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强文章|世界更多种类的偶|世界偶文化介绍系列文章(四)
👆发现更多世界偶文化咨询
戏偶还有很多精彩另类、大木偶由古至今都在凝聚人心
世界上各种各样木偶历史与介绍系列文章(四)
文/王添强
戏偶还有很多精彩另类
布袋、杖头、提线、皮影、面具之外,分享一些比较少见的戏偶品种,包括:中国潮州铁技,由后向前,以控制杆控制,后来衍生出西方的执头偶。
越南水上木偶,传说是由中国江浙传入越南。日本文乐据称由唐朝传入,成古琉璃,再变净琉璃,之后发展成世界文化遗产三人操控的文乐。
源自印度,以铁环挂在头上悬吊着戏偶的提线。当然还有戏偶师挂身箱放胸前,在箱上在表演布袋戏偶,中日古代书籍也有类似记载。
日本文乐偶头由下而上控制,师傅控制头部及一只手,再由两位助手控制另一手与双脚。
大部份专家分析,应该源自唐朝古琉璃,古琉璃很像广东的“短颈杖头”,应该源自杖头而非铁技。
从台北收藏古画中看到,宋朝布袋偶师是坐在地面表演,很像今天印度的传统布袋表演,文乐风格的出现也应该以此作为思考。
越南水中木偶浮于水面,竹帘后在水底以木杆控制木偶,方式很像铁枝木偶操控,只是控制捍改用竹竿,并且更长、更机械化,所以越南水上木偶应该是一种铁技木偶。
日本是一个很懂模仿,从而改良成自己文化部分的民族。他们有一种布袋偶,二百年前横空出世,大家最初都以为来自中国布袋。
当西方专家近年一看到结构,马上发展应该源自西班牙、葡萄牙的布袋偶技艺,木偶师的手指不像世界上大部分布袋偶一样,插入木偶头颈部的洞内,而是木偶头延伸有一长颈杆,由手指中间弯曲钳着,木偶师套上衣服,母指及尾指控制两手,中间三指钳上木偶头。
所以,现场舞台上可以轻易表演斩头动作,正因为此头部操控技艺,加上电光火石的效果,十分有娱乐性。台湾金光木偶模仿他们的打斗,应该与日本殖民时期的技艺有关。
如非大家看到戏偶身体结构与机关,根本就不知是来自西、萄,而非像其他日本木偶传统一样,多数来自中原。
越南水上木偶很像四川川剧,乐师现场在岸上帮腔演奏、演唱及讲故事、说台词,木偶则在水中表演。传统水上木偶表演故事,包含上京考状元环节,应该属于中原故事,而非越南本土故事,来自江浙一带的说法有可信基础。
现在,基于旅游业的原因,大家看到的只是越南水上木偶开场前的木偶巡游表演。仿佛以前中国皮影演出,序幕都会有的影偶巡回表演。
未来大家到越南,可以考虑看整套传统表演,就会领略当中与明朝中原木偶、皮影的关系,其实日本的古琉璃及韩国传统木偶也有类似情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我们把中国的文献与周边国家的木偶表演作比对研究,就会有很多惊喜,对传统保存、发展很有启发。
“公仔箱剧场”原先是一种西方儿童家居游戏,欧陆在19世纪强调教育,不单接收知识,也重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群众可以在商店购买公仔箱套装,回家一起以戏偶练习语文,这是当时非常普及玩具的教育物品。九十年代初,到访东欧时,商店还有售卖“公仔箱剧场”。
当时有两种公仔箱剧场,一是平面纸板偶及布景,另一种布景一样以纸扳制作,但角色是立体戏偶。
儿童就运用这些材料,包括小剧场布景及剧本,回家表演共乐。后来,公仔箱由儿童玩具化身专业表演,更多成为老师与家长,向小朋友讲故事的材料。
大木偶由古至今都在凝聚人心
谈到“大木偶”大家一定想起六十年代疯魔美国街头的“面包及傀儡剧团”,这个启发自波兰的传统,在欧洲不同地方宗教及节庆巡游都有出现。
西、葡及南欧多数天主教教区都有类似的圣像大木偶巡游,还有五月一日的 May Day 庆典,后来发展成纽约的巨大巡游表演。
其实,中国的舞龙舞狮也是大木偶,只可惜没有进一步发展,由民俗活动前进,仿似欧美、加拿大一样进行研究、发展、改良,把大木偶变成街头及剧场表演新宠儿。
近年有欧陆艺术家,更仿制日本灯笼节演变出夜间表演的“发光偶”。欧洲以外非洲其实原始传统也是大木偶,是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的灵感来源。
近年亚洲更有艺术家把大木偶与民间工艺合并,用竹席织成的大木偶。
近年大木偶从新疯魔欧美,凝聚城市人心,成巨大旅游项目,例如:伦敦的喷水大象,柏林的潜水铜人,喷火巨龙等等,走遍市中心街头。这些精彩节目,都来自一间以南特 Nantes 为基地的法国剧团 Royal de Luxe 。
如果,香港大坑火龙,可以聪明地仿效日本的体制,分成不同小社团设计及制作火龙进行比赛,不同区议会做出不同的火龙,每区出基本制作费,优胜者有奖金,每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维园决赛,香港一定可以生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表演项目。
借火龙驱除瘟疫凝聚人心,达成与别不同的文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