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神宗元年,苏轼四十四岁,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让苏轼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而这两句词也和这件大事有关。
当年苏轼刚调任到湖州,依照惯例,官员到任时要上谢表给皇上,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苏轼也写了谢表给神宗,但部分内容被认为有讽刺新法和某些官员之嫌,就被他的政敌拿来大做文章。加上他曾经写过一些描述民生疾苦、批判错误政策的诗,这些作品也无礼于皇帝、恶意毁谤朝廷等罪名,一起由御史告发到神宗面前。神宗爱才,没有马上严惩,只是先交由御史审办,于是苏轼被革去官职,押回京城,关入狱中审问。情况一度很危急,他写的诗或许不能说完全无事,但也有不少政敌们非要置他于死地而故意抹黑、牵强附会的。
所幸,有几个转折救了他。首先,他的长子苏迈每天都会到狱中送饭,苏轼与他约定,如果自己的案情有了不好的发展,就在饭菜中放鱼暗示。结果一次苏迈有事,就托朋友送饭,却忘了把这个约定告诉朋友,朋友又恰巧送了鱼进去。苏轼看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大概要被判死刑,就写了两首诗给苏辙,诗中恳切地诉说对苏辙的兄弟之情,和对皇帝的感恩与自己的忏悔。这两首诗后来传到了宋神宗面前,感动了神宗。
再者,曹太后一向欣赏苏轼,但在审问期间,正好遇到曹太后病逝,可她在临死前特地交代,苏轼是遭人诬赖的,嘱咐神宗千万不可乱杀无辜。在此之后,有一天深夜,苏轼的牢房里进来了一个人,苏轼以为是其他罪犯,便不疑有他,继续睡觉。结果天快亮时,那人突然把苏轼推醒,还恭喜他,苏轼一开始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人是宋神宗派来暗中观察他的。回去以后,那人向神宗禀报,说苏轼在牢里面睡得很好,鼾声大作,这是没做亏心事的人才能如此,这一点神宗采信了。
当然除了神宗、曹太后的爱才,还有苏辙与不少苏轼的友人,也明里暗里帮助他不少,才使得苏轼最终没被判死罪。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于是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类似于今天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这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大劫归来,苏轼对人生的看法就不同了,虽内心的节操未改,但才被贬谪,心中仍有凄凉惊慌之感,于是在元丰三年刚到黄州时,写下了这首《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这首词的大意是说:不满的月,看起来像挂在稀疏梧桐的树枝上,此时正夜深人静,没有人能见到幽人独自徘徊,只有那只缥缈而飞的孤鸿。孤鸿突然地惊飞又回头,心里有恨却无人明白,在这深夜,捡遍了枝头却不肯栖息于上,宁愿寂寞地在沙洲上忍耐着冷清。词中的人与孤鸿是双关,讲孤鸿亦是在说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后来成为名句,不仅写出了苏轼内心高洁的人格,即便在一片凄清孤独之中,即便遭遇大难,又处于被贬而不安的生活中,我依然坚持不同流合污,宁愿在冷清的沙洲度过,也不远去攀高枝——同时亦道出了一种无人能理解我的孤独感,但他就算不被理解,还是勇敢于做自己的决心,所以感动了不少失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