准,许多是非观点,俞老态度,十分显明,绝不托泥带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书中光辉,不敢独享,现仅把附篇读后之感,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伤寒论》之伤寒,自古以来,所论即有广义和狭义之争,俞氏认为,《伤寒论》全书讲的是广义伤寒,而独太阳病脉证并治讲的是狭义伤寒,这点使人易于接受。俞氏说到六经辨证,认为不宜人为割裂为脏腑,经络,气化三个体系,而是三个体系病机兼有,所谓六经之病,即六个证候群,这种观点也很中肯。
还有伤寒一日传一经,六日传尽的说法,实出自《内经》,仲景虽未明言否定,但从其全论来看,对《内经》此说并未拘泥,故才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伤寒四五日,身热恶寒','伤寒七八日不解'之说。《伤寒论》内容三个来源:一是勤求古训,二是博釆众方,三是仲公个人的实践。若把全书每条都认为是仲圣实际的经验,113方每方都是长沙在实践中创立的,这也不符合事实,当然,这并非否定医圣著述《伤寒论》的伟大成就,而是想把《伤寒论》的成书历程挖掘出来,彰然于世,接近于真相更有利于仲公的伟大形象。
在讲到怎样学习《伤寒论》时,俞老认为初学者宜直读,即按原文顺序读,待有了一定基础,再横读,即条文前后对比,类证对比,类方对比着读,等到渐入佳景,再借助有关经典及注解,结合实践来精读。而俞氏附篇之最大亮点,还在于对伤寒争议条文的认识:
一,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俞老赞成此条分作二句理解:即至'脉促者,表未解也。'为上句,是一个意思,宜桂枝汤。下句为另一层意思,葛根芩连汤主之。
二,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来不少注家对这二条的解释,围着'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兜圈子,俞老赞成柯韵伯的注解,他说:'大青龙之条,中风而脉浮紧,伤寒而脉浮缓,是互文见意处。中风脉缓,然亦有脉浮紧者,伤寒脉紧,也有浮缓者。'风、寒本是一气,不可拘于中风、伤寒。
三,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俞老从临床实践中看到,本汤证确有无汗,但也有汗出的,有发高热的,也确实并无高热的,故此二条不必拘泥于汗出与否及有无大热。
四,154条:大黄黄连泻心汤,158条:甘草泻心汤,据《千金翼方》及《金匮要略》所载,前原文脱漏了黄芩,后原文脱漏了人参,而按现在主流出版物,是没有黄芩,人参的。这个问题,俞同历代注家见解大致相同。
五,俞老认为乌梅丸不是厥阴病的主方,乌梅丸仅是蛔厥的主方,且并不能杀虫,待证状减轻后,定要驱虫,厥阴病无主方。等等。凡此种种,见解分散在各个方证,还有,对'一钱匕'的理解,郝万山老师讲课时曾说,他自己至今不明白一钱匕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俞老考证:钱即汉代的刀铲形古钱,古代人缺少工具,量药时随手用刀铲钱一挖,十分方便,故名之。一钱匕相当于现在五分多。看后令人豁然开朗,多年疑惑,忽明于一日,俞老不亏家传六代世医之嗣,乃至最终做到福建中医学院之院长,道配其位,名实相符。
当然,俞老的解释也有遗憾处,如: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其气上冲',从古至今,三四种解释不能令人十分滿意,包括刘渡舟,郝万山老师及五版教材,也未完全解释清楚,而俞老认为,本条的气为病气(病邪)。这不能说不对,但'其气上冲'者,最终还是'欲作奔豚',是邪气作祟,这有以后的桂枝加桂汤及苓桂枣甘汤证佐证。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历代注家对于本条'发于阳、发于阴',看法有四五种之多,不大一致,而俞老认为'阴阳指寒热',其实,我个人认为'发于阳,发于阴'无非是指'发于阳强体质,发于阴弱体质'罢了,即所谓的'发于阳人,发于阴人',仲景著述时哪里有那么复杂,理解就这么简单。
当然,这些小枝末节,对于俞老之作来说,瑕不掩玉,还望有心阅读者细加揣摩体会。先仲景而生,非仲景无以圣;后仲景而生,非仲景无以明。仲景大论已前无古人,俞氏研究却后有来者,这至少可使热衷于伤寒的学人少走些弯路,实学界之大幸……
郭子龙于聊城神农堂伤寒论研究所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