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高烧 外感 乳房肿痛 乳房纤维瘤9案例
中医脉诊之谜 原载《中国人体科学》 1993年第三期p119
韦 刃 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化总厂医院
关键词:脉·证·气·环·
【摘要】
对古典中医来说,脉诊是它的命脉、它的象征。《内经》时代的名医歧伯“言不离脉色”,“环”派的针灸随机治疗完全依据脉诊。仓公、扁鹊重脉,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欲以六经统百病,特别重视“平脉辨证”,诊虚实辨表里一决于脉。
晋唐以后,以“气”为中心的整体理论渐趋离散,脉诊的临床价值随之贬值。王叔和的《脉经》已不具有整体诊断的功能。李时珍著《濒湖脉学》竟将脉诊贬为四诊的末流。当今的中医,脉诊已近乎摆设。
脉以诊“气”。人体系统S的“气”,对外通应天地,对内通应身心,将机体所有部分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机体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以此控制一切局部的功能过程。气理与脉理、生理、病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后世中医的衰落,不只是脉诊的贬值而已,而主要是系统整体观的遗失。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的灵魂,是它的优势所在。当代的中医只有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找回“自我”,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真正进入现代化的进程。
S中医的创立就是要为传统中医“招魂”,将一个滥觞于远古
时代的系统医学挖掘出来并加以深化,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我们将这中华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并衷心祝愿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共处和谐世界,永享健康,同登寿域。
脉 妖
人们将一些神奇莫测、难以捉摸的东西称作“妖”。科学发展到近代以来,就曾经出现过“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兰茨伯格妖”…以上这些都是西方世界的“妖”。我们今天所要展示给人们的,则是从中国的黄土地上生出来的“妖”--“脉妖”。
在整个中医学术园地里,最充满神秘色彩、最令人难以窥测的东西,莫过于“经络”和“脉诊”了,可以称其为千古之谜。上古名医歧伯,言不离阴阳离合,言不离经气营卫运行,言不离脉色。
古人认为,由于经络的虚实瘀阻,使营卫逆行,才导致了百病的发生。正是因为古人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和脉诊的临床运用,使他们洞悉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引起了医学科学的伟大变革,从而酿成了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发生在中国古代的这次医学革命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直至今日,在对人的整体层次的认识上,虽高度发展的现代西方医学都无法与之媲美。当时的医家临床,胸有成竹,上工治病可以十全其九。凭脉辨证论治,“效如桴鼓”、“万举万当”。这说明当时的医学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盲目性,避免了主观随意。
遗憾的是,这一切,对于置身于现代的我们来说,犹如隔世,它们已经变成淡如轻烟的回忆,我们无法重现这一切,也无法理解这一切,仿佛这已经不再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如果有谁竟敢提出什么以脉诊指导临床治疗,就将被视为异端。脉,这个在古人手中操之娴熟的寻常物件,如今在现代人的眼中,分明已经变成了“妖怪”。历史竟有这么大的翻覆,这大概是黄帝、歧伯、扁鹊、仓公诸公始所未料的吧?对于同样也称之为中医的我们,在他们的眼中,该算得上什么呢?脉诊之“妖”哟,你在哪里?
过去-现在-未来
传统中医起源于砭,粗钝的针砭主要是用作溃脓、放血。毫针的发明是一次飞跃,人们在脉管的外面发现了气穴。将一根纤细的毫针刺进人体,无需触动血脉,却能起到调整血脉以及其他器官功能的作用,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灵感,于是由点到线、由线到环,一个时空连续,联系整体、通应天地,使机体能量过程(气)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信息通道--经络系统诞生了。这是传统中医对生命科学最伟大的贡献,经络就是西方医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探索仍未能破译的人体自组织、自适应的稳态控制机制的载体。经气运行虽然隐而不显,但却可以通过脉诊来窥察它的盈虚顺逆,因而古人认为脉诊和经络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功用上同等重要。所以《灵枢》经特别重视经气营卫运行的“环”,随机诊疗临床完全依据脉诊。《伤寒杂病论》欲以六经(“阴阳会通”之环)统百病,特别重视“平脉辨证”。古典中医的精华就凝聚在这一环一脉之中,而偏偏这一环一脉没有被后世医家(包括现代中医)继承下来。两汉以后的传统中医一直围绕着一个“证”(局部症状、局部状态)转,始终走不出疾病现象的迷宫。两千来年的医学历史,一直在经验积累的地平线上延伸,在一些次级理论上争论不休,在“以偏纠偏”的怪圈里旋转;而在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上,始终没有超出《内经》的“各家学说”水平。一部《黄帝内经》就象基督徒手中的《圣经》,我们一直读了两千年,白了又黄,黄了又白…而其中的精华真正被后代医家吸收的却越来越少。后世中医越来越趋向于保守,而它极力保守的又并非其中的精华。而今《灵枢》、《伤寒论》之书虽存,歧伯、仲景之魂则亡矣!这正是当今的中医进退失据-继承和发展都难以确定的症结所在。
未来的中医,如依然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将继续萎缩下去;如果背弃自身的精华而勉强与西医结合,势必被全盘西化。如果害怕“复古”,遗弃精华,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中医欲振兴、欲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复古”之精华,实现以深化自我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基本概念的清晰化,以整体辨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化,临床内(辨证)外(诊断和治疗)操作过程的简明化和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量化、规范化)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合点”。如果不摆脱基本概念的含混、朦胧和“条条大路通北京”式的理论的多元性,如果不摆脱以症和“证”(局部的症状和局部的状态)为核心的一大堆非系统整体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法、脏腑辨证法、六经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法、三焦辩证法…)的束缚,如果不摆脱主观随意性的“梦魇”,中医在现代条件下要继续前进是非常困难的。
脉诊在传统中医的四诊中是唯一已经形成系统理论的诊法。脉搏波本身就是一种很容易量化的客观物理量,在一定的系统理论框架内也很容易作定性分析。一旦能对系统脉象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和随机析综统计处理,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当今科学技术尖端--系统控制的两大法宝--信息提取和系统辨识“拿来”为我所用,从而实现上工系统随机诊疗临床辨证施治--监控寻的全过程的全部自动化。中医一旦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使中医走向世界、进入家庭,让人类共享中华民族文明的福德,同登寿域。
奇异的临床效应
笔者从事以脉诊为指导的随机诊疗临床实验研究,至今已经过了三十多个春秋。起初我也曾怀疑过,只凭三个指头,触摸桡动脉的一寸脉波,去诊断全身所有的疾病,这是可能的吗?
当我在临床实践中刚刚能区分出虚实,疗效就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初步的成功,给了我一个启示:我设想,能否完全依据脉诊指导临床治疗呢?当时我有这个想法,是很自然的。而这自然发生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却使我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走上了一条与现代中医完全不同的路。这就是S中医产生的原委。以后我就埋头于完全以脉诊为依据的随机诊疗实践的漫漫长路。
1、化繁难为简易
当我进一步将每一种特定的脉象,与特定的药物和针灸穴位对应起来进行临床实验时,疗效更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发现,对临床所遇到的疾病可以只根据几种有限的脉证选药组方、取穴施治。这就完全排除了一切局部、表面的症状,及一切非系统整体的辨证方法对我的束缚,从而大大地简化了临床操作--可以只通过脉诊这一中介,直接深入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治本”的临床实践。
目前我临床常用的药物不超过廿种,常用的针灸穴位也不超出廿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凭脉辨证,随机组方、选穴,根本就用不着那些主观臆造出来的繁琐的“理论”和“法则”。
经过长久的脉诊临床实践,我终于走出了疾病现象的迷宫,中止了对“万花筒”图案的追逐,开始了对其中几个“碎纸片”的研究。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疾病的本质并不在局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内,也不是由局部之间简单的相互作用造成的;更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疾病的本质是在半开放的人体系统整体的广泛联系中--在微观全息脉系统状态图象之中。
2、化平淡为神奇
凭藉全息脉诊的指引,我摆脱了根据局部、表面观察,对疾病所作的主观随意的判断。凭脉辨证可以用很平常的药物、很小的剂量,在很短的时间里,治愈一般(未涉虚损和药伤)的疾病。在目前已经清理出来的二百余例高烧病案中,绝大部分病例,皆可一针、一剂,一次治愈。极少数病例需要两次冶疗,而且绝无逆调、压抑疗法强行退烧对机体造成的伤害。有的病例根本无需治疗,因为单一的发烧本来就不是一种疾病。详见文后所附1、2、4、6例医案。
对有形可见的肿瘤,我也曾尝试治疗,亦获显著疗效--罹患数日乃至半年,其中数例竟于几分钟之内,奇迹般地完全消失。其中一例乳房纤维瘤患者,依脉,在命门穴施灸一壮,即完全消失,至今已愈五载,迄无反复。详见文后所附7、8、9医案。
如今令一般临床医生“头疼”的感冒,随时、到处可见,只要依脉施治,即可应手获效,犹如探囊取物耳。详见所附2、3、5、6医案。
有人说我治外感有绝招。什么绝招,不过是凭脉辨证施治而已。一般人们着眼于细菌、病毒,和局部症状,我则着眼于整体气机的调整,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我还以脉诊指导气功、按摩及各种物理治疗。不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何种治疗仪器,只要凭脉辨证施治,即刻出现奇异的临床效应。当今医学所缺少的,并不是具体的治疗手段,而是对疾病正确的认识--符合疾病本体的理念与思维方法。
经过卅年的临床探索,我深深地体验到,在全息脉诊指导下的随机诊疗,确有化陈腐为清新、化繁难为简易、化平淡为神奇的点石成金的作用。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你把脉诊吹得神乎其神,难道你能治得好所有的病吗?”我确实治不了所有的病,而且,若病人不很好配合,就连头疼脑热这样的小毛病我也治不了。经历了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这么一条经验:治病易,治损难,治药伤更难。如元气未见虚损,偶患疾病,治之颇易,确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如元气一伤,百病上身,临床治疗也就不可能一次到位了;如元气已伤,又乱施压抑,饮鸩止渴--一剂药进肚,如六月霜降,万物凋零。生机荡然而欲速效,岂可得乎?
〈文后选辑医案数例,以供参阅。〉
S中医随机诊疗医案例
1 樊兰(本院医师樊荣德之女)18岁
病史:患者因体胖,节食甚苛。近来准备招工考试,急于用功,前十多日突发高烧。其父以西药退热,当时汗出、烧退。数日后,发作面瘫,延余诊治已是第三天了。余以药补元气,以针通经络,调治十余日,已能闭目和饮水不漏。笑时仍口眼歪斜。
1984年9月1日就诊
主症:面瘫20余日,今日突发高烧(40℃),吐泻兼作。
脉证:脉见飘浮,沉、尺微弱,证属虚阳浮动、气不归原。
治疗:针关元
效应:针入即汗出,约五分钟,体温已降至38.8℃,当晚已降至36.5℃。次日复诊,笑时已无需以手掩面,口眼歪斜已愈矣。时值招工考试已被录取,全家皆大欢喜。
2 郑豫刚,男,10岁,住址:东12栋403号
病史:先以西药退热,不外乎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类。两天之后,神已疲而烧未退。19日午夜开始全身发抖,缩作一团,急忙延余诊治。
1986年l1月19目就诊
主症:发烧两天(40℃)
脉证:脉见小弱,尺肤不温,证属虚寒。
治疗效应:给服十全大补一丸后,即抖止脉出。脉象又见右尺无根。又针气海,脉转浮大,而左寸低隐。又针风府,才由前额而胸背,依次汗出,全身烧热即退,前后只有半时许。次日照常上学已如常人。
3 李艳玲,女,15岁,本厂技校学生
病史:开始只是咳嗽,服桑菊感冒片后,咳虽减,又增鼻塞、流清涕、头疼,并流泪如注,揩拭不迭,其母携来就诊时,仍满脸泪痕。
1988年1月8日就诊
主症:外感一周。
脉证:脉体湿浮动,左寸轾;证属湿气浮动、督气轾郁。
治疗:苍术1.5g、柴胡0.6g、防风0.4g,即服
效应:五分钟后,胃脘与全身温热,并微汗出,头痛即愈,旋即鼻通、涕止,眼泪也不流了。
【按语】有人谓中医治病慢,其实,症状消失的快慢并不是衡量疗效的主要依据,以压抑机体的敏感性达到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疗效”愈快对机体的伤害愈大。本法不求快捷,自然快捷。触枢机而环通,自然之理也。
4 酒霄(本科医生王玉霞之子)7个月
病史:开始时曾投以银翘解毒丸,以外感治;后又投以鸡内金散,以伤食治。烧仍不退。
1987年8月31日就诊
主症:发烧(39℃)两天
脉证:脉体湿关瘀,尺肤热,证属湿瘀阳气浮动。
治疗:山药1g、扁豆0.3g,分两次冲服。
效应:9月1日复诊烧退,仍咳嗽。脉见关瘀滑动,给服天仙子散0.1g,晨八时服药后咳嗽即止,但闹得很凶,十点多钟睡去。下午一点半钟醒来后,精神很好。抱来我看,两关之瘀脉已经消失。
【按语】:山药,扁豆乃寻常食用之物耳,用之以退高烧,若非得脉诊启示,我也是想不到的。
5 关银岭男34岁在本厂机动处工作
病史:初病时,全身畏寒、咽疼、咳嗽、打喷嚏、流清涕并周身酸疼。曾注射青霉素、口服炎痛喜康、安乃近及银翘解毒丸、三黄片、山豆根片等。现外感诸症未愈,又增周身困乏、身热、咳嗽、咽干及咳吐粘痰等症。
1988年2月26日就诊
主症:外感月余
处治:因见脉象驳杂,所用药物与证情相反,遂嘱患者停药观察。二日后诸症自愈,颇令患者讶异。余曰:若当初不吃药,病可能早已自愈了。因脉见虚弱,遂处温扶方二剂,以善其后。
6 魏晓宇女两岁半住第二生活区14栋202号
病史:昨天高烧,一夜未睡、话多、意识清醒。此前时常感冒,偶有发烧,体温也不超过38.5℃,发疏、面黄、身高也不见长。此次高烧举家惊慌,忙抱来就诊。
1988年8月29日就诊
主症:高烧(39.7~40℃)两天,流清涕。
处治:脉诊除微见阳动之象外并无异常,遂劝其母无需惊慌,可自愈。当晚体温升高达40℃以上,患儿烦躁,抓耳挠腮,又抱余家中看视。脉仍无异常,嘱勿惊慌,仍未作处理。当晚体温开始下降,翌晨烧退,清涕亦止。儿母遂心服,曰:“原来发高烧不吃药也能好。”以后一年多,再没生过病。
7 龚谦女32岁本院检验科职工
病史:左乳房肿痛,有肿块大如鹊卵,已数日。其母疑为癌,急来找我诊治。局部红肿,触之发热。
1983年5月17日就诊
主症:乳房肿痛
脉证:脉郁动、左寸轾--左上郁阻
治疗效应:针身柱穴,入三寸许,麻窜感沿左侧肋间直达乳上肿痛处,痛即止。触之肿处已变软。须臾,肿块即消散。患者一边抚乳遍寻,一面惊异道:“咦!包块哪里去了?”
【按语】宋代大哲张载曰:“万物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气聚成形,形散为气。倘知有无相生,有无相同的道理,则百病之理皆在其中矣。西医重“有”、重“形”,中医重“无”、重“气”,其实有、无,形、气乃一物耳。然有系于无,形系于气,此又不可不分
别也。倘明于此,则医哲、医医、医病之道尽之矣。
8 李玲娣女40岁本厂子弟中学老师
病史:右侧乳房肿痛已半年多,伴乏力、头晕。肿块大如鸡卵黄,触之作痛。
1984年6月2日就诊
主症:乳房肿痛
脉证:左寸低隐(左轾)--左上气滞
治疗效应:针第四胸椎下,入约一寸许,即有麻窜感如闪电般直达左脚心,全身为之一震。头身立见清爽,原来那种昏昏欲睡感顿除,乳房胀痛即止。以手寻摸良久,原来的肿块竟不知去向。一针即愈,迄无反复。
【按语】噫!半年宿疾,一针之下竟烟消云散,愈于倾刻之间。有人曰神。神固神也,然非吾术神,乃中华文明之神也。
9 崔香玉女32岁 本厂生活服务公司
病史:右乳房肿痛月余,拍片诊断为纤维瘤,西医劝其手术切除,曾经中西药物、针灸、气功等治疗无效。肿块φ2cm,在右乳上(腋侧),触之作痛,其质坚硬。
1986年12月20日就诊
主症:右乳房肿痛(西医诊断为乳房纤维瘤)
脉证:左尺微弱,体象寒水,余部如常。
治疗效应:先以手按压命门穴,即觉发麻。直灸一壮后,麻感直达小腹,旋即窜至脐--头--手--足以至周身,并伴有轻度恶心,乳痛即止,肿块变软。又过两分钟,肿块缩至如黄豆粒大小。归后即消无芥蒂。
【按语】对乳房纤维瘤,西医除手术切除外,别无他法,并谓,如不及早切除,恐有恶变之虞。而此案之肿瘤,何消散如此之快耶?是即有生于“无”,形生于气之奥妙所在。人生有形,各部分化虽繁,形功各异,实唯经络一气系之耳。一气S之常,则百官协同,诸病不
生;一气S之异,则百症迭起。是即中医调气愈病,执一驭万之所以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