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吴新龙作品丨悼念母亲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有个称呼叫母亲,她是儿女的精神家园。我的母亲已经走了一年多了,可是她依然活在我的心窝里,活在我的梦境中。
2019年冬天,家里所发生的重大事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2019年11月21日,乌云罩顶,母亲的病情加重,她又一次住院了,住进重症病房。护士给她打针,突然她全身无力,浑身发抖。次日下午,小雨滴答,我带一位朋友去看望母亲,只见她脸色苍白,身体异常虚弱。我与母亲说了会儿话,没想到,这竟然是最后一次和她说话……
11月23日,冷空气来袭,我早上起来穿衣服,左手臂碰了一下书柜的两扇门,不料两扇门的拉手都断了,其中一个拉手掉下了一小块。忽然,我意识到事情不妙,恐怕母亲会出事吧?这兴许就是母子心有灵犀吧。不到半个小时,三妹就打电话过来说,母亲不说话了,也睁不开眼睛了……我立马赶到医院一看,果真如此啊!于是,我们兄妹商量一下,决定马上护送母亲回东海岛老家。
11月24日,天阴沉沉的,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了。可是,陪在她身边的亲人都祈盼奇迹再现,祈盼她能够睁开眼睛或者开口说话,哪怕是她说半句话也好啊!母亲安静地躺在老家香火屋的厅堂里,仿佛在等待寄居异地他乡的亲人,等待远在广州的次子和在深圳的孙子,让他们回来看她最后一眼。其实,尽管母亲病魔缠身,尽管母亲备受煎熬,我们仍然希望她维持生命而多活几年,无奈肿瘤恶化,吞噬了她的生命!
母亲走了,她的躯体必然会变成尘埃,最终回归大自然。临走前那一刻,她已经闭上了眼睛,什么事(包括养鸡、种菜)都不想做了,什么话(包括对儿女说,你们已经尽力了)都不想说了,什么苦(包括近半年来,她受到病魔的折磨)都吞进了肚子里……直到走了,母亲那张熟悉的脸还带着微笑,很恬静,很美丽,很亲切。
不,母亲还没有走,她老人家还在老屋里等着我去“喂饭”呢。我们东海岛有个习俗:人刚走了之后,每七天为“一代”,至少是“一代”,最多是“七代”,直到做斋最后一天完事为止,而每天早晚长子都要给去世的母亲烧香“喂饭”。
传承乡土习俗,惟愿逝者安息。
是的,母亲还没有走啊,她的确是太累了,也太辛苦了,她只是想好好休息一下,好好睡个安稳觉吧?
不对,母亲已经长眠了,她已经躺在冷冰冰的木棺里,埋在村子西边那片荒凉的山坡上——她喜欢聆听树林里的鸟儿唱歌声,喜欢聆听山坡旁边那条水沟的流水弹琴声,喜欢聆听山林里、野坡上的风吹号子声……母亲啊,您安眠吧,儿子会常来看您的!母亲啊,您安息吧,您的心愿儿子会替您完成的!母亲啊,您安心吧,下辈子我们有缘再做母子!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一位大师说过的一句话:“家”中有“女”即是“安”,母亲是一个家的精神支柱。于是我想,娘亲在,家就暖;娘亲好,家就安。可是现在,娘亲走了,似乎天塌下来了,这个家就没有往日的暖炕了!娘亲没了,仿佛地陷下去了,这个家就被儿女的眼泪淹没了!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母亲住院期间,曾告诉我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小时候,母亲是不幸的。她从娘胎出来,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她6岁那年,她的母亲再婚难产不幸也去世了,她成了孤苦伶仃的孩子。次年冬天,她得了一场大病,虽然她大难不死,但是她的头发掉光了。幸亏,小姨妈疼爱她,把她抚养成人。她没读过书,因而不会写字,连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然而,长大成人之后,她渴望读书学文化。只不过,她觉得已经错过了好时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19岁那年就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刚生下第一胎的我,她的奶水又多又好,刚满月的我吃不完。当时邻居家少妇都去参加生产队劳动,许多人都抱着婴儿来讨奶水吃,于是我的母亲成了别人孩子的“奶妈”。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土地承包到户耕种。农忙时节,母亲起早贪黑,干完自己家的农活,还经常帮助邻里乡亲干活。乡亲们都说她不仅勤劳,还乐于帮助别人。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
儿女读书时,母亲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哦,母亲曾经是城市清洁工。在城市古埠的深巷里,母亲为了两个上大学的儿子,打了一份工——打扫街道,成了环卫工人。她每天起早贪黑,用扫帚给巷道“刷脸”,用垃圾车拖走了一车又一车垃圾。简单而重复的劳作,阳光与风雨的洗礼,日子压扁了母亲的肩,岁月驮弯了母亲的腰。满脸的皱纹见证了母亲的苦难日子,深夜的咳嗽声诉说着母亲的艰辛。儿子的理想风帆,瘦削的母亲用那双铁手,举成儿子求学创业的高度……
想到这里,我含着眼泪对身边的老伴说:“假如母亲现在还活着,那该多好啊!”老伴哽咽着说:“可惜——没有——假如,她已经走了一年多了。”但愿她老人家在天堂过得好,儿女们从此就再无牵挂了吧。
作者简介:吴新龙,笔名变色龙、大龙虾、东海龙王,广东湛江人,小学高级语文教师,湛江市作协会员,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有260多篇(首)诗歌、散文、传记及演讲辞等,散见于《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声屏报》《团结报》《声屏花》《儿童文学》《湛江文学》《江门文艺》《西江文艺》《侨乡文学》《潭江文艺》《现代青年》《湛江乡情》《椰城》《老兵》《中国校园文学》《广东民间故事全书·湛江麻章卷》等20多家报刊,近10篇(首)诗歌、散文获相关报刊全国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