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治病的真相

医院治病的真相

原创2021-08-21 07:21·花果山上一老猿

在半夜漆黑的病房里,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大学教授,发出凄厉的叫声,他喊着

啊,王家珍,王家珍,你在哪?

这声音在黑暗的病房里回荡,显得格外的刺耳,让人心惊肉跳。

那王家珍是谁呢?据护工说,那是他的妻子。

哎,人都说“老伴,老伴,老来相伴。”无论如何,人生到了最后阶段,心心念念的并不是子女,而是相濡以沫的一辈子的另一半。

我记得以前对妻子就见过,虽然有了孩子,但我最爱的人还是你,因为只有你才能陪伴我走到生命的结束。子女什么的,人家都有自己的家庭,是靠不住的。能够携手看夕阳的,只有你的老伴。这就是爱情的真相。

说到真相,此次陪父亲住院,感慨颇多。

以前觉得医生救死扶伤,技术精湛,通过此次观察,我发现医生治病还是有一套详细的流程或是模式的。

从医院机构来说,一般门诊的病人该看什么科就看什么科,这没啥好说的。主要是需要住院治病的人,面对这样的病人,如果情况危急,一般先是要放到急诊室,急诊医生稳定病情,然后再送到相应的科室,由主任或主治医师操刀手术。一般住院的病人,十有八九是需要手术的。只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僧多粥少,每天各科需要手术的人很多,一来各科床位有限,二来手术室也有限,这样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病人滞留的现象,好在急诊室也有病床,情况危急的,直接在急诊病房里救治,实在危机,也有急诊手术室,情况好一点的就在留观室呆着,等着科室空出病房,就住院检查。即使住院之后,也要排队等手术室,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安排手术顺序。简而言之,进医院就一个字,“等”,排队等医生。排队等病床,排队等手术。

从医生的医术来说,在没进医院之前,总觉得每个医生不说都个个身怀绝技,至少也是医术精湛。经过观察,我发现,医生治病也是有模版的,每种病用什么药,需要什么样的治疗流程,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同教师的教案。我想,一所医院,能碰到疑难杂症的概率是很小的,绝大多数的病人都是常见病,医学发展几千年了,该见过的常见病早就见过了,即使是需要手术的危重病例,绝大多数也是早有记载的,医生们只要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就可以处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病例了。在这种情况下,医院接受病人的数量就很关键了,所谓熟能生巧,接受的病人越多,医生的技术越熟练,如同教书,三十年多年的时间,反反复复地讲同样的课文,早就烂熟于心了,运气好的医生,可能一辈子都没碰见过疑难杂症,都是在常见病的圈子里反复练习,技术怎么能不熟练呢。而且,哲学上说,量变产生质变,只有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有质的飞跃。虽然深圳的经济一飞冲天,早就跻身于大都市的行列里了,但医疗备受诟病,其原因之一,就是深圳医院还太年轻,成立最早的医院到现在也不过是四十年,而北上广的名牌医院,动辄就是五六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隔着代的,因此,深圳的医疗还是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的。

我还观察到,医院的体系实在是等级森严的,主任医师的地位大于主治医师,然后是管床医生,然后是实习医生,最后是护理人员。而且,医生之间还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主任医师和主治医生有着开处方,出门诊的权利,管床医生是没有出门诊的权利,只能给主任或主治医生打下手,在手术的时候,主任医师主刀,主治医生也要给他打下手。医生治疗也是小组合作模式,一般由一个主治或主任医师牵头,后面跟着个管床医生,最后是实习医生。医生和医生之间的技术传承,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之外,更多的类似于一种师徒传授。管床医生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能出门诊的,主治医生没有一定的经验也是不能主刀的。无论医生的学历有多高,都要按照规矩来,这样的层级设置和梯队训练,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医疗效果。

而反观教育,教师之间根本没有这样的严格登记,新毕业的师范生,一进来就当班主任,一毕业就上讲台,这跟管床医生一毕业就主刀是没区别的。而且教育界很迷信学历,觉得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可是,医疗界却没这样的迷信,医生们的学历都很高,可是无论多高的学历都要从管床医生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晋升。没有二三十年的积累,没有成千上万台手术的支撑,是不敢称名医的。而反观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不客气地说,真的是名师遍地走,可是这样的名师能和名医相比吗?有句话说得好

“名医是专治疑难杂症的,名师是只教好学生的。”

有好事者进一步说道,

“有名的医院敢收疑难杂症,有名的高中却只敢收好学生。”

因此,如果人们公认的“名医”,那这个人确实是很厉害,可是如果某人被认为是“名师”,我们在心里面未免要对他犯嘀咕了,我们忍不住要查一查他所在的学校和所教的学生了。

名师和名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尽管医生和教师,这一对倒霉蛋,都是社会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但医生明显还是要比教师货真价实一些。

我觉得如果真要踏踏实实的提升教学质量,教育界的同仁们还真的弯下腰来,好好向医生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