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华县收苞谷和棉花的记忆 2024-08-02 22:07:14 邮箱:3125136050@qq.com 秋收的记忆作者 张清老家华县的秋收季节不仅沉甸甸,而且沉甸甸得有些沉重。印象最深的是收苞谷和棉花,一个用来填饱肚子,一个用来遮身蔽体。简单地说,这两样庄稼收成好了,就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这两种植物其实都不好种:玉米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据说一株玉米一生中就要吸收一百多斤的水才能长大;而棉花从下籽的那一刻起就有各种病虫威胁,随时都可能致其于死地,棉铃虫可能是最嚣张、最凶恶的一种。感觉玉米是低值、高耗且相当熬人的庄稼。一般旱塬地区是没法种植的,如果老天不下一滴雨,玉米就会在结苞以前悲惨地干死,往往颗粒无收,留下一地焦黄焦黄的玉米杆,在风中无助地呆立。离我家只有几公里之遥的外婆家就几乎没收过像样的玉米,后来干脆不种了,别人种豆得豆,他们种玉米只能得到玉米杆杆。我成长的地方要好得多,几千年来就是很养人的地方,一马平川,适合灌溉,可以用水库里放下来的水,也可用井水,但都很劳人。记不清有多少次大人们必须夜半浇水,只为了不让玉米渴死。星星点点的马灯,或者手电筒的光柱,哗哗的流水声,远处偶尔传来模糊的喊声,就是收玉米前的梦中记忆。棉花也是一直需要照顾:整枝打杈,除草灭虫,更不用说所有庄稼都少不了的浇水施肥。一路走来,有时苞谷长得又壮又大,黑油油的,顶上戴着红樱子,繁茂的棉桃也渐渐裂开,露出白云一样的花朵,前景光明,丰收在望,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喜悦。如果赶上好天气,顺利地收获玉米和棉花,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但老家过去往往是秋收时节雨纷纷,一旦开始下雨,就不停地下,毫不吝啬地下,不管不顾地下。玉米还好一些,只要人辛苦一点,能在泥里水里把玉米抢回来,放在屋檐下,也无大碍。而棉花就太娇贵了,一旦淋雨,要么烂掉,要么品质严重受损,几乎不再有价值。收回来的玉米棒子,有些编成串,架起来晾干,冬天有空时再剥粒;有些则当时就必须剥粒,是等米下锅。没有机械化脱粒的年代,剥玉米粒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小孩也会帮大人干一些。我家里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剥到太晚,早早就上床休息了,而大人则会剥到很晚很晚。曾经有一位高我一级的学长,秋收季节每天上课打瞌睡,打得很辛苦,打得惊天动地,有时脑门会撞到课桌,发出很大的响声,据说就是剥玉米剥得很晚才能休息,老师屡次三番地告诉他要早些睡觉,不要影响上课。一个秋收,把娃累得!秋收,就是剥苞谷把手都剥得生疼生疼,就是同一间教室里学长打瞌睡把脑门磕在课桌上的声音。也有非常甜蜜的记忆。使用化肥以前,苞谷杆是甜的,非常甜,可以当甘蔗啃着吃,小时候我们叫它“甜甜杆”。掰苞谷时,就是我们小孩收获“甜甜杆”的时候,有时会拖一大捆回来,一根一根地吃。啃皮的时候不小心会把嘴角割破,享受甜蜜的同时,也感到了实实在在的痛!棉花地里有时会有紫色的野葡萄,比种植的葡萄小很多,但味道很好。秋收也是和小伙伴分享“甜甜杆”和野葡萄的季节。 图文来源:作者供稿 赞 (0) 相关推荐 丰县乡村的十一月,样子真美! 图文:红艳 十一月的丰县乡村,寂静而安详!如今,是农人们最安闲的一段日子,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理每天的生活,或晒暖,或赶集,或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的闲扯拉呱. 田野已经变得越来越空旷,风在其间 ... 那些事儿丨刘振兴:记忆中的秋收 儿时的记忆是模糊的,对于秋收的印象也是淡淡的,只记得跟随父母和一些亲戚去玉米地里割过玉米杆,跟表兄妹在田间捉过蚂蚱,还点火烤过晚熟的老玉米-- 那时农民秋收比现在累,主要是收玉米.棉花.谷子,基本都靠 ... 【中州作家】乐悠悠:秋收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50] 秋 收 河南南阳 乐悠悠 秋收与收秋,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把田间成熟的秋作物收回来.有的带秆收回,暂时跺在场里,或堆放在场附近,等到种完 ... 【年俗】:熬糖,腊月二十六,熬糖粘仙谷 01 我的童年大多在老家坛包度过,小时候家境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差,村子里没有小卖部,只有到几里外的地方才有一家国营的合作社,供应有限的食品. 记忆中,过年最奢侈的事就是父亲从合作社 ... 最喜欢风儿阵阵吹,最喜欢看被风吹过的庄稼 夏初,棉花地里,缺苗的地方补上玉米,玉米边上再点上几株红豆角.秋来,豆角秧爬满了玉米秳,豆角一簇簇,玉米一棒棒.一个摘了做菜,一个掰了煮嫩棒子或是晒干脱粒打成糁子再熬粥. 是的,今日早饭,就是它们-- ... 掰苞谷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图片与本文无关) 八月老家丹桂飘香,广袤原野一片金黄: 丰收季节欢歌笑语,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还记得,在今年阳春三月的时候,正 ... 李环环:我在华县桥峪水库宣传队的记忆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杜明科推荐 活跃的桥峪水库宣传队 作者 李环环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当时光荏苒,青春不在:当岁月在你的脸上刻下印记时,这已悄然过去几十载了. 李环环 ... 我老家在华县瓜坡镇麦郭村,曾经那里最多的水果是...... 小时候我老家华县瓜坡镇麦郭村,最多的水果就是小沙果(我老家叫临锦),每年暑假时生产队把队里的沙果树(当然还有其他水果树)分给村民,每户分得五.六棵树,由村民自己看管摘釆卖掉,卖的钱给生产队交接一部分, ... 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渭南头条# “华县站”三个字背后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华州人时刻关注着华州火车站开通施工的消息.有网友留言尽快将"华县站"改为"华州站",也有人留言将"华县站"改为"渭南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一)政府大门外饭店云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一) 作者 郝庆年 1949年5月华县解放,秋天我即考进华县第一完全小学(即现在的华县城关小学).两年从家背馍,每星期两次来回从县城东西门穿 ... 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父亲——原华县七四一厂职工宋宽合 邮箱:3125136050@qq.com 感恩生我养我的父亲 作者 宋爱军 人生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无私的爱,人生最亏欠的情莫过于父母养育之情.不知不觉,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个年头了,每每想起父亲的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二)文化底蕴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二) 作者 郝庆年 (接上)胡氏饭店西边是一条南北巷道通往县城南门,巷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巷道东面有一个基督教堂,是个有点西洋气息的去处,每星期天县境内许多教徒都赶来礼拜.我村有个 ... 华县和平解放后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邮箱:3125136050@qq.com 政权的建立和行政区划 作者 李应泌 在宣布华县解放的同一天,中共华县工委委员袁健同志陪同渭南地委派任华县县委书记刘耀明同志和老区来的刘成海.魏玉璋.朱怀玉.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