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四)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四)

尹锋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指导了历代医家的医学思维和诊疗实践。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把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也有区别。就大体部位而言,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转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腑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的上部胸腔之中,故为阳;肝、脾、肾劁身体的膈下腹腔,故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对立、互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因此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运用阴阳学说加以说明,就人体的寤寐而言,在白昼人体内属阳的兴奋作用制约了属阴的抑制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体内属阴的抑制作用制约了属阳的兴奋作用而占主导地位,人就进入休眠状态。显然人的睡眠活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体内物质的代谢过程,主要主要以阴阳互根作用的消长平衡方式进行。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属阴)的补充,是在不断消耗内脏能量(属阳)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属阴的精微物质产生以后,又在相关内脏器官中转换为种种不同的能量,在能量产生的同时,精微物质随之消耗。前者属于阴长阳消的过程。生命活动就在这种阴阳彼此不断消长过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在属阴的物质中,气和血又可再分阴阳。属阳的气又具有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而属阴的血又具有载气、寓(藏)气、化生气的作用。可见气血之间又体现着阴阳关系的多个层面。经络关系也是如此。因此,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体内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病邪可以分为阴邪和阳邪两大类。《素问·调经论》就有“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之论。就六淫邪气而言,风、暑、热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人体的正气,又有阴精于阳气之别。在邪正斗争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调会产生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亡失等种种病理变化。这是中医学认识和分析疾病基本病理的理论依据。

其一,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其“胜”者“盛”也。

“阳盛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的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症证。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状态下对阴的制约过度,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此即“阳长阴消”的过程。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阳热太盛,伤耗阴液,则会引起阴液相对不足之病。

“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受到阻滞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此即“阴长阳消”过程。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阴寒太盛,损伤阳气,则会引起阳气相对不足之症。

其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无论是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另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偏亢。

阳偏衰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寒证,故曰“阳虚则寒”。

阴偏衰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致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热症,即所谓“阴虚则热”。

阴阳偏盛及阴阳偏衰是临床上寒热证形成的基本病机,也是阴阳失调病机的最根本的病理状态。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的病机,是阴阳的对立制约,以及阴阳彼此消长的关系失调所致。阴阳偏盛,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阴或阳的绝对值增加,因而制约对方的力量太过,故产生的寒证或热症均属于实性证候。阴阳偏衰,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阴或阳的绝对值减少,因而制约对方的力量减弱,使对方相对偏盛,故产生的寒证或热症均属于虚性证候。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下过程。此即“无阳则阴无以化”。临证中常先有阳虚表现,继之又出现阴虚症状。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此即“无阴则阳无以生”。临证中常先有阴虚表现,继之又出现阳虚症状。

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互用为前提的。由于阴阳互为其根、互为其用,所以当阴或阳虚衰不足时,就会发生“阳消阴亦消”的“阳损及阴”,以及“阴消阳亦消”的“阴损及阳”的病理过程。

阴阳互损与阴阳偏衰不同。阴阳偏衰中的阴偏衰或者阳偏衰,是阴阳互损病理过程产生的前提,属于病理状态;而阴阳互损则是在阴偏衰或阳偏衰的病理状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病理过程。这个病理过程所产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其四,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条件下,阳症可以转化成阴症,阴症也可以转化为阳症。例如病人因受凉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等,由于治不及时,二三日后,上述症状消失,却又出现咳喘、胸闷、咯痰等表现。前者病位在表,属阳症,后者病邪入里,属阴症。此即由阳症转化为阴症。再如某病人患咳喘日久,咳喘每于冬季加重,夜间发作极甚、怕冷、咯吐大量清稀痰,近日由于天气剧变,咳喘症状加剧,痰稠色黄、发热、面赤、口渴喜饮冷、舌红痰黄、脉滑。此人原来的病症为肺寒,属阴症,现症为肺热,属阳症。此即由阴症转化为阳症的过程。此外,如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的相互转化均属阴阳转化之理。

指导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无论其病理现象如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以用“阳证”、“阴证”加以概括。《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情为阳证、阴证,小则可分析具体症状,如脉有阴阳,症亦有阴阳。脉象分阴阳,如浮、数、洪、大等为阳脉;沉、迟、细、小等为阴脉。症状分阴阳,如病人发热、口渴、声音洪亮,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恶寒、口不渴。便溏,声音低微,望诊色泽晦暗者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口:“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如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证属阳。里虚寒证属阴。故明代大医张介宾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指导疾病的防治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成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是防病治病的根本原则,也是阴阳理论用于疾病防治的基本思路。

其一,指导养生防病。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在于延年益寿和防病除疾;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人体的阴阳,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其二,确定治则治法。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因而调理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胜:即阴阳有余,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果一方偏胜,导致另一方偏衰时,则应兼以扶阳或抑阴之法。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不足,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补阳以消除相对偏盛的阴气,补阴以制约相对偏盛的阳气。正如王冰所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归纳药物的性能

治疗疾病,不但要有准确无误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方法,而且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中医学对药物的性能,主要从气、味和升降浮沉等方面加以分辨,而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归纳和认识。

药性:药性指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特性,又称为“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其性质属于凉性或寒性;凡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性质属于温性或热性;所以临床上治疗热证时,就要选用寒性或凉性药物;治疗寒证时,就要选用热性或温性的药物。显然药性理论是根据药物功效进行认识和归纳的。

药味:药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有些药物还具有涩味、淡味,但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药味理论的形成,一是源于对药物的品尝的味觉感受,如甘草之甜、桔梗之辛、乌梅之酸、黄连之苦、混布之咸、茯苓之淡、五味子之涩等;二是根据药物效用的分析抽象,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向。所谓升,是指药物具有上升及作用于人体上部的功效趋向;降,是指药物具有下行并作用于人体下部的功效趋向;浮,是指药物具有向表浅部位发散的功效趋向;沉,是指药物具有向内镇效的功效趋向。因此药物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凡是有升、浮作用的药物属阳,凡具有降、沉作用的药物属阴。

总之,无论是养生防病,还是治疗用药,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阴阳学说的相关内容加以运用。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

(0)

相关推荐

  • 中医学之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一种方法论,属于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范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可代表 ...

  •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七)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七) 尹锋 运用五行学说指导治疗,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从而确定治疗原则,指导脏腑用药,以及作为针刺取穴之依据. 在疾病过程中,一脏有病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波及其他 ...

  •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六)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六) 尹锋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的形体结构功能特性,以及人体与外界各要素的联系:运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关系,阐释人体五脏系 ...

  •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五)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五) 尹锋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 ...

  •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三)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三) 尹锋 阴阳的互动关系 太极图构成了阴阳和谐,对称协调的统一体,体现出阴阳不是孤立的,而是互补互根,互为依存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 ...

  •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二)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二) 尹锋 阴阳的特性 从阴阳观念的产生,到阴阳相互转化,在先秦古籍中已见其端倪,如<国语·越语>载范蠡言曰:"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 ...

  • ​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一)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一) 尹锋 中医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哲学之上的,哲学是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学说,是人们对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发展而形成,是对物质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哲学, ...

  •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学说四)

    中医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之四] 五行.五脏.五脉.五体等是如何区分联系的?] 1.为什么要学五行? 2.为什么说肝胆和春气相应,和木气相应呢? 3.五官对应的五行是什么? 4.五行跟方向有什么联系 ...

  • 尹锋:风水点穴要诀 (四)

    风水点穴要诀 (四) 尹锋 窝钳乳突 窝.钳.乳.突为龙脉融结的四大穴形,其法以审其穴星后来龙情况而定,若阳龙来则结阴穴,若阴龙来则结阳穴.如为阳穴,圆即是窝,长即是钳:若为阴穴,长即是乳,短即是突. ...

  • 尹锋:风水寻龙要诀 (四)

    风水寻龙要诀 (四) 尹锋 四.贵贱吉凶 龙之贵贱 人有贤愚,龙有贵贱.视龙贵贱之法,当先察其祖宗父母,如人之祖考,如系积善之家,其子孙必多出贤达之士.<撼龙经>云:"生子生孙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