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狼烟古战场,福安古道补遗篇!
烽火狼烟古战场,福安古道补遗篇
作者:刘昌荣
福安开发区境内的大留村,位于白马河畔,赛江西岸,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的千年古村。
据史料载,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张姓先人从福州乌石山迁徙至金山后坡之处,聚族于此,繁衍生息。为缅怀远祖汉代名臣张良拜封留侯,顾名思义取“大留”二字作为村名,以此铭记先祖的功德。此后相继又有阮、孙、徐、林等姓族人迁此定居。
在宋代时期,大留村的发展就已达到鼎盛高峰,就此一朝(北、南二宋)考取功名进士及第者就达10多人,代表人物以张、阮族人尤为突出,为宋代福安境内最为兴盛的村落之一。
大留村的繁荣有诸多因素形成,其中不乏与地处村西边一条古官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官道建于何时,年代不详,宋代时就已存在。往北,穿村而过,过岭尾宫、填里、后太……等地,是古时通往县城、京城方向的必经之路。往南,则顺山越岭、拾级而上,山岙处俄见古塔、烟墩(古烽火台遗址)、凉亭,而后顺岭而下,过倪下、山下、洋中、湄洋……往省城及东南沿海地区,是一条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此条古官道无疑给大留的先人们提供了经商、从政、求学、考试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因此也成就大留曾经辉煌的历史。
关于此条古官道还留下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和故事。据《福安县志》,对照大留张氏族谱,记载着一个尘封八百多年前关于宋室风雨飘摇,少帝南逃,文天祥勤王至此在大留村留下千古绝唱的故事: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名云孙,字天祥,后换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再改字宋瑞,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人。
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大举进攻东下,攻城掠地,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文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前往敌营议和,因谈判未果反而被拘,历经磨难得以逃脱,转战于赣、闽、岭等地。临安沦陷,恭帝与谢太后被俘。国舅杨亮节带着二位小王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沿途经长溪古道仓皇向南而逃。不久刚满七岁的赵昰在福州登基做皇帝,史称宋端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在开府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集勤王之师一路挥师南下驻军曾坂、百壁岩等处(今福安市甘棠镇观里一带,据说曾经在百辟岩有过战役),路过长溪大留村(今福安开发区大留村)时,过访同榜进士张全居处(张全,字伯恭,宋宝佑四年登丙辰科文天祥榜进士),见其祖父张观(字达之,号自山,宋乾道年间进士)诗词遗迹感慨之,并作《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诗二首。
其一
潮声连地吼,江雨带天流。
宫殿扃春仗,衣冠锁月游。
伤心今北府,遗恨古东洲。
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
其二
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
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
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舟。
丈夫意何壮,底用泣神州。
文天祥在大留逗留期间,还曾顺道到过溪柄柏柱洋榕头村,瞻仰南宋一代义士郑虎臣(时因诛杀南宋误国奸相贾似道而闻名于世)的故居与祠堂,并写下一副千古名联:
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
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
张观,字达之,号自山,宋长溪县大留村(今福安开发区大留村)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年间。明《福安县志》(人物志)记载:“字达之,入太学。隆兴中,金虏渝盟,侵扰淮甸,观率太学生七十二人上书,请斩汤思退、王望之、尹穑,窜其党洪适、晃光武,而用陈伯、胡铨等,以济大计,其言切直。后举进士,新城令”。
据大留村张氏族谱记载:张观于宋乾道五年登黄定榜进士。为抵御金兵南下,不辞劳苦,率领士民筑淮甸新城,随即被任为新城令。后告老回乡之际,偶游长溪县接官亭,遇景题诗:
一山迎石照,百水纳江流。
骚客登楼赋,渔翁泛棹游。
云霞横远岫,波浪起芳洲。
风雨乍然至,鱼龙闹北州。
大留村牌楼门:
大留张氏雍正年间族谱手抄本:
大留村西侧原长溪古道经此而过,路口处原有宋代石狮一尊,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盗,后村人新置石狮于此:
大留村郊秋色:
大留古官道下丹桥慕春园:
大留巨龙工业区与东山村:
大留古官岭:
倪下古石塔,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塔高6米,10层,9个空格:
古烟墩(峰火台遗址):
倪下古凉亭:
百辟岩在观里村西侧山蛮之中,岩白色:
《广舆记》载:“岩在福安,宋小帝航海入闽,集勤王之师于此”。福安县志载:
百辟岩怀古
[明]吴聪
宋室沦亡过此乡, 岩栖百辟泣斜阳。
至今人指耕锄处, 风雨潇潇古战场。
百辟岩
[清]李枝青
百辟岩高插海青,益王南幸记曾经。
夏家一旅图恢复,汉代千官剩典型。
舟里有人谈格致,寰中无地寄朝廷。
衣冠宫殿伤心处,龙去空江雁满汀。
清乾隆三十七年,南塘贡生林开极为纪念文天祥勤王之事募建的百辟亭:
长溪历史待挖掘,福安文化补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