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人亦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连载之七)
谨以此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做祖国最可爱的人(7)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李小芹七、家和人亦和接上期:连载: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1)连载(2)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军歌诞生记奇迹:铁道兵裁撤三十多年了,为何《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却经久不衰?(3)追求与担当:记《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连载4)尽展宏图志:《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在兴隆6444的日子(5)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志愿军老战士黄荣森扎根承德深山二十载(6)黄荣森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父亲黄业田1956年因病去世时,挨肩的三个妹妹最大的只有五岁,最小的不足一岁。母亲陈箐慧是农村妇女,性格温存,贤惠、善良,丈夫死后,家庭生活时常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然而她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黄荣森在部队享受供给制,每月只有很少的津贴,为了帮助母亲养家,他平时注意节省每一分钱。提干后,更是每月都给家里寄钱、寄粮票,毫不夸张地说,三个妹妹是他帮助养大的。
黄荣森、崔木兰结婚照1956年,黄荣森与相识多年的同邑、某部队文化教员崔木兰结婚。崔木兰1951年入伍,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内蒙乌兰浩特实验小学当老师,带着两个孩子与黄荣森两地分居。崔木兰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患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患病早期活动时感到困难,其后双臂和双腿经常震颤,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以至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穿衣、脱鞋,洗漱都感到困难。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维持。1972年崔木兰跟随丈夫到兴隆时症状非常严重,那时国内尚无特效药,北京也是刚刚能买到国外进口的“左旋多巴”。然“左旋多巴”这种西药治标不治本,长期服用后药物的时效便逐渐缩短,且副作用很大。北京有个门诊部自制中药“消颤丸”,副作用小,且有一定疗效,但需自费。黄荣森经常去北京为妻子买药,不能亲自去时便托人帮助捎来。
黄荣森书法作品:“清心寡欲”甲戌春月六十寿题。自从妻子患病,黄荣森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她,穿脱衣服、鞋子,洗脸、洗澡,喂药、喂饭,剪指甲、做饭等都亲力亲为。我去黄荣森家串门,令我十分惊异的是他把自己的家收拾得洁净,素雅,温馨,将几乎失去所有生活能力的妻子侍侯得让人根本看不出是个病人。我由衷地感叹:他是用一生来实践自己“爱的誓言”啊!李志吉感慨地说:“崔阿姨的双手整天都颤抖得厉害,行动受到很大影响。久病脾气就不好,阿姨常常对黄干事发脾气,但我从来没见过黄干事对崔阿姨发脾气。他对待爱人的态度,让我在感动的同时又深受其教。多年以后,我在照顾我生病的媳妇时,有时会想到黄干事伺候崔阿姨。黄干事在几十年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都做着重复的事情,从无懈怠。为了阿姨的病情不加重,还不能把内心的苦楚表现出来,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那句话的深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魏兰英在回忆黄荣森时笑谈:“我女儿是在黄干事一家的照料下长大的。我们是双职工,常常三班倒,每周放电影时我常把女儿交给黄干事和崔阿姨照顾。她从小看到黄爷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的'哆嗦奶奶’,也看样学样,两三岁时一到黄干事家,就给'哆嗦奶奶’搬凳子垫腿,让奶奶坐舒服了看电视,还奶声奶气地问奶奶吃药了吗?喝水吗?”退休后的黄荣森回归家庭,生活平静,每天主要的任务是照顾老伴儿,闲暇时便挥毫泼墨,练习颜体书法。1995年我重返第二故乡围场,返津时路过承德,在旅馆见到久违的工友曹建平等人。曹建平说工厂已迁址秦皇岛,估计再有一年将全部搬迁完毕。我当即提议“十一”假期在兴隆举办一次大聚会,邀请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同事回厂叙旧。此事商定后,我便给黄荣森写了一封信,告知会议议程,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我当时不知道他已退休,组织大规模活动有一定困难,然而他在回电中热情地一口答应,并将赴会人员的聚餐、住宿、联欢、会议等活动安排得妥妥帖帖。1995年10月3日,一百多名从北京、天津、承德以及全国各地返回兴隆的老同事受到厂里热烈欢迎。一进厂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人多高的大标语牌,上面用浑厚有力的红色颜体字书写着:“热烈欢迎老战友回厂团聚”。厂里的职工一般习惯称“工友”,很少称“战友”,一看便知这是黄荣森的杰作。他用醒目的标语烘托气氛,让久别而归的老工友感到亲切、温馨,一股暖流遍及全身……
1995年10月3日六四四四工厂部分职工在兴隆原厂址聚会。三排右起12人为黄荣森。1996年黄荣森跟随六四四四工厂举家迁往秦皇岛。走出山沟,进入海滨城市,生活方便、惬意,老两口相依为命,黄荣森每天专心致志地照顾老伴儿的饮食起居。他在2003年9月22日写给梅梓祥的信中谈到自己晚年生活时说:
黄荣森绘制了“我到过的地方与途径路线”地图“我自幼偏爱地理课,人老了,自己房间里少不了的布置——就是挂张大地图。我常常凝视着地图浮想联翩,似乎在图上看到新时代的战友们正驾驶着现代化的筑路机械,在祖国的锦绣山河上'织’着灿烂夺目的高科技铁路网……”2005年崔木兰因病不幸离世。黄荣森多半辈子有规律地照料病妻,已成为一种惯性,如今戛然而止,使他陷入莫名的彷徨和深深的痛苦之中。虽然此后他回到久别的故乡济南,与弟弟、妹妹们共同生活了半年,但依然走不出孤寂的阴影,身体每况愈下。
1995年10月黄荣森、崔木兰摄于兴隆李志吉无限伤感地说:“2016年秋天,我们铁后宣传队和厂宣传队一行十人去秦皇岛看他。他见到大家非常高兴。那会儿他脑子还清楚,分别多年,多数人的名字他还记得。黄干事的儿子霄川给我们照了合影。合影中的黄干事看上去笑意淘淘,满脸慈祥的样子,依稀还能看到他年轻时的神采。转过年,霄川告诉我,老爷子已经卧床不起,记忆力也衰退得厉害,基本不认人了。唉,最是人间留不住,容颜辞镜花辞树。人为什么要老呢?不过,在我心目中,那个卧床不起的耄耋老头儿,永远是那个满腹才华,做事细致入微,对我如师如父的黄干事!”黄荣森一生堂堂正正,大公无私,他用革命道理教育别人,也以此约束自己,以身作则。1965年5月15日,第1239期铁道兵报刊登了他写的一篇报道《提升》,文中讲述了靳某某当了排长之后,不让思想落灰尘,坐正自己的“位置”,仍旧保持着普通一兵本色的故事。他在文中写道:“一个同志在职务、级别有了提升时,自己怎样认识'提升’二字?……组织上提升我当干部是对我工作要求上的'提升’,绝不是生活享受上的'提升’。要是当上干部就变得娇贵起来,那就错了!……他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他的思想水平在党的教育下有了新的'提升’。”
黄荣森晚年与儿子黄霄川合影多年来,黄荣森象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不贪图享受,不脱离群众,不搞阳奉阴违,不行贿受贿。黄霄川说:“父亲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家属和子女,从不徇私舞弊,搞特殊化,一辈子不愿意求人,任何事皆顺其自然。当年他从'五七’干校出来时,只要托托老领导便可回到北京,然而他放弃了。母亲的工资关系一直在内蒙乌兰浩特实验小学未迁出,去世后至今仍有两万多元医药费没有报销。”“我十五岁进厂当车工,一干就是十八年,随着年龄增长,经常犯腰痛病,我想让父亲找领导帮助调换工种,但父亲始终不理睬,好像会犯多大错误似的。直到腰部疾患愈来愈严重,我自己找领导提出申请,才被调到检验班。”“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不正之风便伴随而来。父亲的思想始终与'潮流’格格不入,对于请客送礼等很多事情看不惯。例如,工厂受地形限制,只能收看河北省电视台一套节目,为了让职工同时能收看五套电视节目,拟安装卫星天线。1988年1月,上海的工程师带队来厂洽谈,父亲把价格压得很低,工程师说送他一张电视机票,被他断然拒绝,告知电视机票如果价值300元,天线的价格就再降300元。”“父亲是工会主席,掌管着各种乐器和几百盘磁带等物品,退休办理交接时,他把所有经手的东西都按照台账清点上交,他说,只有不做亏心事,每天睡觉才能踏实。”
2021年黄荣森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黄荣森正是以这样的优秀品德为两名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儿子黄霄川,子继父业,勤奋工作,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荣立三等功一次;他亦是优秀共青团员、新长征突击手,厂里唯一荣获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所属工厂“先进青年”称号的共青团员,将人生三十多年的黄金岁月贡献给了祖国的军工事业。女儿黄霄音,刻苦读书,女承母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黄荣森逝世后,骨灰散在家乡的黄河尾 声 黄荣森很早就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决定:一是捐献角膜,二是不留骨灰。黄霄川说,“2021年5月17日上午八点,我喂父亲吃完早餐,他像往常一样坐在椅子上休息,不一会儿,我见他低下了头,走到近前,才发现他竟然已驾鹤西去,平静安详地走完了八十七年的人生之路。”“父亲一生谦和、低调,根据他的生前遗愿,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遗憾的是因事发突然,我来不及为父亲办理自愿捐献角膜的手续,辜负了他老人家的一片爱心。”
济南日报刊登黄荣森1954年12月写于江西富庶岭的诗歌《金色的和平鸽》黄荣森少小离家,故乡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地方——那里有他的亲人,有童年和少年时的伙伴,有熟悉的乡音,有温馨的回忆……1955年8月2日,济南日报刊登了他写的一篇诗歌《战士寄故乡》,诗中写道:“黎明,我走上山岗,在芭蕉树下眺望海上的曙光,浪花滚卷着奔向天边,士兵的心啊,飞回了故乡……谁都热爱伟大的祖国,但更怀念自己出生的地方。……”七十一年前,他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抛家舍业,南征北战,然而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始终像风筝线辘系着他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黄霄川说:“父亲虽然生不能在故乡终老,我们遵照他的遗愿,死后“落叶归根”。5月19日下午,亲属们将父亲的骨灰撒入了'黄河母亲’的怀抱……”梅梓祥在悼念文章中写道:“获悉黄荣森病故,中国铁建铁道兵纪念馆向黄荣森亲属致唁电,髙度评价黄老以及创作的歌曲,是'中国铁建宝贵的精神财富 ’。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张楚然,贵州、云南等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等个人和团体,纷纷撰文悼念。铁道兵文化网、铁道兵战友网,永远铁道兵写作群、铁道兵快乐写作群等媒体,即时征集诗文,滚动发布。铁道兵微信群,文字、视频,花圈、烛光及符号,持续更新,数以万计,空前绝后。今日头条、新华网等媒体,也热情赞扬黄老及'兵歌’。我在朋友圈转发介绍黄老的文章,点赞与'双手合十’符号创历史纪录。中国铁建原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国瑞留言,表达了铁道兵战友与铁建员工的共同心声:黄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作家白帆为悼念黄荣森撰写了诗歌:《悼铁道兵的人》铁道兵的旗也没能留住你,万水千山在为你声声哭泣。兵歌一直在我耳边响起,告诉我你仍在这里挥笔。军壶里的酒喝不醉我自己,你写的歌却让我一醉不起。我愿跟你学习写作共同挥笔,可你今晨却早起把我抛弃。黄荣森,我在铁三师宣传队等你,他们说你已化成金星升在天幕里。是不是那里还有筑路人,是不是修铁路你才能写歌曲?高铁旁又有兵歌在响起,我知道这是汽笛在悼你。中国铁建的好兄弟,会高唱志在四方向未来奔去!
抗美援朝纪念章“金色的和平鸽”“我要不愧当过志愿军,干啥也按志愿军的样子去做,永远当祖国最可爱的人,让我的金色和平鸽旁,开满新的胜利花朵。”这是黄荣森从朝鲜回国后,在《金色的和平鸽》这首诗中对自己今后人生的定位,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做人准则。难能可贵的是他表里如一,说到做到,几十年革命生涯,他像当年的志愿军一样,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践行了“永远当祖国最可爱的人”的承诺。2021年10月24日(全文完)岁月如歌 “八一”建军节:你还记得燕山深处的解放军6444吗?解密:燕山深处,曾经有一个神秘的军工企业——6444曹建平:中国人民解放军6444——我们从这里走过了半个世纪连载: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1)连载(2)著名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志愿军战士黄荣森:军歌诞生记奇迹:铁道兵裁撤三十多年了,为何《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却经久不衰?(3)追求与担当:记《铁道兵志在四方》词作者黄荣森(连载4)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志愿军老战士黄荣森扎根承德深山二十载(5)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志愿军老战士黄荣森扎根承德深山二十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