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冲泡方式都一样?第一冲起就闷泡,茶汤才能又香又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喝茶是享受,不是受难,更不是遭罪。

但当前时代之下,许多人却被迫让自己吃“苦”。

在泡茶时,从第一冲起便狠狠地闷泡,不足30秒绝不出汤。

美其名曰:闷一闷,茶汤更有滋有味。

与此同时,当看到颜色深沉的汤水时,他们心中溢满了莫名的满足感。

明知杯子里的茶汤是又苦又涩的,但入口时却被那滋味所征服,不禁感叹一声,“好茶!”

于是乎,不论岩茶,红茶还是白茶,六大茶类都难以免遭闷泡的毒手。

仔细想想,浓茶好喝的想法,可能是源自于老话所说的“不苦不涩不是茶”。

老一辈的人,喝茶并不讲究投茶量、出汤时间等等因素,茶叶只是一种调味品,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其中一者。

比起寡淡的白开水来说,浓烈苦涩的茶味更能给味蕾带来刺激,这便足够了。

但如今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生活品质的提高,喝茶也不再只是寻求“茶味”。

馥郁的茶汤,温润的汤感,好茶更能给人心灵带来慰藉。

因此,“不苦不涩不是茶”早就翻篇了。

好茶的滋味,远远不止如此。

《2》

为什么有人喜欢闷泡?

闷泡,指的是让茶叶与水长时间的接触,未及时做到茶水分离。

与之相对的,是快出水。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将时间控制在7-8秒左右,称之为快出水。

超过限定的时间范围后,便成了闷泡。

一般来说,闷泡会造成茶叶的内质过量释放,造成茶汤变浓,滋味苦涩。

但往往有一些人,在泡茶时仍然坚持着这个做法。

想来,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因为没遇到好茶。

一款内质单薄的茶,它的滋味物质有限,冲泡后的表现平平无奇。

出汤太快,导致物质释放不足,则茶香虚无缥缈,茶汤的滋味单薄寡淡。

这时候,快出水显然成了负担,闷泡翻身做了主人。

让茶叶与水尽情的接触,用漫长的时间来逼出茶叶内屈指可数的内含物质。

可即便如此,茶汤的滋味也并不出彩。

比起内质丰富的好茶来说,劣质茶在闷泡下依然少了层次丰富的香气和滋味,少了醇厚稠滑的汤感,徒留苦涩。

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然有人相信那句老话,“不苦不涩非好茶”。

现实看来,不过是劣质茶在用老话来为自己遮羞罢了。

并且,内质不足的茶闷泡过后,寥寥无几的养分在第1、2冲就悉数释放,之后的冲泡中滋味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不出5泡,就到了该换茶的时候。

第二,是因为不懂好茶。

时常听人说,“白茶太淡,没什么茶味,不好喝。”

在这部分人眼里,苦茶、浓茶才是好茶的象征,清新、鲜爽反而成了寡淡,被误会为劣质茶。

先前又听到有人说,“你们家的岩茶不够苦涩,不够霸道,肯定不是正岩茶。”

偶买噶,什么时候苦涩=霸道=正岩茶?

这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好吗?

正因为如此,他们将“寡淡”的白茶闷一闷,闷出深沉的汤色,苦涩的滋味,再送入口中。

将“不够霸道”的武夷岩茶自第一冲起便闷泡,满足了心中所想的苦涩感后,称心快意地喝茶。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优质白茶的特点,是鲜香醇爽;优质岩茶的特点,是香清甘活。

与他们印象中所谓的“好茶”,相差甚远。

事实上,不论哪一种茶类,苦涩感从来就不是好茶的特点,反而是劣质茶的标配。

不懂好茶的特点,所以逢茶必闷泡。

将原本滋味清新爽口的茶叶,硬生生变得苦涩难忍,实在是辜负了好茶的一番心意。

《3》

优质茶都不适合闷泡吗?

对于内质饱满的好茶来说,闷泡是一种负担。

自第一冲起就闷泡,充盈的养分络绎不绝地涌出,但茶汤过度饱和之后,反倒会影响美妙风味的展现。

对待好茶的方式,向来都是快出水。

举个例子,即便是鲜甜爽口的红茶,在闷泡的作用下也会苦涩。

取出一泡正山小种红茶,将5克干茶投入110毫升左右的标准盖碗当中。

注入沸水后,快速出汤。

揭盖闻香,悠远清幽的花香,清新明丽,似兰花,似茉莉,茶香萦绕在身旁,美不胜收。

果香夹杂在花香中,宛如汁水丰沛的水果,李子,蜜桃,龙眼,荔枝那般鲜嫩的果实在阳光下散发出诱人的香氛,令人垂涎欲滴。

汤水清新,纯净,泛着泉水似清澈透亮的光泽,同时也带着如清泉一样的沁凉感。

茶汤入口,香气在口中爆裂,汁水丰盈,甜香满颊。

其中,还带着微微的松烟香气,在汤水里缓缓释放,余韵悠长。

快出水,是红茶冲泡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前四冲,出水速度要尽可能快。

当沸水注入的那一瞬间,茶叶的毛孔便开始舒张,滋味物质均匀释放。

闷泡,出汤不及时,则会将清甜的红茶泡出苦味,影响风味。

过为已甚。

同样,对于优质白茶来说,闷泡依然不适用。

鲜爽感,是白茶的主旋律,好白茶讲究的是“鲜、香、醇、爽”。

浓非厚,淡非薄。

清新鲜爽的白茶茶汤,其中饱含着丰腴的内含物质,并不代表其单薄。

反而是滋味浓烈的汤感,违背了白茶清鲜的本质,浓烈刺激不等于醇厚饱满。

在快出水的方式下,2020一级白毫银针清新而又不失馥郁。

盖上鲜笋香先起,清莹的毫香紧跟其后,再接着,明丽的花香袅袅升起。

啜一口茶汤,柔和鲜爽,甜香满颊。

入口的瞬间,毫香便占据了口腔中的高地,鲜爽感蔓延至整个舌面。

汤水中还带着花香,有桂花、茉莉般的气息,在回甘中涌现,吐气如兰。

而再闻冷后的盖香,能够发现温婉的花香依然持久不散,不离不弃地留在了盖上。

虽茶汤清爽,汤色牙白,但喝过的人都知道,它并不淡,反而饱满到了极致。

事实证明,优质茶在快出水下更能展现美好的风华,闷泡毁茶无数。

《4》

闷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是。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景下,闷泡会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用处。

比如,当一泡茶泡了7、8冲之后,再按快出水方式泡茶,茶汤的滋味略淡时,便可以适当地延长出汤时间。

这个时候,闷泡的重要性便显现了出来。

优质茶的内质虽然丰厚,但也有精疲力竭的时候。

当养分不再像刚开始那么充足时,闷泡,延长茶与水的接触时间,让剩余的内质充分释放。

不用着急换茶,只需要多闷几秒,便能让茶汤的滋味重回巅峰,再泡上几冲。

比如,在冲泡优质白茶时,从第七冲开始便可以延长30秒再出汤。

之后的每一冲,在此基础上加30秒,例如第八冲1分钟,第9冲1分半钟,以此类推。

当然,闷泡的时间并非固定不变。

茶友们亦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以及喝茶习惯来相应调整,以求品味好茶的最佳风味。

《5》

在审评比赛上,闷泡茶叶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辨出品质的优劣。

但在日常泡茶的过程中,不推荐大家这么做。

买到好茶,自然是要享受其中美妙的香气和滋味。

在一冲一冲的汤感中,品味优质茶的真谛。

而闷泡过后浓烈苦涩的茶汤,明显让味蕾从享受成了遭罪。

且长期饮用浓茶,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本来是件好事,却被错误的冲泡方式毁于一旦。

清甜爽口的茶汤能给人精神和味觉的双重享受,何必闷苦了再喝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