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8
十二、西楚霸王和巨鹿之战
《史记》把项羽写得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事实上,项羽的个人武力值应该是当时第一,用兵能力也是当世第一。
如果司马迁这段文字不是杜撰的,只能说明项羽智商非常高,随便学习一下,就超过了教他的项梁,又不好意思当面说叔父能力差,于是用不肯学来避免浪费时间。
项羽平生打仗百战百胜,百战名将,他能是个蠢货吗?
战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赵括的故事大家看过,能讲得头头是道的,未必真的能赢得战争,当然,仅靠着MAX的武力值,也未必能打赢战争,三国第一勇士吕布武力值跟项羽似乎不相上下,但打仗的手艺那可是差远了。
能做到平生未曾一败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只有勇力的蛮汉。
我写两汉的历史,并不是大规模的推广阴谋论。
项羽为什么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到最后却被逼无奈,自刎于乌江?
偌大一个西楚国,到处都是背叛和离心离德,难道仅仅是因为刘邦组织了大量的谋士说客挖的坑吗?
项羽一路打,一路杀,从坑杀20万骊山徒开始,经常性的杀降、屠城,难道仅仅是因为天生残暴?
每个人的眼光都跳不出自己时代的局限性,真要跳出去太远了,要么变成了疯子,要被被打成神棍。
其实从政治制度上,刘邦跟项羽的选择并无二致。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后,分封诸侯,刘邦一路上为了跟项羽斗,更是开出函谷关以东的土地,都给大家分的赏格。
为什么最后大家纷纷背叛项羽而投奔刘邦呢?
从继承法统来说,楚汉相争,刘邦跟项羽都是正经八百的楚国人,一脉承袭的其实是陈胜的张楚政权。
跟着刘邦出走的,都是楚地崛起的新贵们,跟着项羽留下的,都是楚地根深蒂固的老贵族。
最后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给了项羽一份本纪,这并非是丫胆大妄为,要非议刘邦获得天下的正确性,而是要营造出楚霸王靠着蛮力和杀戮灭了秦国,汉高祖靠着仁义推翻暴楚建立汉朝的说法,得帝位正大光明。
很显然,汉武帝很认可这层深藏的意思,所以《史记》才能流传下来。
我们后人读历史也好,写历史也好,应该脑子很清楚,能从乱世里靠自己的本事大出一片天下的人,每一个蠢货。
历史在偶然性之外,更多的是必然性,而历史的必然性和内在联系才是我们今天读历史,写历史需要去了解的。
*****
秦朝废分封而设郡县制,县制反而是从楚国最开始施行的。
楚国的风俗既野蛮又彪悍,老百姓与其说是听国王的话,还不如说是听本地封君的话。
楚怀王熊心代表了楚地的传统贵族势力,在他们看来项家是外来的贵族,可以当臣子,但没有资格为君,所以范增作为贵族代表跳出来要求项梁立熊心为王,当项梁战死在定陶,熊心居然能很快就掌握了楚国的实际权力。
就问你,这种本事是一个放羊娃能有的吗?今天别说你放羊,读到研究生毕业小伙子,空投去做一个名正言顺的村长,我敢肯定,这娃八成被村民们耍得团团转。
所以楚怀王凭什么能一手掌握了楚国的大权?肯定是他把行政权已经笼在手中,地方势力已经全部向他效忠。
项羽又不傻,带着军队就是再能打,他能不需要后勤和辎重吗?名不正言不顺的一个毛头小子,二十郎当岁,就是再能打,凭什么让楚地乖乖听话?
再者说,就连项家家族势力都不一定愿意让项羽当一把手,叔叔项伯在,下一代还有项梁的亲生儿子呢。
后来项羽管范增叫:亚父。
想想看吧,秦始皇是怎么逼死的吕不韦?吕不韦一手带出了异人,没有老子哪有儿子,叫一声季父该名副其实吧。
我们再看巨鹿之战里,北上救赵的主力部队里,第一把手是宋义,这是楚怀王的心腹,第二把手是项羽,代表了项家的武力,第三把手是范增。
吕不韦当了季父是因为一手扶持了秦始皇父子当上秦王,范增一个衰老头子,当上了亚父,当然要干出一手扶持西楚霸王的事了。
范增在项氏家族里发现了武力值,兵法能力双逆天的项羽,于是用楚怀王的信任,先扶持项羽当上了项氏家族族长的位置。
你看,一玩魔控的人,第一要素就是要选个名不正言不顺但是有一方面特别突出的傀儡。
秦楚之间,本来就有很多斩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这是我在前文中一再说的。
章邯一把灭了项梁,楚地格外空虚的时候,居然就这样轻轻放过,北上去跟王离会和了。
王离军团是长期打仗的长城军团,帝国第一精锐主力,王离更是名将王翦的孙子,论资历,论人脉,论信任度,肯定是半路出家的章邯所不及的。
章邯军团的20万人,早就已经被重新整理过,骨干都已经换成了家在关中的老秦人,根本就不是原来的70万骊山徒。
这帮人,只要指挥得法,那是相当能打的。
赵国那帮所谓的义军到底是个什么德行,一个干翻了无数义军的老司机难道心里没有点数?
真的需要40万人跑去合围吗?
最后章邯居然真的丢下了楚地,跑去找王离闹去了,真是奇也怪哉。
正在这时候,秦国的宫廷里又闹起来了。
赵高、胡亥联手抓了李斯,罪名是通敌。
当然,史记里把李斯说成是冤狱。
但我对李斯的人品实在是不敢恭维,秦始皇一死,他就配合赵高和胡亥矫诏,杀了帝国正宗接班人扶苏,以及大批朝廷里对自己不服气的文臣武将。
秦始皇对他还不够好吗?秦始皇的儿子,娶的是李斯家的女儿,秦始皇的女儿,嫁的是李斯家儿子,丞相的地位还不高吗?秦始皇一死,李斯第一个跑过来挖帝国墙脚。
论公论私,李斯的品德都坏的一塌糊涂。
但论起智商来,李斯可不傻,大秦帝国到底是个什么样,这货心里门清。
长城军团是蒙氏家族一手打造出来的,都说赵高恨蒙家兄弟,难道李斯就不恨他们了?
此情此景此时,放长城军团入关平叛,万一真的围点打援成功,王离带着长城军团立下大功,秦二世当然不怕了,就问你,如果军团精锐回来请诛奸邪李斯,秦二世有什么理由庇护他?
李斯有个著名的老鼠哲学,老鼠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时间是想着跳船跑路,而不是跟你搞什么合舟共济的苦情戏。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推算,那么很容易就能看出巨鹿之战里的种种奇怪之处了。
首先,巨鹿之战里,王离的战法是围点打援,把赵王歇和张耳包围在巨鹿,然后放任赵王四处搬救兵,谁来打谁。
这个策略有问题吗?
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说是起义军,其实说白了都是一帮流寇,对付流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最能打,带头的消灭了,展现出强大的武力,然后再实施仁义,安抚剩余的那些头头们,这是一种办法。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像曾国藩那样,玩结硬寨打呆仗,秦末不像后来的皇帝制度早已深入民心,打慢了,皇帝的权威就会荡然全无。
所以王离的策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当时王离军势之强,张耳的好基友陈余心里可能最有数。
张耳被围在巨鹿城中,陈余在外面根本不敢增援,张耳手下的两名将军到陈余那里求了几千兵,试图冲一下,结果全军覆没。
长城军团是久经战阵的九原兵,是的,就是后来出猛人吕布的地方。
所以章邯军团只能做辅助工作,比如说搞一下粮道。
章邯手下的司马欣可是项家的老相好了,项梁的一条命都是他救的。
我之前说过,项梁之所以死,是由于章邯跟楚国贵族们勾兑了一下,阴死了项梁。
那么到了巨鹿之战里,情况逆转,章邯需要反过来阴一下长城军团。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位非常棒的文学家,但他既天真又不懂军事,否则也不会当了太史公公。
这场战斗从北上救赵大队伍出发就开始迷雾重重。
带队的宋义,吃着火锅唱着歌,一点都不慌,找各种理由去拖延时间,难道他真的有拖延症吗?
最后大统领宋义干脆用送自己儿子到齐国担任国相的借口,继续拖延。
当然,楚军辎重肯定不够,所以才有士卒饥寒生怨恨。
如果说宋义早就跟章邯有联络,这也不难猜,楚军在这里等章邯的信号呢。
很可惜,秦朝这时候又搞起了宫廷政变,章邯的上司李斯已经被抓起来下了大牢,跟外界根本没办法通消息。
于是章邯就在巨鹿磨磨蹭蹭,宋义在外围只好干瞪眼,这等秘密又不可能对别人说。
这时候范增看出厉害了。
如果让宋义继续在这里磨磨蹭蹭,士气磨光了不说,真要让九原兵一家伙干掉了巨鹿,围点打援大致成功,章邯在朝中没有人撑腰,掉转过头来真的全心全意帮王离,那么大家都要糟糕。
要改变局面,必须趁章邯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一把击破长城军团,干掉最后一支真正愿意支持朝廷的部队。
于是范增用怀王名义,跟项羽联合起来,直接杀了宋义,夺过了军权。
章邯护卫的是王离的粮道,为此,还特别修了一个甬道。
但是很奇怪,以章邯军团后来整编过的武力,20万人,居然能放项羽方面,英布带着2万先行部队过来占领了甬道,还把甬道当成了自己的根据地,跟秦军打起了阵地战。
于是项羽就破釜沉舟的抢过来了。破釜沉舟以后,项羽跟王离打了九仗,最后才赢得了正常战役的胜利,时间都是一个月以后了。
倒霉催的王离,粮道被占,肯定是慌了神,军无粮自溃。
当然,项羽的核心八千子弟兵也是非常能打的,过来拼起命来,战斗力刚刚的。打到最后,王离战斗力越来越低。
本来围观的诸侯军一看,有顺风仗可打,于是一拥而上,连带巨鹿城里的赵军也冲出来了,里应外合,一起把长城军团给剿灭了,活捉了王离。
这时候章邯在哪里呢?照道理讲,他要是看到王离跟项羽决斗,带着20万人直接过来群殴,诸侯酱油军们敢来吗?巨鹿之战能败吗?
然而,章邯就那么一直围观,打外围,就是不过来,整整一个月时间,就在浪。
兵贵神速难道不知道?章邯不是傻子,章邯是太精了。
他派了司马欣到咸阳打探风声,还有啥好说的呢?老领导李斯死了,自己坑死了王离,还能回去吗?
章邯最后继续磨磨蹭蹭几个月,终于带着20万部队直接投降了。
这帮秦军是被主帅逼着投降的,私底下都在密谋串联准备暴动,于是项羽带着诸侯联军把他们给坑了。
项羽这个人,睚眦必报,心胸不够宽广,照道理说,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直接就是害死自己叔叔的凶手,干嘛不一把也坑了?
你要说投降了的贵族不杀,人家后来杀秦王子婴杀得干脆利落,人家可是根本没有得罪过你老项家,都老老实实的投降了,还不是照样不放过?
项羽是个恩怨心很重的人,这三位能当上关中三王,肯定不是靠着投降的功劳。
让项羽成就西楚霸王的威名,靠的是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后,项羽展示出强大又逆天的军事实力,让诸侯们吓得肝颤。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突然就拥有了如此权力,你以为他会怎样呢?
他不傻,知道诸侯们到底怕他什么?当然是武力!
所以项羽就必须像一把长期出鞘的宝剑一样,时刻要用武力恫吓威慑他们。
你知道的,长期处于恐惧之下,固然是有可能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太害怕了,还不如造反,否则这样生不如死,一条命捏在别人手上,太恐怖了。
后来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身边的亚父范增怎么想呢?
范增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年人,可能做到无牵无挂吗?
他的牵挂太多,他扶起项羽,扶持楚怀王都有自己长远的打算,结果人家项羽来个一力降十会,你说范老头该怎么办?
在项羽,人家其实也很累,为了维持住霸王的霸气,让大伙继续颤栗,他就得长期保持强横的武力。
士兵都是人,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些人都是楚人,所以注定了楚霸王是无法留在关中,他根基不稳,家里还有个楚怀王呢。
项羽北上收复了诸侯,当然要西入秦宫去找一笔丰厚的资产,好回去稳固自己的根基,当然,在关中进行残酷的劫掠,也并非是为了所谓的复仇,而是另有目的。
当初的怀王之约,另一路刘邦早就占据了关中,这让这对结义兄弟有了反目成仇的理由了,那么有些人就肯定要利用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