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中的有无思想

在排佛老的同时,宋明儒家也在吸收其思想。正如陈来在《有无之境》中指出的,既然儒家在本体层面不能接受佛道两家的空无观,那么为了回应其挑战,在境界、工夫等层面将其融摄进来就显得必要。由此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可概括为以有合无,即儒家基于自身重“有”立场吸收、融摄佛道两家自由无滞的生存境界,以有为体、以无为用。

  在中国哲学范围内,提到有与无,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佛道两家而非儒家。但宋明儒家对有、无的讨论集体性地多了起来,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概括来说,宋明理学中的有无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本体层面、境界层面、工夫层面。

  本体层面

  宋明儒家对有与无的集体性言说,究其原因,是为了回应佛道之学(主要是佛学)带来的巨大挑战。佛道两家在本体上主张空、无,这对儒家肯定的现实世界及人伦价值有着直接的消解作用。所以,儒家论有说无,首先是为了在本体层面批判佛道之学的空无观。

  北宋初期,张横渠辟佛老最甚。在他看来,道家主张有生于无,问题在于体用殊绝;佛家主张万法皆空,问题在于形性不相资,使天地万物陷于虚幻。张横渠认为,所谓空无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意指万物在消解过程中,归于气的本来太虚状态。“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明末王船山继承了张横渠的气学立场,也从气的角度批驳了空无本体观。所谓“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事物之形成乃气聚而显,其消亡则是散归于气的本然幽隐状态。只是人的感官认识能力有限,不能认知而已,气并非空无。

  与气学不同,理学则是从理的角度批评佛道之学的。二程认为,道家的“有生于无”主张实质在于虚能生气。但“有无与动静同”,同为天道之运行特性;并且,它们是一齐有的,并无先后次序。因此“言有无,则多有字;言无无,则多无字。”至于佛家所谓的空,二程批评说:“释氏言成住坏空,便是不知道。只有成坏,无住空。且如草木初生既成,生尽便枯坏也。”成住坏空云云,也不过是天道之阴阳演变。有无、阴阳都属气的形下层面,形而上的本体是有无之所以为有无、阴阳之所以为阴阳者,也即它们内在的理。

  作为二程理学之后继,朱子同样认为,佛道两家把一切都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道家说半截有,半截无,已前都是无,如今眼前却是有,故谓之无。若佛家之说都是无,已前也是无,如今眼下也是无。”朱子秉承伊川“只消就迹上断便了”的态度,认为只要在现实中主张出世,就是毁弃人伦之理,就不可取。从理学的基本立场来看,理本之于天,本然至善,其真实存有,亘古亘今,颠扑不破。对此生化宇宙万物的天理本体,朱子又借助周濂溪的“无极而太极”命题来诠释:“无极而太极”表达的是无形而有理之义。但二者缺一不可,“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

  南宋心学创构者陆象山虽与朱子在“无极而太极”问题上有过重大争论,但也反对佛、道的本体观。象山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指出,天地万物都由天道实体生成运化而来,故不可说其根源为无。证明此点的关键是,每个人在生成时都禀受了天道赋予的本心——“斯人千古不磨心”。本心所具之理即是太极,也就是人们行事的极则:“夫太极者,实有是理”;“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因此,佛道之学以空无为本,学之不正,关键就在于见理不明。从本心即理的角度来说,心学对佛道之学本体观的批评,核心还是立足于心。

  境界层面

  在排佛老的同时,宋明儒家也在吸收其思想。正如陈来在《有无之境》中指出的,既然儒家在本体层面不能接受佛道两家的空无观,那么为了回应其挑战,在境界、工夫等层面将其融摄进来就显得必要。由此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可概括为以有合无,即儒家基于自身重“有”立场吸收、融摄佛道两家自由无滞的生存境界,以有为体、以无为用。

  无论是濂溪为学工夫体现出的吟风弄月气象,还是明道追求的孔颜之乐境界,抑或陈白沙对于曾点志趣的提倡,都体现出宋明儒家在践履道德过程中力图实现自由无滞境界的努力。这种努力随着宋明理学的展开不断深入,但直到王阳明那里才达到较为完美的融合。王阳明晚年曾用四句教来概括其立言宗旨,是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的关键在于首句,阳明弟子王龙溪、钱绪山对此理解相差很大。龙溪认为,四句教非究竟之说,因为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知、物都是无善无恶的,由此他发挥出了四无说。绪山则认为,心体之所以无善无恶,在于它是天命之性,纯粹至善,故不可以经验意义上的善、恶言说。顺此而来,意、知、物都要在有的意义上理解。按阳明“天泉证道”中的衡定,心体尽管内含至善价值,其存在的本然状态却是明莹无滞的,故而谓之无善无恶。因此,四句教实则涵括了龙溪、绪山两方面的看法。龙溪的理解是针对上根之人而发,绪山的理解则是针对中下根之人。上根之人一超直入,从本体上就能把握其明莹无滞的特性。中下根之人不能领悟到此,只能在有善有恶层面做对治工夫。但为善去恶也是为了化去后天念虑、习染对良知的遮蔽,以复归心之本体的无善无恶境界。由此可见,四句教之核心就在于把握有与无的统一关系。

  阳明这一学术旨趣,在其晚年的三教合一说中可得印证。他以厅堂三间作比,认为儒、释、道三家所论本来都属儒家,只因后世儒者不能领会大道之全,才割让出两家。但从实质上说,“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因此,自由无滞境界本就是儒家可以实现的。

  工夫层面

  为了实现自由无滞的生存境界,宋明儒家在道德践履上亦有相应主张,即无为、无心、无情、无我等工夫。早在北宋初期,濂溪在《通书》中就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他一方面认为,诚是成德之本,另一方面又指出,“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换言之,诚的工夫就是无妄行、无妄为。而无妄的内涵则在于无为、无事,所谓“无思,本也”“诚,无为”“诚则无事矣”。

  工夫层面的有无问题涉及一大公案,即横渠和明道围绕如何定性展开的讨论。横渠认为,定性的要义在于使人心保持不动,明道则认为,内心之安定不在于动静与否,“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在具体对此定境做解释时,明道讲:“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换言之,道德实践的自由无滞、物来顺应境界得自于无心、无情而为,内外两忘,而非刻意迎求。“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无心、无情、无事,则内心自然贞定,道德实践也就顺之自然而成,就如伊川所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这与人心的状态是动是静没有必然关系。

  心学一系中,象山也以无来诠释易简工夫,尽管他平生教人只发明本心一项。据载:“傅子渊请教,乞简省一语。答曰:‘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傅子渊是象山最为看重的弟子,他请教心学工夫的精髓,象山却以《艮》卦卦辞作答。何以如此?象山解释说:“‘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内不滞于我私为无我,外不累于事物为无物,无我、无物则一切发自本心。于此,心学的工夫宗旨通过无得到了本质性的揭示。象山另一著名弟子杨慈湖不断以不起意点示心学工夫,原因就在于此。

  如前所述,王阳明晚年以无善无恶说心之体,主要是强调良知心体本身具有的无滞性,为道德实践的理想境界指引方向。在“天泉证道”之后的“严滩问答”中,他对此做了更明确的说明:“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龙溪听后当即领会,前半句是从本体上说工夫,后半句是从工夫上说本体。所谓从本体上说工夫,是指工夫必本诸良知心体具有的善的价值,否则就虚幻不实;从工夫上说本体则是指,工夫必随着良知心体的呈现无心而为方得其实,否则就成刻意、造作。这意味着,在道德实践中,无心、无执工夫是通向自由无滞境界的唯一道路。龙溪后来不断强调“无工夫中真工夫”、圣学工夫原只是“无中生有”,道理也在于此。然而,阳明学在其流传过程中毕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流弊,这反映了有无思想在心学体系内部蕴含的张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哲学与国学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叶云

(0)

相关推荐

  • 丁为祥 | 从“虚气相即”到“知行合一”——宋明理学“天人合一”主题的展开、落实及其指向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摘要:中国文化一直以"天人合一"为至上追求.但在不同的时代,天人合一又有其不同的内涵,比如在理学的开创阶段,天人合一就表现为本然与实然的统一,这种统 ...

  • 命理学中的天地人思想

    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 命运是客观存在的,这已毋庸置疑.既然存在命运,那就可以预测. 预测是建立在全面掌握生命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对其未来状况的提前判知. 生命的运行规律是什么 ...

  • 宋明理学思想纲要​(北宋五子

    ​宋明理学思想纲要(北宋五子) [周敦颐] 1.宇宙论(<太极图说>):无极太极.太极动静("神") ↓ 2."诚"(寂然不动) ↓ 3." ...

  • 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升级版

    先给大家出一道测试题:你知道岳麓书院最"霸气"的一副对联是什么吗?可能有人回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因为它正好写在书院的正门上.但是,我得告诉你,正门上的这 ...

  • 读书破万卷,人生不遗憾道理学中悟,熟知一...

    读书破万卷,人生不遗憾 道理学中悟,熟知一二三 人生多领会,行事不会偏 每天多学习,走路少走冤 在家千日好,出门当时难 用时才后悔,读书有点晚 挣钱不容易,生活多勤俭 挣钱和养老,忠孝难两全 妻贤夫祸 ...

  • 天干的生克制化作用在命理学中的重要性

    中天易张永红整理 "八字"一学所用到的符号和术语非常多.而且古人创下这些符号和术语都有其恰当的意义及方便于推算的作用.这些符号和西洋的A.B.C等字母实有所不同,虽然略见繁杂,但是 ...

  • 宋明理学奠基人 ——二程

    申志廷    程颢.程颐兄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里程碑式人物, 故而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由于 ...

  • 一字之差,看宋明理学老祖宗怎么毁掉庆历新政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食堂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欧阳修等人为解决宋朝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进行了著名的改革运动--庆历新政,可是很快庆历新政便以失败而告终. 可是,庆历新 ...

  •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

  • 道教医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可谓是济世之良药,救命之偏方!

    壹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把天地当作一大宇宙,而人身则是一小宇宙,所谓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其中包含着天地人同源同构.互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