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为何蜀汉人才凋零的这么厉害?是何原因?
蜀缺乏人才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的原因,即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误;客观上的原因则是由三国鼎立前各种历史条件决定的。蜀缺乏人才主要原因决定于鼎立局面形成之前的客观因素,而蜀用人政策的失误是次要原因。
首先,家世门第对取得人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刘备不具有此项。
东汉末年门阀制度虽未完全形成,但大族势力己根深蒂固,大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相当强的实力。政治上出现累世公卿的局面;经济上“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田亩连于方国'(《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这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族在社会上的影响,袁绍之所以能够取得众多人才与此是分不开的。
曹操虽然不是身于门阀,但他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大宦官曹腾养子,曹嵩凭藉曹腾的权势,做到太尉的高官,也属于三公之列。曹操手下人才“不可胜数'六除用人政策好外,他的家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刘备虽说是“孝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他的家世已完全衰落下去。刘备从小丧父,家庭无以为资,仅靠“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蜀志·先主传》)。他的家世根本不能与袁绍、曹操相提并论。因此,刘备纵“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 · · · ·望不隆,而士之归也寡'。他的家世影响到他的声望,从而也就影响到他对人才的吸引。他的家世也影响到他在仕途上的进展。当时“二袁、曹操皆受命于灵帝之末,吕布、刘表亦拜爵王廷而出者,唯先主未受命也。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刘备势力的扩展。刘备虽然起事并不晚,却长期不得不寄人篱下, “因人以兴,始因公孙瓒,继因陶谦“ ,直到赤壁之战前,仍寄居于荆州刘表。袁绍因其家世而使众多人才流人自己集团,然而由于袁绍个人才能低下,使一些志士又背弃了他,可是当初那些人毕竟是因其家世投靠他的。设使袁绍任用田丰、沮授等人能象刘备任用诸葛亮那样言听计从.那么谁又肯背弃他呢?反之,刘备若有袁绍那样的家世又怎能得不到人才呢?由此可见,蜀缺乏人才与刘备家世的寒微有极大关。
其次,当时宗族集团势力的强大对取得人才也有很重要的关系,而这是蜀汉刘备的弱项。
曹操和孙氏父子的起兵与他们势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宗族。反之,刘备与他们相比则未免失之寡助。刘备不仅家世低微,而且缺乏宗亲,他自起兵就无宗室子弟跟随。东汉末年,由于军事实力集团的长期斗争,中原丧乱,社会极不安定,北方户籍陷于紊乱。前此的察举、征辟制已难以进行,为此,靠官方一方选拔人才的办法变为官、私互相选择,即由君择臣变为君臣互择。周瑜在同鲁肃的一次对话中援引东汉马援答光武帝刘秀的话时说: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吴志·鲁肃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寻求大而可靠的势力借以存身·以求得到庇护,而势力的发展和强大又主要依靠家世和宗族。曹操和孙氏父子都有众多有才能的家族子弟拱卫,这就是他们之所以取得大量人才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刘备却势单力孤,兵微将寡,尽管当时有些人承认他是当世英雄,谁又肯去投非他呢?另外,刘备入蜀前.在用人上并没有失误之处,他不但能够三顾茅庐,而且把得到诸葛亮看作是犹鱼得水.这一点不用说袁绍,就是曹操和孙权也难以做到。可是人才终不肯投向刘备,这就证明了刘备得不到人才是由于缺乏宗族的支持,因而也就难以发展他的势力。
再次,地理位置在东汉末中原丧乱的历史条件下,对占有人才亦有特殊意义。
在研究现代人才流向时·学者们认为地理环境对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古代也是如此。三国中曹魏的人才最多,无疑与他占据中原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在地利这一点上,刘备同曹操、刘表及孙氏集团相比未免可怜。他从起兵到赤壁之战前,一直寄于他人篱下,先后依托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和刘表,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他是在众军事实力集团的缝隙中游离而生存的。在东汉末丧乱之际,面临那种艰难困境的刘备,纵使他再会用人,而谁又肯去投靠他呢?赤壁之战后·荆州被魏、吴分割,荆州原有人才亦被瓜分,刘备只占据了荆州一部分土地和一部分人才。不久,刘备据有益州,益州地处偏远地区,在东汉末年.虽然经济、文化不算落后·但是由于距中原较远,所以相对来说人才要较中原地区少得多。而且,由于蜀道艰难.流亡入蜀的人也很少。
荀攸即因“道绝不得至(蜀)',而暂“驻荆州'(《魏 ·荀攸传》),结果被曹操征用。许靖在孙策进人江东时亦曾“欲人益州',而因“復有峻防,故官长吏,一不得人。'(《蜀志·许靖传》)后来不得不南下交趾。这说明益州原来就缺乏人才。刘备占领益州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的形成即是三国疆域的分定,疆域的分定又意味着人才的分定。然而,至刘备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轻,蜀之士躁,虽若费帏、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蜀国人才的缺乏在其立国之初就已成定局,三国人才的多寡亦已成为既定事实。
以上是蜀人才缺乏并少于魏、吴二国的客观原因。其实蜀缺乏人才主要是由客观因素决定,但并不是说没有主观原因的作用,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也确有失误之处,而且有较为严重的失误。
首先,刘备在用人上有任人唯亲的倾向。关羽失荆州是人所共知的事,而失荆州的关键在于刘备用将非其才,关羽不堪当据守荆州的大任。
第一,荆州处于同魏、吴交界地带,荆州守将身负军事、外交的双重任务。身为荆州守的关羽,首要的任务是要搞好同吴的联盟关系,否则荆州将陷入被吴、魏南北夹攻的不利局面。关羽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在孙权派使臣求结姻亲时,不但加以拒绝,反而辱骂吴使臣,使吴蜀关系陷于紧张状态。后来孙权乘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之际偷袭其后方,是不顾吴蜀联盟大局,应负孙刘失和的主要责任,但关羽也难辞其咎。
第二,关羽心胸狭窄,身为荆州主帅,却与下属关系搞得很紧张,致使傅士匚、麇芳在吕蒙偷袭荆州时开城投降,拱手将荆州送给吴。
第三,关羽自矜其勇,求功心切,对吴的进攻估计不足,因此轻易地被吕蒙、陆逊蒙蔽,失败后又无力挽回局面。由此可见,关羽为荆州守将是不合适的,刘备之所以把荆州重任交给关羽,就是因为他同关羽“恩若兄弟',对其他人的信任远不如关羽。
王夫之说:“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败亡,昭烈之骄之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一“先主之入蜀也,率武侯、张、赵以行,而留关羽守江陵,以羽之可信而有勇。夫与吴在离合之间,而恃笃信乎我以勇者,可使居二国之间乎?定孙刘之交者武侯也,有事于曹,而不得复开衅于吴。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 · · “ ·然而终用羽者,以同起之恩私。'这个分析是中肯的。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孟达进攻上庸时刘备派他督孟达军,他欺凌孟达,逼得孟达投降了曹魏。刘琰亦因与刘备有宗族关系,刘备即“厚亲待之',委以重任。刘琰自恃是刘备宗族,盛气凌人,“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 (《蜀志·刘琰传》)
其次,刘备、诸葛亮在用将上也都有失误之处。
黄权是很有谋略的人,刘备斩杀魏大将夏侯,占据汉中,“皆权本谋'。號亭之战前,黄权认为“吴人捍战',自己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主动要求“为先驱以尝寇'(《蜀志·黄权传》)。刘备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让黄权率军队驻扎在长江以北去防魏军。后来刘备败退.黄权退军无路,不得不投降曹魏。如果刘备当初能够听从黄权的意见,东征孙吴也许不会败得那样惨,黄权也不致降魏。蜀建兴六年(228 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因误用马谡为先锋而遭街亭之败。诸葛亮为严明法纪,以身作则,“自贬三等'。又杀罚马谡等数人以正军法。诸葛亮执法严明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没有误用马谡,就可避免街亭之败及那次人才上的损失。
再次,诸葛亮用人过于谨慎。
杨曾规劝诸葛亮说严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 “ · · ·自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诸葛亮如此“鞠躬尽瘁',固然由于蜀国缺乏人才,他本人也缺少得力助手,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事事都亲自去做不仅不可能,事实上又势必减少了作为丞相处理国家大事的时间。只有放手使用人才,才能使下属真正得到锻炼,便于培养和发现人才。诸葛亮的工作作风固然可贵,然而也反映出他用人过于谨慎和对下属不够信任。这对培养人才无异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