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11月13日午前7点35分,中山东一路1号的勒阿弗尔港口,以及莫奈

我第一次看到莫奈的画,是在一本名叫《世界知识》的杂志封底,莫奈的名作《撑阳伞的女人》。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幅画的原来的名字叫“撑阳伞的女人—莫奈夫人和她的儿子”(Woman with a Parasol-Madame Monet and her son),我甚至在美国华盛顿看过了这幅画的原作,然而在八十年代,一个不开眼的初中生,油画对他而言意味着教室墙壁上张贴的雷锋、张思德的宣传画,看到《撑阳伞的女人》时,他完全被征服了,构图、色调、笔触,若隐若现的面容,被风吹起的长裙,作为背景的蓝天白云,如茵的绿草,还有女人的倒影……一切的一切,和他曾经看过的画都太不一样了。克洛德·莫奈,一个无知的中国初中生记住了这个陌生的法国名字。三十多年以后,当包括那幅《日出·印象》在内的9幅莫奈作品来到上海展出时,我,当然要躬逢其盛了。

撑阳伞的女人

莫奈1875年作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这些画早就很熟悉了,我收藏了几乎所有能买到的莫奈画册,原版进口的,劣质翻印的……这次来上海展出的莫奈,全部来自巴黎马摩丹博物馆,而之前我去过几次巴黎,不止一次去马摩丹朝圣。印象派绘画的来龙去脉,很多人说得比我熟。这次画展的门票不便宜,当然要倍加珍惜,每幅画我都凝视良久,希望抓住难得的机会,用流行的话说:值回票价。要看这些作品的真迹,你只有去法国巴黎,如今去一次巴黎不是旅行成本的问题,根本就是去不了,所以在上海近距离观察这些画的机会,是无价的。在我的身边,走过不少红男绿女,穿着光鲜气宇不凡,几乎每个人都掏出手机,向着大师的作品肆意地拍摄。这倒让我有些迷惑:你们拍下这些作品,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认为苹果、华为手机的塑料镜头,能还原大师的作品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从中山东一路1号的窗口看浦东

人家只是想发个朋友圈,告诉别人自己喜欢莫奈的画,似乎我太苛求了。国外的博物馆有些禁止摄影,有些可以随便拍摄,也是不一定的。苹果的镜头还原度高一点,华为拍出来的图片,稍微夸张一点,好像大家都在这么说。莫奈的《日出·印象》,我曾看过很多版本,几乎每一次都不一样,这也是我坚持来看原作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有句话,叫“各花入各眼”,哲学家、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我在九个不同的网站下载了九张不同的《日出·印象》,用美图秀秀拼在一起,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大家一看就知道,经过不同的印刷和拍摄介质以后,一幅画可以变成什么样。

九幅不同网站的《日出·印象》

所以说,看画要看原图,手机拍下来的,和劣质的印刷品没有区别,拍下来看,不如看网图。所以在美术馆里,我是不拍照的。我宁愿让自己沉浸在原作的氛围中,感受当年作家画画时的情绪和思想,仿佛自己也身处晨雾缭绕的勒阿弗尔港口,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波光粼粼,小舟摇曳。倒让人想起《春江花月夜》中的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如果把“江”字改成“港”,把月亮的意象改成太阳,二百年前的莫奈,和今天的你我简直就站在了一起。

莫奈的签名

不过,我终究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了一张照,我在《日出·印象》的角落看到莫奈的签名,还有一个数字:72。这可是我的幸运数字。当然莫奈写72不是为了和我有什么呼应,而是表明这幅画作于1872年。一百年后我出生了,又过了几十年我来到此处。之前我看过无数种介质的《日出·印象》,何尝不是对莫奈那一刻印象的再印象。1872年11月13日午前7点35分的勒阿弗尔港口,那个瞬间,是无法复制的,莫奈也不能。

我只能趁着明天,展出的最后一天,看看还有没有可能买到一张昂贵的门票,挤进去再看一看大师的原作,或许用苹果或华为手机拍下一张模糊的影子。我读书,看画,玩手机,大言不惭地夸夸其谈,构筑一个自己眼中的印象世界,而生活的真相,也许像1872年11月13日午前7点35分的勒阿弗尔港口,永远都不为人所知,留下的,只是一点点的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