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孝子刘秀祥:13年前背疯娘求学,现今骑烂8辆摩托又是为何?

2020年,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在全国各地传唱,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在贫困山区的家庭中,拉回一个个因家庭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的女孩;忍着全身的病痛,把生命当作燃料,点燃山村女孩们的人生。

张桂梅不是第一人,也不是唯一一人。

2008年,一个二十岁小伙子的事迹被全国各大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标题很震撼人心——“千里背疯娘求学”。一时间,这个叫刘秀祥的小伙子闯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

2020年,“中国青年五四勋章”、“中国最美教师”的名单中,双双出现了刘秀祥的名字。

13年的时间里,他做了什么?而他此前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家中日子一直过得十分窘迫。在他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祸不单行,母亲因为父亲的去世大受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疾病。家中两个顶梁柱,一个去世,一个没有自理能力,日子过得更是艰难。

但更痛苦的是,因为这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刘秀祥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再也没回来过。在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中只剩下了他和精神失常的母亲。

没有人能种地,刘秀祥便将自家的土地转租给别人,换取每年500斤粮食,作为他和母亲一年的口粮;没有任何零用积蓄,周末和寒暑假,他就跑到山上挖药材,拿到县城卖。挣的微薄钱,先拿去给母亲买药,剩下的再是必须的日常开支。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大早起床做饭,陪母亲吃了饭后再去上学,一放学就匆匆往家里赶,害怕母亲一个人在家中出点什么事。然后就是做饭,服侍母亲休息,然后拿出书本开始学习。刘秀祥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读完了小学,而承担这些责任时,他不过是十岁出头的孩子。

虽然生活重担都压在了刘秀祥身上,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学习。小学毕业,他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县城最好的中学。然而,他根本拿不出学费。

在老家读书,小学的学杂费,而且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默默地帮他交了。在县城读中学可不一样,学费、开销哪样都不低。没办法,刘秀祥找到当地的民办中学,参加了学校的摸底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该校的免费入学机会。

要去县城读书,母亲怎么办?他辗转反侧,挣扎了很久,为母亲留在山村里,一辈子面朝土地,看不到希望地过一生吗?刘秀祥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知识让他看到了广阔的世界,即便那时还小,他也隐隐约约地知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既然母亲和求学都不能放弃,那就带着母亲去上学。村里乡亲知道这个事后都不太认可,一个孩子在县城读书本来就很忙了,还要照顾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妈,怎么能坚持得下来?

刘秀祥没管这些猜测,他只是在离开前,带着母亲去了父亲坟前,他跪在坟前告诉父亲,他要带着母亲一起离开这里了,他一定会把母亲的病治好。他发下誓言:如果在外面混得不好,永远不会回老家。

就这样,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带着母亲进了县城。有母亲在,他不能住学校宿舍,但他也没钱去租房子。最后他在学校附近,用木头和废物料搭了一个简陋的小棚子,这就是他们娘俩的“家”,他在棚子前面挖了个坑,把从家里带来的铁锅架上,这就是他们的“厨房”。

初中三年,他一放学就去捡废品,周末就去打零工,这能挣二十多块钱,勉强可以维持他和母亲两人的生活。

日子一晃,三年时间,过得疲惫,但又很快。刘秀祥考上了高中,那个初升高的暑假,他又开始了为自己筹学费的打工生活。

他跟着老乡到遵义的水电站打工,也去工地上抬钢筋。白天的班和和晚上的班价钱不一样,为了多挣点钱,刘秀祥白班晚班都上,一天做16个小时。

那时候他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吃得多的时候,但这些他都办不到。年轻小伙子身上没什么肉,单薄得像张纸片,脸颊也瘦得凹陷了进去。

因为过于瘦弱,睡眠也没够,有次他在高架上工作,脑袋却不受控制地昏沉沉的,人直接从100米的高架上栽了下来。但所幸架子下面搭着结实的安全网,把他兜住了,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不要命地工作了一个暑假,他挣了些钱,但交完学费后,手头又紧巴巴的了。他在找房子的时候,看到了房东之前用来养猪,现在废置的猪圈,他跟房东说就租这个。

他拿编织袋把四面透风的猪圈围了起来,把猪圈打扫干净,这又成为了他们的“新家”。冬天会不会冷呢,刘秀祥说自己已经习惯了。

上高中的刘秀祥更加明白知识的可贵,珍惜学习的机会,但他也不能停下打零工挣钱的安排,于是他只能压榨自己的休息时间。那几年,他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但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他有目标,有追求,这些能够支撑他抵抗这些艰苦的日子。

然而,高考的失败,直接摧垮了他的意志。

因为过度劳累,刘秀祥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发挥失常,他没能考上大学。住得差、吃得差、睡得少、再辛苦,他都凭借意志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眼里看的是未来,他相信现在的一切困难终将会过去。

但他失败了。人和命运抗争,跌跌撞撞、披荆斩棘地往黎明处冲,但在最后一刻却倒下了。而且,别人落榜,还可以忍着压力再来一年,但他呢?他哪有钱、哪有时间。再坚韧的心,也难以承受这种打击。他浑浑噩噩,开始消极度日,甚至还想到了自杀。

他在这样的心情中,翻开了自己的日记。不过二十年的人生,日记本上的内容却写满了沉重和不屈。他翻过一页页纸张,像是又重新经历了一遍这些年的苦楚。在疲惫和绝望中,他却看到了自己多年前写下的一句话: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别人竟然没有脚。

这句话成为刘秀祥的救赎,将他从埋怨和绝望中拉了回来。他的确不算幸运,但他还有妈妈,还身体健全,世界上那么多比他更不幸的人,都在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他怎么能这么容易被击败。

但他当时想的不是回学校,而是找工作支撑这个家。他带着母亲去了贵州的兴义市,在洗浴中心找了份给别人搓澡的工作,一次5块钱。

澡堂里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与故事,刘秀祥从那些客人的言谈中,再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的多样。在这里麻木地做了一个多月工作后,他突然惊醒,现在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这次,刘秀祥的决定做得很快。他跑了不少兴义市的学校,希望能得到一个免费复读的机会,但对方都拒绝了他,因为他的成绩也算不上是特别拔尖的那一类。刘秀祥还是不愿放弃,他找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四五次后,承诺自己一年后一定会考上大学,不会让校长失望。

校长被他打动,这一次终于点了头。入学后,班主任发动了全校师生捐款,希望能让他这一年可以专心学习。2008年,刘秀祥参加了第二次高考,被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录取。

这个消息对刘秀祥来说,称得上是这些年来的最大慰藉。但是来不及沉浸在喜悦中,刘秀祥就继续打工了。和母亲到山东的路费、大学学费、生活费,他需要用这个假期去筹备。老师给他介绍了一份铁矿厂的工作,他在厂里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暑假,再次带着母亲,奔赴新的人生。

也是在这时候,他的故事被媒体发现和报道出来。一时之间,全国各地、各级媒体和社会都把目光放在了这个青年身上,“贵州第一孝子”的美称也开始传开。有不少善心人士表示,愿意资助他,但他都一一拒绝了。

自强的人也有着极强的自尊,他不希望别人因为身世而可怜他:“一个人的困难和挫折,并不是你向他人或社会索取的资本。”

学校给他提供了特别宿舍,让他的母亲能和他住在一起。在媒体曝光的照片中,刘母的形象永远都是衣衫整洁的。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刘秀祥就是那难得的孝子。

大学四年,除了学习上课,刘秀祥空余时间都在做各种兼职,做家教、发传单、去饭馆当服务员、摆地摊。挣来的这些钱,除了用于自己和母亲的日常开支,还寄回了贵州。

当年刘秀祥在贵州捡废品的时候,还认识了三个比他年纪小的弟弟妹妹。他们家境都不好,但却渴望读书。刘秀祥从中学时候就在帮助他们,即便此时他也还是没有多少能力,但他仍然想尽力帮助,他太清楚读书对穷苦人家的孩子的意义。

媒体报道带来的正面效应持续到了他毕业。2012年,刘秀祥毕业,全国各地不少企业都朝他伸出了橄榄枝,愿意给他提供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对于一个寒门学子,多少人苦读十多年,谋求的不过就是一份高薪工作。

然而,刘秀祥还是拒绝了。他靠自己找了份销售工作,待遇也还不错。在这时,他接到了资助的妹妹的电话。她现在已经中考结束了,但她电话里却说,她不想读书了。

刘秀祥不解,又有些气愤,但明白过来后又有种深深的悲凉感。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错,偏远山区、贫苦农村里的人承受着生活重担,不少人看不到更远的未来和更广阔的世界,放弃学业成为一个惯性思维,成为风气。

他做了一个决定:考证,回到望谟县,当一名老师。

阔别多年,望谟县仍然还是当年的贫困县,县下农村山区不少孩子还是没有顺利完成学业。一部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读下去,一部分是孩子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根本不愿意读下去。

孩子和家长的思想如何转变?刘秀祥只能把自己的故事拿出来,在一遍遍的讲述中,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明白他们的人生不是只有大山和土地,还有更多可能性。

这些年来,他跑到各地去做公益活动,在全国举办了上千场演讲。他也会直接骑着摩托车,往山村里跑,和那些学生沟通交流。从2012年回家乡到2020年,刘秀祥骑坏了八辆摩托车,把1800多名辍学的学生劝回了课堂。

除了改变他们的思想,刘秀祥也在想办法改变阻挡他们求学的现实因素。他联系各界,牵头发起“助学走乡村行动”,资助了2700多名贫困学生;又设立了多项助学金,为贫困患儿募捐款项和衣物、书籍。

现在,刘秀祥已经娶妻生子,仍然亲自照料着病情没有完全好转的母亲。在他的演讲中,他也会强调“孝老爱亲”。如果没有母亲的存在,他不知道最黑暗的那段时光能否走得下去。

他虽成为了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但仍然奔走在教育一线。五年前,望谟县本科上线率不到13%,而2020年,望谟县的本科上线率已经超60%。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也是一个个学生命运的真实改变。

从当年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贵州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到省级劳动模范、全国最美教师,刘秀祥这些年获得的荣誉,也见证着他从救赎自己到点亮别人的路程。

无论是张桂梅还是刘秀祥,或是那些不被大众熟知,但也在将自己身上的余光洒向乡村教育、洒向贫苦家庭的教师们,他们在贫苦孩子暂时灰暗的人生里,点了一盏灯,照亮了通向光明未来的路。

刘秀祥的人生,前半段让我们敬佩却又揪心,后半段则让我们欣慰。他本人,正是对所有贫苦孩子最好的激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