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西康琐记》连载之二十

清溪(三)

以茶易马始于唐时。黎州(清溪)便是当年茶马贸易的中心。之后这个中心才逐步转移到碉门(天全),再后方移到泸定的岩州地方。岩州始成官府“建仓储茶易马”的要地。明代,随着“岩州卫”的建立,更成为中央王朝控制大渡河东的要塞。

在茶马贸易中,难免发生纠葛,矛盾日深,以致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历史上就曾数度开战。那场官府与畜卜(即今康定沙德色窝绒)首领之间发生的著名的“畜卜之战”,从大渡河畔一直打到贡嘎山深处的密林中。……

早年,拙作中,曾对黎州发生的几大重要“事变”有所记。附后,供参阅。

附:宋代的黎州“三变”

到了宋代,赵宋王朝已远没有往日盛唐的辉煌,而吐蕃更是“其国自衰弱,

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哪里还有力相斗。

宋太祖赵匡胤,在乾德三年,即公元965年,也就是他登基后的第六年,负责平蜀的王全斌等,商议以兵威收复西南各地时,呈上一幅作战地图,太祖一看,顺手拿起玉斧,就用这个小玩艺儿对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吾不有也”。他这一划,唐时原本“平广可通漕戍,将一不守,则黎(汉源)、雅(雅安)、邛(邛崃)、嘉(乐山)、成都皆动摇”的大渡河,突然下陷五六十丈,从此变得水流湍急,白浪滔天,船筏不通,成为“噎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玉斧(划界)大渡河的故事。983年9月,即太平兴国八年九月,宋太宗赵炅,在吐蕃和诸戎来献马时,他把酋长们请到崇政殿,“厚加慰抚,赐以束帛”,还对宰相说:“吐蕃言语不通,衣服异制,朕以化外视之。自唐以来,颇为边患,以国家兵力雄盛,聊举偏师,便可驱数千里外。但其种类蕃息,安土重迁,傥加攘却,必致杀戳,所以置于度外,存而勿论也。”这段话,充分表述了宋对西南方向的吐蕃,以大渡河为界,实行“置于度外,存而勿论”的政策。为何要这样作?不管宋太宗说了多少大话和好听的话,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的是他们要倾力对付北方的劲敌,深怕西南这边再出大的乱子,以致后方动摇。当然,早已衰落的吐蕃,已无力与宋对垒,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而,在整个宋代—从北宋到南宋的319年间,大渡河一带及其周边,都没有发生象唐那样两强对垒的大规模战事。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共167年),除乾德年间(公元964—968年),王全斌令蜀静南军使曹光实,平定盘据在沈黎的“残寇”,大渡河边动过刀兵外,再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和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72—1067年),只在离大渡河较远的威、茂地方发生过一些当地部落前来侵扰的事件。当然,长河两岸部落和地方之间,在交往中也时有摩擦发生,有时候还争斗得十分厉害,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地点就集中在黎州,也就是今天的汉源一带。

史书上说,黎州城,西临大渡河,河对面就是“生羌蛮界”。这里是朝廷以茶易马、即“茶马互市”的重要口岸。其“事变”多因“互市”中的“纠纷”和朝廷官员对少数民族的盘剥压榨而起。有记载的“丙申青羌之变”和与之相连的“丁未三开和乙卯曳失索之变”、“庚子五部落之变”、“戊辰畜卜之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0)

相关推荐

  • 话说“尕秀”

    话说"尕秀" 达布老(རྟམ་ལོ།) 尕秀村位于碌曲县城南23公里处,在著名吐谷浑古城"漒川城"脚下的晒银滩上,四周群山和草原环绕,其东面有拉日本钦神山:东南 ...

  • 宋朝能打败吐蕃?为什么唐朝不行?

    唐朝时的吐蕃不能和宋朝时吐蕃相提并论.吐蕃在唐朝时已经灭亡了.张义潮民军逆袭吐蕃后,以后吐蕃作为一个帝国再也没有存在过--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 三月,"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 ...

  • 【吐谷浑】|先吐蕃崛起 为吐蕃所灭

    吐谷浑,本为人名,乃辽东慕容鲜卑的部落首领之一.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所部和其胞弟所部发生草场纠纷,愤而率部1700余户向西南远走,进入青藏高原北部,并征服当地土著(羌和氐),长期游牧生活于青海湖周边 ...

  • 石坚军 | 忽必烈征大理路线新考

    忽必烈征大理路线新考 石坚军 为实施酝酿已久的"假道斡腹"[1]以灭南宋之谋,忽必烈于1253年率军远征大理."秋八月,师次临洮(今甘肃临洮).遣玉律术.王君候.王鉴谕大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二十)

    20 三.逐藏(官)设流(官) 由於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西藏地方当局将手伸到了康区的一些地方.在没有外人图我藏地的时候,这也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因为这毕竟只是中华大家庭中兄弟间的事,还到不了危及国家安危的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二十二)

                                22 三岩归服设治  三岩在巴塘之西,德格之南,江卡之北,贡觉.乍丫之东,地悬金沙江两岸,由东到西两百余里,从南到北四百余里.因有上岩.中岩.下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二十四)

    24 筹划西康建省 "改西康为行省,以杜外人窥伺."是赵尔丰"平康三策"中最重要的举措.在他经过六年多的苦心经营,已在川边"拓地三千余里,凡政治.经济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二十八)

    28 贺觉非,湖北人,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学员.1936年随军入康,就职于136师政治部,驻康定.1941年任理化(今理塘)县长,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回湖北,有<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传世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二十九)

                          29 陶亮生,荥经人,古典文学家.诗词楹联家.教育界知名人士,民国28年(1939年)西康建省即为省府顾问,1947年起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直至195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二十)

    二月朔日,达赖喇嘛宴饯于都冈楼上.建三簷黄伞一,彩幢二,绒缨白旗二,皂缨赤缘白旗二,锦帐四,番僧数人俯睥睨,上吹海螺喇叭以迎,余同达赖喇嘛中道入,余东坐西向,达赖喇嘛西坐东向,座高七尺加四褥,次章嘉胡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二十二)

    那两次大地震,在<清实录.高宗实录>中都有记载,现抄录如下,从中可见两次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和朝廷对灾民的关注.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十二月戊寅(1793.1.25) 又谕曰:"惠龄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二十四)

    乾隆年间,是康区(四川西藏)的多事之秋,从雍正八年(1730年)"用兵征讨"瞻对(今新龙县境)以平乱,到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两定金川"结束,历时近半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二十五)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阿桂等人上奏朝廷: "噶达城惠远庙本达赖喇嘛从前卓锡之所,至今犹遣其堪布喇嘛三年一换前来住持.今堪布喇嘛阿旺达尔结同其徒弟绷巴得尔什.罗奔二名来营念经,并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二十六)

     十.出生泰宁的"呼毕勒罕" 泰宁(噶达)可算是佛缘远惠的圣地.七世达赖曾驻锡于此,十一世达赖也转世于此. 道光十八(公元1838年,藏历十四饶迥之土狗年)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