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古丨二月初二剃龙头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在这一天里,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为什么要理发呢?因为人们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戊戌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星期天,一大早,太太就提醒我说:“今天是龙抬头的日子,我们要给小孙子剪头发。”为了等到龙抬头的这个日子,小孙子已经有接近三个多没有剪头发了,他的头发长的将耳朵覆盖,从头发的长度来看,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个小女孩。我早就想带小孙子去理发了,可是太太和儿子坚决不同意,特别是儿子,他说怎么也要等到龙抬头这天才去剪头发。对此,我还真的有点不太理解,一个八0后的年轻人,在这方面竟然比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还传统。
吃完早餐,一家人驱车前往市内一个较大的商业综合中心,这家商业中心里面有一个爱婴岛,内设婴幼儿理发店。我想平时去这个理发店理发的小孩就比较多,选择二月初二这个特殊的日子,那人肯定是更多。果然不出我所料,当我们赶到爱婴岛理发店时,只见人头涌涌,有许多大人小孩在围观理发师给小孩子理发。笑声、哄声以及小孩子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两条排着长队等候给小孩子理发的长龙。太太第一时间赶紧去排队,儿子带小孙子在邻近的玩具店玩耍,我站在理发师附近观看理发师给小孩理发,有的小孩会配合理发师不哭不闹,理发的时间也就是几分钟,有的则不然,哭哭啼啼不配合,不过哭闹不配合也没有关系,理发师在家长的配合下,还是能够强行完成任务,只不过是花的时间要多一点。为了使小孩能够配合理发师顺利地进行剪头发,理发店在每个理发师的工作岗位的镜框底部,设置了一个液晶显示屏,时不时地播放一些少儿喜欢的动画片,如《小猪佩奇》、《超级飞侠》等等,还有一个玩具柜,供孩子们自行选择其中一个,选中之后,理发店免费赠送。理发店的收费也不便宜,几分钟时间,每个小孩三十元,婴儿每个八十元,不包洗,只是剪头发。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轮到了我的小孙子,小孙子这次很乖,他主动地告诉我们说,他这次不哭,不过要帮他买一个玩具。他这个要求我们第一时间就答应了,于是,他积极配合,理发师很快地给他剪完了头发,前后不到六分钟,不过他的头发个别地方没有剪得好,还残存几根长一点的头发,由于理发的小孩太多,理发师为了赶时间,显得匆忙粗糙,我本来想说几句,儿子示意我算了,回家后他去修剪一下就可以了,我望着那两条排着长队等候理发的大人小孩,也只能是这样。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风调雨顺加勤劳,丰衣足食满堂笑。”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历史上有关龙抬头的记载有很多。《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等等。更有甚的是皇帝也会选择二月初二这天耕田。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表面上看上去是皇帝似乎在做秀,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古代一些皇帝重视农业生产。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二月初二剃龙头,这一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具体从何时开始,还有待民俗专家考证。小时候,我在老家乡村生活,农历的二月初二,也曾剃过龙头。只不过是那时候剃龙头,大多数男孩会被剃成光头或者是前面留一小摄头发的次光头。那时候的小孩可没有现在的小孩这样娇气,大人带小孩去理发铺剪头发,或者是遇到剃头匠走村串户游走流动作业,小孩子很少哭闹不愿意剪头发,要哭闹的也是那些婴儿。去理发铺剪头发,比在街边那些流动的剃头匠剪头发也好一点,剪完头发之后剃头匠会帮我们洗一下头和脸,虽然场地简陋,工具简单,但剃头匠干活都比较认真,直到客人满意为止。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他们很聪明。他们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
二月初二不仅是剃龙头,还有更重要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民间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和'青龙节’。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日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
“二月春龙送温暖,紫气东来万物舒。祥和瑞气铺大地,风调雨顺随人愿。”二月二,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不断升华、剔除糟粕;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人们用各种仪式祈求神龙祈福,达成美好的心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烙印着先人们那个时期生活印迹和对理想生活的精神追求。留给我们不仅仅是传说和故事,如鲜花点缀和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月初二剃龙头,剃的不仅仅是头发,还是一种情怀。一年之际在于春,让一年的鸿运就在二月二这天开始,踏着春天的步伐,昂首前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