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角杂谈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人从海上登陆侵占了青岛,次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1899年,德皇下令,将租借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在德国人制定的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将现汇泉湾依山面海的这一片区域,设计为“颐养区”,亦即休闲别墅区。把会前山和湛山前海伸入海中的岬角、海湾,一同命名为伊尔蒂斯山、伊尔蒂斯角和伊尔蒂斯湾,并在此一线修筑炮垒和防御工事。此后,德、英、美等国家的外国人纷纷在此买地营造别墅。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以祈愿和平之望,将三处分别改为太平山、太平角和太平湾。同时在此区域规划了12条马路,东西横向为湛山一路至五路;南北纵向是太平角一路至六路,外加一条短短斜斜的湛山路。

上世纪40年代初旧影,“太平垂钓”,1939年在“青岛城乡24景之一。

太平角,古称绿豆岛,似一只巨臂突入海中。其环绕一周约2.5公里,由5个小岬角和5个小海湾组成。1922年叶春墀著《青岛概要》记载:太平角为颐养区之中心,西人避暑,皆集于此。避暑别墅,比比皆是。其地林木成荫,一碧无际,所有马路均隐藏于绿叶丛中。

上世纪40年代的太平角风光

太平角区域的诸多马路中,建筑最为集中且营造时间最早的,即是太平角一路两侧。此地别墅,随海岸线的崖坡高低起伏,面向大海,错落其间,颇有韵律感。早年,该区域多以外国传教士、牧师和西教信徒居多。如太平角一路12号(美国长老会牧师卜有存别墅);14号(美国基督教青年会谭育普别墅);17号(美国牧师梵都森别墅);18号(美国基督教工会牧师戴世珍别墅);21号(美国牧师希尔恩别墅);湛山一路2号(美国浸信会牧师杜华德别墅),以及湛山路14号(耶稣教西人会堂)、湛山三路2号(天主堂)等。现太平角公园一带,即是其教会墓区。由此可见,太平角区域的兴建期,比后来的八大关核心区域的开发,大约要早上十余年。
为太平角留下赞美的文字,作家苏雪林是比较早的一位。1935年盛夏,她与丈夫来青岛避暑,住在福山路上的山东大学教师宿舍。期间,她写下了著名的《太平角之午》。
“青岛最高的太平山迤逶引向东南成为太平角的一个土股,像一只靴子似的伸入大海。不过这只靴子和意大利的那只不同。意大利的是摩登女郎的高跟鞋,还带着一截肤光致致的玉胫,而太平角呢,因其地势偏僻,而风景清幽,故也成为游览胜境。”
苏雪林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浪漫,倾注笔端,称此地为“光明之域”“水晶之海”。
太平角一路1号,是德国建筑师哈林斯设计的欧式田园别墅,一层全部用崂山花岗岩砌成,四个卷门形成宽大敞廊,其上为露天凉台,不对称的多角屋顶和石砌烟囱,以及楼前的一对欧洲卧狮雕塑,此无疑是一处建筑精品之作,亦曾为德国驻青总领事官邸。1951年8月,朱德总司令应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的邀请来青岛视察海军,下榻于此,故民间始有“朱德楼”之称。朱德对以万国建筑博览而闻名于世、素有东方瑞士之誉的海滨城市青岛,印象颇深。回京后,他向毛主席建议,“青岛的胶州湾,是我国最好之军港,水深、湾大、口子很小,又是很好的商港。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资本家所建的别墅很多,将来可为疗养区。”朱德的提议,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首肯。
太平角一路与湛山二路的交叉路口,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浓荫中,有一座崂山花岗岩石砌洋楼,与不远处黄海路上著名的公爵别墅(花石楼),颇有几分相像。此是始建于1931年的太平角一路16号楼,由俄国建筑师尤里甫和中国建筑师唐蔼如共同设计,曾是民国时期上海电力公司总裁贺清的私人别墅。解放后,此楼与周围的诸多别墅一道,划归市交际处使用。1956年,诗人、南社创始人柳亚子下榻于此,写下了“海上神仙事渺茫,劳山金碧尽辉煌。燕齐迂怪君休诮,谡谡松风夹道凉”和“海滨风物信佳哉,缭曲登临往复回。可惜不逢炎夏节,冰肌玉骨照人来”等诸多赞咏崂山、中山公园和海水浴场的诗句。
与诗人的短暂停留不同,李四光在1957年7月至1961年间,曾四次下榻该楼。其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在此,李四光写下了极有分量的一本著作《地质力学概论》,奠定了新中国地质科研工作的基础。
太平角一路23号,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是一处美国人的别墅,位于太平角海滨的一处岩崖之上。小楼居高临下,庭院盈阔,岬角美景,尽收眼底。此处推开窗子,便是太平湾的万顷碧波。1954年7月,郭沫若曾下榻于此。在青期间,他乘兴游览了海上名山崂山东线。先至狮子岩下的太平宫,闻听“太平晓钟”。又蜿转至崂山唯一的佛教寺庙华严寺。他称赞华严胜景“负山函海”,为崂山景色之冠,可以久居。
在寺中,郭沫若仔细听取了关于华严寺方丈、螳螂拳创始人于七的传奇故事,欣赏了寺内珍藏的书法绘画作品及文物图书,两部《册府元龟》引起他的兴趣,特别是其中的一部手抄本。《册府元龟》是宋代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相当于外国的百科全书。时国内宋版刻本已轶失。经其与寺僧商量,借了几册带回太平角别墅,一连几天的认真校勘后,鉴定为元代抄本,且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版本,弥足珍贵。幸存岛城的这部国宝级海内孤本,郭沫若的青岛之行,功不可没。
此行,郭沫若在其著作《管子集校》中有记录:“该年,在青岛度假,因张公制介绍,得以借阅崂山华严寺藏明抄本《册府元龟》。”另查其年谱,此行是50年代郭沫若仅有的一次到访,因以私人身份来青度假,时未留下照片资料,殊为遗憾。
太平角一路21号,紧邻郭沫若所居的23号。此栋别墅建于1931年,曾一度为比利时驻青领事馆所在地。1978年盛夏,“解放”不久的中央美院教授、国画大师李苦禅一家,应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邀请,来青避暑,下榻此栋临海的幽静别墅。1961年,李苦禅曾来青岛举办过画展和讲座。此次由弟子、画家张伏山和青年画家汪稼华陪伴,参观游览,聊天作画,留下了《高瞻远瞩》等多幅国画佳构。
沈从文1931年8月自北京迁居青岛。之前其从武汉大学离职,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复聘其为中文系讲师。闲暇时,他常由汇泉炮台,经花石楼到太平角一带散步。巴金时应其邀请来青岛,沈从文即与妹妹沈岳萌一起陪同巴金,游览了太平角。1961年7月,在巴金、陈翔鹤等人的提议下,中国作协给予沈从文创作假,他又一次选择了青岛。在青的住处,是太平角之畔、岸崖之上的黄海路4号。
故地重游,这里的风景,沈从文是熟悉的。他在此酝酿了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妻子张兆和的哥哥张鼎和为原型。后因世事变化,小说并没有写下去。

上世纪40年代旧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曾安排大批文化名人来青岛疗养度夏,八大关太平角区域一时大家云集。作家茅盾一般早上或黄昏喜欢到太平湾一带散步。荷花淀派作家孙犁则喜欢一个人在太平角远眺。紧邻太平角而居的剧作家曹禺,在此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

电影《劫持》中的湛山三路镜头

电影《第二次握手》
太平角被誉为是天然的摄影棚。拍摄于1980年的电影《第二次握手》,是根据张扬同名小说改编的。剧中有关美国海滩救人等场景,皆是在太平角的沙滩和礁石上完成的。表演艺术家谢芳、于洋等主要演员,来青拍摄《第二个春天》时,则下榻于太平角湛山三路2号别墅。
同样,根据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其有关英国的部分镜头,也是在太平角一路3号(现9号)别墅拍摄的。该别墅原业主为英侨克兰姆斯,1940年他从同胞付道孚手中购得此处,翻建成一座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波浪形大斜坡式屋顶,占据建筑一半高度,红砖红牛舌瓦,使其貌似欧洲上世纪的一处村镇。1946年曾一度转入英国驻青岛总领事高贺禄名下,为其官邸。解放后,司法部长史良曾在此楼疗养。原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亦在此疗养居住,翻译俄文马列主义著作。

王开生,1967年出生,山东青岛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青岛·琴岛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有散文集《四方往事》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