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撒哈拉沙漠还干的干货
1.学习开始前的准备:心态
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困难”的内容,只有“简单但是不完整”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让一个五岁小孩理解你的概念,那就意味着你对这个概念不够了解。”
这句话的含义很丰富。首先,为什么一个五岁小孩具备可以理解所有概念的能力?
因为所有概念本质上都是一个逻辑链条,一环接一环。只要把每一个环节的逻辑理解了,那你对这个概念本身就理解透了。
这个逻辑链条上的每一环都不困难,所以一个五岁小孩都能理解。
理解一个概念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填补一个断裂的逻辑链条。
很多时候,教科书里会说:“因为A,所以C。” 然而那个概念其实是“因为A,所以B,所以C。”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头大:看不懂A和C之间的联系啊,难道是因为A所以D所以C?还是因为A所以E所以C?
困难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
我们都曾有过这个经历:自己苦苦思索了许久的难题,在别人一两句话的点拨下就豁然开朗。
这种经历的本质就是对方告诉了你:“A和C之间缺失的那个部分是B。”
从A到B到C的逻辑不难,难的是修补A和C之间断裂的逻辑链条。
因此,我再次重复:世界上没有“困难”的内容,只有“简单但是不完整”的内容。
当你在学习上感到气馁时,记住上面这句话,它将会给你继续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2. 痴迷(obsession)
“痴迷”是我用过的最有效的方法。当我学到一个新概念时,如果我不能马上理解它,我就会一整天反复在脑中思索这个概念:走路时、吃饭时、坐车时都在思考。其实就是把别人看手机的时间拿来思考概念了。
但是“痴迷”和常见的“利用碎片时间”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利用碎片时间是被动的,是“因为我有这些时间,所以我要利用好它”;而痴迷是主动的,是“我对这个内容很好奇,所以我要弄懂它。”换句话说,利用碎片时间的重点在于“利用时间”,而痴迷的重点在于“你很好奇”。
当你用“痴迷”的方法想通一个概念时,你就会把这个概念记得特别牢固,因为1)你花了很多时间反复思考它,这本身就是一个记忆的过程;2)你对这个概念会有自己的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单纯把教科书背了下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意味着当你对这个概念的记忆变得模糊时,你脑里将有更多关于这个概念的内容来“提示”你将其记起来。
3. 有效率的学习策略
当你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时,你会怎么做?
查答案?自己苦苦思索?开始玩手机逃避?
我的做法是在有答案的情况下先查答案,不浪费时间在解题过程上,而是把时间都花在理解概念上。这样才可以把时间的效用最大化,因为难题都是树的叶子,而题目考察的概念是树的主干。
一棵树只有一个主干,但是可以有茫茫多的叶子。如果你每个难题都自己思索的话,你大概率得学到猴年马月了。因此,应对难题最好的方法不是硬刚,而是找答案。
当然,对于主干的概念来讲,建议用前面的方法把它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