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 北宋雕龙题记香炉石
北宋雕龙题记香炉石
文 图 / 张国勇 翟宏友
”
河北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收藏有一件北宋真宗时期的香炉石,为复合式石香炉的中间一段,文物表面饰有高浮雕“二龙抢宝”图案,并刻有题记,表达了发愿人超度父亲亡灵及祈祷造福苍生的意愿。
”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或为熏香、熏衣、把玩、陈设的一般生活用具,或为祭祖、敬神、礼佛的宗教祭祀法器。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库藏文物中,有一件高浮雕双龙纹并镌刻铭文的石柱,从铭文内容分析,这是一件北宋时期石香炉的构件。虽非完整的香炉,但它却集精美的雕刻工艺和可资进一步解读的铭文于一体,此类文物并不多见。
北宋咸平四年雕龙题记香炉石
香炉石为青石质,圆柱形,高53.5 厘米。上端面大致圆形,平顶,最宽处达 28 厘米。下端面亦大致圆形,最宽处约 30 厘米,平面中间作榫状凸起,现存榫高约 0.6 厘米。上、下两个端面均经过了糙化处理,表面坑凹不平。接近底部处向外出台,形成一圈突起带,带宽约 5 厘米。此上直到顶部,表面遍布高浮雕“二龙抢宝”图案。两龙相向,形态、面貌和动作相近,均以两爪支撑身躯,前爪共同抓举一颗烈焰升腾的火焰珠。两龙威严有力,双目圆睁,龙嘴大开,头顶、颈部、腋下生有浓密的鬣毛,须眉飘扬,皆历历可数,分毫毕现。龙躯干盘曲虬劲,四肢粗壮,利爪尖牙,长身表面遍布鳞片,一龙置尾于身体内侧,另一龙则置尾于外,皆回旋至前端身下。左侧一龙在脖颈处雕席纹,席纹交结处则饰珍珠,增加了贵气和。整件作品综合采用浮雕、圆雕和平雕的手法,其中龙的躯干等主体轮廓采用高浮雕和圆雕方式,龙鬣、龙鳞、火焰纹等细节则采用细线阴刻的平雕方式,构图平衡而对称,纹理清晰而有质感,粗犷不失细腻,刚猛不失优美。尤其是对于“双龙抢宝”的呈现,有别于常见的两龙绕珠盘旋追逐的图案,在表现龙的威严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吉祥的寓意。
纹饰线图(展开)
两龙之间在共托火焰珠的前爪下方,阴刻有发愿铭文一篇,正书,左向右纵读,部分字剥泐不清。正文 12 行,落款 3 行,满行 9 字,落款低于正文。15 行铭文中,中间一列最上抬两格书“皇帝”二字。铭文抄录并标点如下 :
邢州安国军□□」县君子乡□厚□」□□□冯义奉祀」□考□□香炉两」坐,伏愿亡考乘斯」功德,早生于净土」。报愿已后上资」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州」县父母官僚禄位」常居。三界檀那,合」家清吉。水陆有情」,皆霑胜利」。
咸平四年岁次」辛丑二月癸卯」朔三日乙巳建
题记
从铭文内容看,此件香炉石雕刻于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这件石雕刻连同香炉其他逸佚的部件,同属于发愿人于本年出资捐造之物,目的是超度父亲的亡灵。在宋代,此类超度水陆众鬼的道场十分流行。从铭文可看出,发愿人冯义,邢州人士,可能的情况是,冯义的父亲于咸平四年二月三日之前新逝,为了超度父亲亡灵,他延请僧人设水陆道场,并请石匠制作了两座石香炉用于法会。此类铭文类似于北魏时期的“造像记”,内容除了超度本人亲属等,亦有大而化之的发愿,如列为“龙门二十品”的《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铭文有“比丘惠感为亡父母敬造弥勒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旷劫师僧、父母、眷属与三涂永乘,福锺竟集,三有群生,咸同此愿”等语。唐代以降,水陆法会功能多样,除了超度亡魂,还“兼有对水陆有情和水陆众生的超度和其他多种护佑之功能”,如“疾病自然消除、风雨顺时、五谷丰登、万民欢乐、国界清平……”。具体到本题记,则显然发愿者最终祈求的是包括从皇帝以下的国家官员,到三界之内的一切“水陆有情,皆霑胜利”,这显然与北魏题记一脉相承,进一步说,又与大乘佛教的教义相一致,反映了佛教对于丧葬习俗乃至社会思想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铭文的语汇看,已经是一套成熟的程式化语言,反映了北宋时期这种水陆法会超度活动的社会化程度。
存世的宋代香炉以单体式的铜、瓷质的文物为多,实为熏炉,而复合式的用于燃线香的香炉相对较少。这件石香炉构件从构造来看,推测应是三段式复合香炉的中间的部分,与之相连的,上端为圆钵形供插香之用的炉斗,下端为炉座。亦有可能是比三段式更为复杂的多段式构造。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0年11月刊,作者均为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