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离婚案改变了英格兰历史

人性最复杂多变,难以预测,难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也因此而具备千奇百怪变幻莫测的特质,毫无规律可寻。

这也是历史很有趣的地方。历史人物基于人性做出的一些行为经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历史进程的结局,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发生在16世纪初期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离婚案。

       亨利八世

英格兰王室经常发生一些因为婚姻而出现的奇葩八卦事件(其实欧洲其他王室也经常发生,只是大家不熟悉或者事件影响不大而已),在现代还出现了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再婚娶离婚女人差点失去继承权的查尔斯王子。

爱德华八世与辛普森夫人

但这些奇葩事件并没有改变英格兰历史,最多也就是改变了王子个人的命运。现在有个悬而未决的事情是,如果查尔斯在有生之年终于能够继承王位成为国王,其妻子卡米拉要想成为王后的话,则必须修改宪法,并在英联邦议会通过,但就算这样也不能改变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历史走向。现在是君主立宪体制,王室规则的一些更改,对政局时局的影响不大。

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夫人

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却是硬生生地改变了英格兰历史。

亨利八世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异乎寻常,他娶的是他的嫂嫂阿拉贡的凯瑟琳。(欧洲古代贵族有许多同名的人,为表示区分,在人名前加上其所在国或封地或家族名,如阿拉贡的凯瑟琳,就是阿拉贡王国的凯瑟琳;美第奇的凯瑟琳,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

凯瑟琳出身西班牙王室(西班牙是由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联合组成的),父亲是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母亲是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就是她资助了哥伦布的航海事业)。

  阿拉贡的凯瑟琳

亨利八世的父亲亨利七世在法国的支持下杀死了理查三世,武力夺取了英格兰王位,结束英格兰的约克王朝(金雀花王朝),开启了都铎王朝。

因得位不正,亨利七世极力拉拢与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西班牙的关系,为长子亚瑟迎娶了阿拉贡的凯瑟琳。不幸的是,婚后几个月亚瑟就因病去世(有说是被毒死的)。亨利七世没有把凯瑟琳送回西班牙,而是让她嫁给次子亨利,也就是后来的亨利八世

  亨利七世

弟弟娶嫂嫂不符合罗马公会法律,要解除凯瑟琳与亚瑟的婚姻关系,必须要得到教宗的特许。奇葩的事情来了,凯瑟琳宣称她没有和亚瑟圆房,按照罗马公会法律,她就没有成为亚瑟的妻子,因此并不需要得到教宗特许,只需要宣布第一次婚姻无效即可。(后来凯瑟琳的母亲伊莎贝拉一世还是为凯瑟琳拿到了教宗训令)

亨利七世坚持要把凯瑟琳留在英格兰大致有三个原因:一,从英格兰王位继承权来说,凯瑟琳的血统排位优先于都铎家,把凯瑟琳留在都铎家,可以保障都铎王朝的合法性;二、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是当时欧洲大国,地位很高,与其联姻有助于提高英格兰的国际地位;三,凯瑟琳大笔的嫁妆此时还没有送过来,以贪财著称的亨利七世不想失去这一大笔财富。

      凯瑟琳的父母:西班牙费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

凯瑟琳与亨利从1502年订婚到1509年成婚期间,也遭遇坎坷。1505年,因时局变化,亨利七世不想与西班牙结盟,借时为威尔士亲王的亨利之口提出解除婚约,经西班牙王室的外交斡旋才没能解除。

其间,贪婪而吝啬的亨利七世竟然不给她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她只能靠出售自己的刺绣手工作品来维持开销。西班牙国王都看不下去了,就任命她为西班牙驻英国公使一职。这个职务的收入才缓解了了她的经济压力,她也因此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位女公使。

      少女时期的凯瑟琳

1509年4月,亨利七世去世,6月亨利八世与凯瑟琳完婚,两人分别成为国王和王后。

凯瑟琳出身高贵,智慧优雅,既有出色的领袖能力,也有高超的女工技艺,真正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亨利八世出国征战期间,凯瑟琳代替亨利管理国事,秉公行事而充满恩典,抵抗苏格兰入侵战绩辉煌,深得当时英国臣民的爱戴。这种爱戴甚至超越了宗教的分歧,英格兰后来从罗马公教转变为抗罗宗,但英格兰人一样尊崇热爱凯瑟琳这位虔诚的公教徒。

      罗马教廷:圣彼得大教堂

有这样一位王后,应该说对国家、对家庭、对国王、对臣民都是一件幸事,遗憾的是,亨利八世不这么想。

1525年,亨利八世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理由是他们的婚姻违背了《圣经》的教义。《圣经》利未记20章21节说“人若娶弟兄之妻,这本是污秽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无子女。”这种违背让他良心不安,也让他无后。

这是他自己的表述,是否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说不清楚,但从事实上看,他的这个说法明显存在法理上的荒谬,所说的两个理由都不成立。

第一个理由前面已经说过,凯瑟琳本人已经证实没有和亚瑟圆房,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成为亚瑟的妻子。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质疑凯瑟琳证词的真实性,因此,在法律上,凯瑟琳不是亚瑟的妻子,自然也就不是亨利的嫂嫂。

第二个理由更站不住脚。因为凯瑟琳有过六次怀孕的经历,其中虽然有五次婴儿流产和夭折,但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女儿——玛丽·都铎(后来的血腥玛丽),并非没有子女。

亚瑟·都铎

这个漫长的马拉松式离婚案由此开始。

亨利八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几乎可以说是文武全才,包括对神学也很有研究,很难说他不清楚他自己所说的理由是不成立的,也许他仅仅只是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来掩饰他移情别恋的真相,因为当时的人都知道,他狂热地爱上了一个女人。

很不幸的是,他爱上的女人是安·波林,一个熟练掌握“宫廷爱情”技艺的情场高手。

安·波林

宫廷爱情,起源于十二世纪埃莉诺时代的阿基坦王庭,最初是高贵的骑士向贵族女士、小姐表达爱慕之情的一种方式。

骑士和女人一直紧密关联,因为这种关系最能体现基督教里的强者为弱者服务的理念,骑士是强者,女人是弱者,骑士必须为女人服务。演变到现代成为绅士风度,男士为女士开门、让行等等一系列女士优先现象仍然留存至今。

那时的骑士都得有一个表示爱慕的对象,就像堂吉诃德把邻村挤奶姑娘想象为他的女主人一样,还给她取了个优雅的名字,叫杜尔西娜雅。

当时,所有的爱慕都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最高的境界是单相思,但是,发展到亨利八世所处的十六世纪时,已经完全变异了。变成了一门技艺,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精致的体系。从要怎样做才算娇羞、纯情、伤感、无私的爱、刻骨的爱,到如何精致地调情勾引,一直到床上的技术。

相应的理论也随之而出现,婚姻里没有爱情,夫妻间只有责任。爱情在婚姻之外。这个荒唐的理论现今依然有人相信,认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阿基坦的埃莉诺

宫廷爱情在十六世纪时成为一种时尚,一个贵族没有一个以上的情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贵族,法兰西国王甚至可以公开宣布一个正式的情妇。

安·波林十二岁时被父亲送到尼德兰,成为尼德兰统治者奥地利的玛格丽特的使女。奥地利的玛格丽特是当时欧洲公认的宫廷爱情的权威人士。名师出高徒,安·波林由此成为一名顶级的宫廷爱情专家。

1514年,亨利八世将妹妹玛丽·都铎嫁给法王路易十二,安·波林又在父亲的安排下,作为新娘的陪嫁女官去到法国。在此期间,又接受到法国宫廷爱情的薰陶。

      玛丽·都铎

在风气保守的英格兰,安·波林成为一朵最璀璨的奇葩,鹤立鸡群,吸引了众多的追求者,亨利八世是其中之一。

安·波林将宫廷爱情的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她可以公开成为亨利八世的伴侣,出双入对,打情骂俏,但绝不和亨利八世上床,坚持只有成为合法的英格兰女王,两人才能睡在一起。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安·波林越是这样,亨利八世越想早日得到她。中国还有句俗话叫,人牵起不走,鬼牵起走得飞快,大概亨利八世当时就是那样的情景。

      电视剧《都铎王朝》剧照:亨利八世与安·波林

安·波林要想成为女王,亨利八世就必须与凯瑟琳离婚后再娶她为合法的妻子。这就是亨利八世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的背景。

不论东西方,王室婚姻从来都是为了利益的政治工具,没有为了爱情的。而亨利八世固执地要与安·波林结婚,显然不是为了利益。安·波林的父亲仅仅是个伯爵,长期担任英格兰的外交官,并没有深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实力来拓展亨利八世的势力。

也就是说,亨利八世只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被安·波林迷住了心窍。他提出离婚的要求纯属受人性中激情的驱使,不是王家婚姻所需要的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政治考量。

       玛丽·博林,安·波林的姐姐,也是亨利八世和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妇

一方坚决要离,一方坚决不离,双方所持的理由都来自宗教,而宗教解释权掌握在教宗手里,偏偏当时的教宗克雷芒七世不同意这桩离婚案。一是确实违反罗马公会法律;二是西班牙是当时的强国,其国王是凯瑟琳是外甥,也反对离婚。教宗也不愿意得罪他。

局面看上去无解。但爱情的力量强大无比,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公教徒,为了解开这个局面,开始钻研起怎样获得原本不属于国王的宗教解释权或者说裁判权力来。由此开始了英格兰的宗教改革。

      教宗克雷芒七世

而当时的欧洲正处于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初期,对罗马公教的质疑越来越多,亨利很容易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论观点。

神通广大交游甚广的安·波林自然也会助一臂之力,不失时机地给亨利八世推荐了牛津大学一位思想相当激进的异端学者,被称为“第一个清教徒”的威廉·廷戴尔写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出奇的长,《基督徒的顺服和基督徒君王们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在这本书中,威廉·廷戴尔认为,一国,一王,一法,才是上帝的旨意。

      马丁·路德

一个国家,一个君王,一个教会,这种神学和政治学观点,要在欧洲宗教战争之后,通过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才得到确认,形成了后来的民族国家概念。威廉·廷戴尔在1528年时这么说,却是典型的异端。

安·波林还组织了一批神学学者深入研究教会元首管辖权问题,而这个专家团的领袖则是一个暗中信奉马丁·路德神学观的人。

可想而知这个专家团会研讨出一个什么结果,他们认为罗马教宗对英格兰教会的管辖权是后世形成的,是人为的骗局。英格兰国王才是王国内耶稣基督的代言人。

      威廉·廷戴尔

光有理论依据没用,必须得到教会的认可才行。因此,亨利八世从1532年春天开始加强对教会领袖们的控制,要求教会承认他拥有最终的司法管辖权。

英格兰教会最终接受了亨利的主张。

不知道安·波林是什么时候放弃不和亨利八世上床的原则,到1533年初,她怀孕的体形已经难以掩盖了,必须尽快地完成离婚和结婚的事情。

1月25日,亨利和安·波林秘密举行了婚礼,从司法程序来说,此时亨利还没有完成离婚,他犯下了重婚罪。

      《都铎王朝》电视剧中饰演安·波林的美国演员娜塔莉·多默尔

刚好此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托马斯·克莱蒙(就是那个专家团领袖)继任坎特伯雷大主教。5月23日,坎特伯雷大主教召开特别教会法庭,裁定凯瑟琳和亨利八世的婚姻非法无效。

这个司法行为同样莫名其妙,因为这个案件当年是由亨利七世上诉到罗马教宗那里的,其司法管辖权属于罗马教宗。坎特伯雷大主教无权做出司法裁决。

五天以后,坎特伯雷大主教正式册封加冕安·波林为英格兰女王。

      《都铎王朝》剧照

离婚案件本身到此结束,亨利八世终于实现了离婚的诉求,安·波林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英格兰王后。但由此带来的对英格兰政治、宗教等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

怒不可遏的教宗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基督国度里的国王怎么能没有教籍呢?亨利八世以宗教改革来进行抗争。

在亨利八世提出离婚引起的宗教改革和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改革的一系列活动中,包括亨利八世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最终将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结果,将会把英格兰引向何处。

最终的结果是:

“至尊法案”的通过,使亨利八世(英王)正式成为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元首,意味着英王和罗马教宗一样,掌管了人间通往天国的大门钥匙。

“叛国罪法案”的通过,使英格兰从此进入因言治罪的暴政恐怖统治时代。在英格兰历史上,从来没有可以凭一个人的语言文字定罪的荒唐法案。

灭绝修道院,迫害僧侣和修女等神职人员,霸占修道院财产的行为,最初是为了加强国王和世俗贵族的力量,抗衡教会力量。但后来却演变的结果却是加强了贵族和士绅的力量,削弱了王室的力量,改变了英格兰的政治格局。

      英国惠特比修道院遗迹

通过“主教书”正式宣告圣公会的成立,英格兰教会从此脱离罗马公会世界,成为独立的圣公会。

通过“六条法案”,将三年前制定的圣公会教义改革的“十条法规”全部废除,圣公会回归罗马公会时期的教规。其中的关键是,政府将对违背教规的人进行处罚。(世俗政府、议会居然能以法案的形式管理约束宗教教义教规,也够荒唐的)

英格兰历史由此被改写,正式进入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时代。一桩离婚案就这样影响和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和走向。

      英国圣公会教堂顶

附录:凯瑟琳、安·波林和亨利八世后代的结局

凯瑟琳在1531年遭到放逐,并禁止与其女儿玛丽见面。1536年1月6日在金博尔顿邸宅穷困潦倒贫病交加,最终因病去世,死前依旧称亨利八世作“我最亲爱的主君和丈夫”,坚持认为自己才是其合法妻子。

安·波林为亨利八世生下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并没能生下亨利八世梦寐以求的儿子(流产),这让亨利八世再次陷入被诅咒的恐慌,从而认为是安·波林对他施加了巫术,才使他犯下了离婚的错误。

伊丽莎白一世

亨利八世由此开始厌恶和痛恨安·波林。此时深受亨利八世宠信的国务大臣克伦威尔,一个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人,精心谋划了一个安·波林与众多男人的通奸案。在凯瑟琳去世那年的5月19日,安·波林在被以“叛国罪”罪名逮捕后不久,在伦敦塔被处死。

无论怎样评价安·波林,都不能改变她是屈死于诬陷的事实。

在这一年去世的,还有亨利八世公开承认的与凯瑟琳的侍女伊丽莎白·布伦特所生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罗伊。

伊丽莎白·布伦特

此后亨利八世还结过四次婚,第三任妻子珍·西摩终于为他生下一位儿子,爱德华·都铎。亨利八世去世后,他继承王位,成为爱德华六世。

爱德华六世去世之后,凯瑟琳所生的女儿玛丽继位,成为玛丽一世,即著名的“血腥玛丽”。这个绰号其实是英格兰人因为宗教分歧而产生的对玛丽的歧视。

       爱德华六世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前,英格兰信奉的都是罗马公教。宗教改革后,转而信奉抗罗宗。而玛丽是个虔诚的公教徒,在任期间,处死了287名抗罗宗人士,被称为“血腥玛丽”。

而无论是玛丽之前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期间,还是之后伊丽莎白一世恢复抗罗宗期间,处死的人都远远多于玛丽。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去世后,安·波林所生的女儿伊丽莎白继位,成为伊丽莎白一世,开创了英格兰的黄金时代,使英格兰成为欧洲强大国家之一。因其卓越的功绩,被称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也因其终身未嫁,被称为“童贞女王”。

她的成就,也许能慰藉屈死母亲的在天之灵吧。

         亨利八世与他的六个妻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