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运用之观察
本文为六号对国内工业工程使用状况的观察到的问题与其对应的思考,愿与同仁共勉。
问题一、无法处理工具与理念的关系
这个问题,我想不仅仅是存在于工业工程,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现状。有的朋友将此类关系类比于术与道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是大致正确的。理念的感悟需要大量的思考,自省;而工具的使用只要会一本书,上一堂课就可以了。其中哪个困难,哪个容易,显而易见。
目前存在两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1、工具的使用本身存在严重错误:比如用价值流图去分析、改善单台设备的开动率。此类问题经常会出现在工业工程初学者身上,建议可参考更多书籍、课程。
2、过分强调工具的使用,过分强调工具的细节程度: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在接受过一定工业工程教育背景的同仁身上,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是工业工程本身也不是一个完全完善的学科,目前存在部分缺失的、无法用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的内容(尤其存在于与人相关的地方)。如果这个状况严重,比如工时的分析,一定要准确到视频的帧;又比如工时的观测次数,一定要符合怎样的置信区间。表面上看是一个合理,无懈可击的过程,但是往往很容易导致投入巨大,收益却和其他方式差不多的情况。
有人应该会问,会不会有人懂得理念,却忽视了工具运用的人呢?
我说,不会的。真正懂得理念的人,会灵活的使用工具,而不拘泥工具,最终能恰当的运用理念、工具,从两个层面上完成工作。如果某个人说他懂得理念,却忽视了工具运用,那么他只是自吹自擂,纸上谈兵罢了。
问题二、无法从“系统”层面去思考问题
首先要声明的是,“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某个人能在自己的职责内去全局的考虑问题,那么我认为他就具备的系统的思维。过大,过小的思考都是不合适的。这点是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念是相通的。要具备对自己所研究问题系统范围有恰好的定义,是相当不易的。
问题三、无法处理IE与LEAN的关系
无数次,看见IE,LEAN的人互相贬损,掐架。
IE诞生在美国,学科的特点充满的西方文化的影子,将复杂系统层层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子系统,进行分析,在层层分解的过程中,由于定义问题的需求,就产生了各种约束,对于子系统的分析就一定满足这样的约束。
而LEAN的前身,TPS诞生于日本,它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影子,从一开始,就从复杂系统整体去考虑,没有经过分解,对于整体系统中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无形之中,扩大了约束的范围。
就像运筹学的模型中,一般是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两部分组成。IE在没有吸收学习TPS(LEAN)之前,一直是在约束条件中需求最优解。而IE在吸收学习TPS(LEAN)之后,就开始尝试一直不断挑战约束条件,在扩大了约束条件之后寻求最优解。
说LEAN是对IE的实践成果,LEAN是建立在IE基础上的,这个话不错。但是假若没有东方人对IE从东方文化角度上进行实践,我可以说,是不会有LEAN这个东西的,也不会有IE现在发展的状况。当然了,没有IE,LEAN也就没有了诞生的契机。
问题四、无法处理人与系统的关系
众所周知,IE面对的是“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系统。但是对于这样系统中“人”的定位无法正确定位。
有把人等于机器当做生产资料的,虽然很多人不承认他们这样认为,但是他们确实在这样做,这样做的坏处是抹杀了人的创造性,也同时抹杀了整个系统的创造性。
但是将人的位置定位的太高,在这样一个大部分人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里,往往会产生混乱。
所以要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是很难的。
总结(十分重要)
上面说了四个问题,但又觉得有点繁琐了,其实只说了一个问题,就是咱们的IE人员(也不仅仅是IE),缺少对自己自省自察。有了问题希望在外界找到答案,其实真正的问题可不可能就是存在于自己本身呢?如果能保持对自己的自省自察,相信我们最终也能恰当地处理事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