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2)

(1.语病+2.衔接+3.成语+4.连贯+5.情境写话+6.默写+7.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祭祖传统起源于商朝。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并且把人鬼(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从孔子开始,儒家逐渐与鬼神信仰拉开距离。从根本上说,儒家并不反对服侍鬼神,只是将对鬼神的祭祀放到整个道德教化的系统中去思考而已。

中国人的祭祖信仰不外乎基于以下两种心态:一是,追念祖先以表;二是祈求福祉,希望祖先保佑子孙。这里,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生命关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回答。这里,还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情感关联,甜酸苦辣的人生况味,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向祖宗诉说,从而得到心理的释放,乃至问题的解决。在祭祖的看来,祖宗虽然不在了,但并没有变成的鬼神,而是在生命上与自己同在,在情感上与自己共鸣。冯友兰先生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这种诗意的信仰、哲学的智慧,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

企业本来是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欧美的企业,因为处在全民宗教信仰的社会背景中,根本不必要也不可能考虑员工的精神信仰问题。广东东莞的一些企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专门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本企业员工设立了“祖宗堂”。在他们看来,教化员工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化的本质就是教做人,(   )。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既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又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超越和继承,为建设企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超越和继承,既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

B.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继承和超越,既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又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

C.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超越和继承,既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又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

D.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继承和超越,既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又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做人首先是行孝,把孝落实了,人的能力就出来了,动力就出来了,整个格局也就出来了

B.会做人整个格局就不一样了,人的动力就出来了,能力就出来了,孝也得到了落实

C.会做人整个格局就不一样了,人的能力就出来了,动力就出来了,孝也得到了落实

D.做人首先是行孝,把孝落实了,人的动力就出来了,能力就出来了,整个格局也就出来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饮水思源  霜露之思  大千世界  空中楼阁

B.饮水思源  霜露之思  芸芸众生  虚无缥缈

C.叶落归根  歌功颂德  芸芸众生  虚无缥缈

D.叶落归根  歌功颂德  大千世界  空中楼阁

4.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若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因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①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

②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

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

④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D.②③④①

5.下面是记者采访法国某喜剧导演的部分内容,请根据该导演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5分)

记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

记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

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春望》中寄情于物,以花与鸟来传达自己悲恨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自己整天思索的反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指出了自己曾经踮起脚远望的不足。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演奏结束后周围环境的寂静清幽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之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诗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和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

参考答案

1.B(“继承和超越”存在递进关系,“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和“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两个分句存在递进关系。此外,原文画线部分的下一句提到“心理基础”,说明前文承接的是“精神信仰需求”和“情感交流”。)

2.D(“做人首先是行孝”,承接前一句“教化的本质就是教做人”的话题,“动力”“能力”“格局”三个词表达的意思层层递进。)

3.B 〔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到水的来源,比喻人在幸福的时候不忘幸福的来源。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乡。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饮水思源”。霜露之思:指对故去的父母及亲人的思念。歌功颂德:歌颂功绩和恩德(多用于贬义)。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霜露之思”。芸芸众生:指众多的平常人。大千世界:指广阔无边的世界。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芸芸众生”。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虚无缥缈”。〕

4.D(根据材料,第一处横线谈论的中心是思绪、旋律的线条,②句中的“散漫开”“归拢来”可形容思绪特征;第二处横线需要一个转折句,③④句型符合,然而第三处横线只有④与下一句构成内容和结构的对称,所以先③后④;最后一句以①作结论进行总结、升华。)

5.(1)导演先生,您拍摄喜剧的初衷是什么?(2分)(2)一些中国导演常说,逗观众发笑是最难的,请问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3分) 〔补写题要求根据具体情境在指定位置填入合适的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连贯。本题待补写的句子可以依据导演的答语来推断。先概括出导演答语的中心。导演针对句(1)的回答是“我的想法”,即导演拍摄喜剧的目的或初衷。导演针对句(2)的回答的主要内容是:同意中国导演的这个观点——观众对笑点难以产生共鸣。再针对导演答语的中心拟写提问语即可。用语要得体,注意字数限制。〕

6.(1)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7(1)D(A.“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的说法有误,原文第1段说“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B.“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说法绝对,关于宋诗选材平民化的问题,原文第1段说“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强调“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是只写“普通人”,所以并非完全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都是模仿唐诗”的说法有误,原文第2段说“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不是“模仿唐诗”的意思。)

(2)A(“超越唐诗”的分析有误。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事实上,唐诗与宋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是“并驾齐驱”的“双峰”和“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

(3)B(强加因果。原文第2段说“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也就是说宋诗以唐诗为参照对象进行创新,但不能由此得出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明确的参照对象才能取得成功的结论。)

【阅读导引】

这篇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艺术发展状况。文章先简述宋人创作宋诗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在困境中的突破与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和地位。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宋诗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和宋诗整体上以平淡为美的风格追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与此同时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声明:来源:网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编辑:东方朔的编贝齿

|标签:高考语文资讯 备战高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