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造境浅析

中国美术的黄金时期在宋代,宋人山水画作品又是整个宋代美术宝塔上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当梳理宋代山水画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宋代山水画的画风多样,而且规律特殊:每隔一段时间便出现一种新的画风,而且新出现的画风与之前的传统样式又天差地别。

宋代山水画大师似乎都放弃了向离自己最近的大师学习的机会,反而试图追寻更早的大师的画风。他们都在自己所追寻的画家作品中看到了新的可能性,而当他们的画风成熟时却发现与自己心中大师的画风已经相差千里之遥。范宽绕过了李成去追寻荆浩的美学思想,郭熙又绕过了范宽找到李成作为他的精神导师,而李唐又越过了郭熙去追寻范宽的足迹。

这种类似“隔代遗传”的方式似乎也在当时的山水画理论里得到了实现。唐代以来的山水空间理论在北宋初年才初见成效,文人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理想,南宋画院画家最终将幽情美趣这一类诗意性山水作品推向了高峰。

看似一蹴而就的转变,事实上要经过画家多少心智上的磨炼与挣扎才能实现,中间的辛苦只有画家自己知道。宋代山水画领域内的活跃思想,为宋代山水美术带来了极大的繁荣,也为今天的学者理清宋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创作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宋代山水画发展的脉络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理论先行与观念更新迅速是宋代山水画发展的关键因素。画家都是以相对新的观念带动整体画面的调整。

如果将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宋代山水画作品排列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如何看待自然山水,以及如何通过自然山水来进行理想化造境。

画面中的一切都变成了这些伟大的画家表现他们理想化山水的手段,进而催生了不同的山水面貌。

如果说宋代山水画具有统一的时代风格,那就一定是再现风格。在宋代山水画作品的一个局部中,我们可以找到具有再现风格的山水元素。这正是五代、北宋早期大师对山水画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宋代山水作品中“局部再现”这一观点的研究,将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初衷,也有助于我们对其绘画表现手段的界定。画家采用了三维与平面两种观察、表现方式,得到了比之前作品更为真实的物象。

此外,画家运用多边形来概括物象,继承并发展笔墨、皴法、渲染等一系列技法,改变了山水画的整体面貌。宋代画家在画面中表现出的单个物象与整体空间的纵深感同样也是宋代山水画作品非常大的特征。

宋代画家通过对原有作品形状、空间、技巧等一系列图式上的修正,使画面中的局部图像比之前任何时期的山水画作品都更为接近客观对象,更能够唤起观者对于自然的视觉感受与视觉记忆。

宋代山水画作品在山水空间布局上有着一定的发展脉络,从北宋早期宏大的全景式山水空间到南宋时期多元化的诗意性山水空间,从早期的引入式到随后相对自由的观看方式,山水画空间的发展在宋代从未停止。宋代山水画的空间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笔者个人认为可以将中西方的学术成果融合一下,从西方的研究方式入手发现问题,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宋代山水画空间的合理或是不合理最为贴切。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宋代山水画的山水空间只是相对合理,而且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这种相对合理性不断增加,但不代表我们可以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对其进行表述。

根据沈括对李成的批评我们可以得知,在宋代,画家李成曾经尝试站在一个固定视点来描写对象,但后来的宋代山水画家并没有选择这种空间表现形式,而是普遍选择了“三远法”。我们可以认定,这是宋代画家在山水空间表达上的选择问题,不是能力问题。

我们在将宋代山水空间归纳到“以大观小”的宋代科学的视觉体系下的同时,又必须结合郭熙画论中的“游观”思想来解读画家在画面中暗示的不同观看角度的物象,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阐释宋代山水画空间布局的相对合理性。

事实上,宋代山水画中山水空间布局的这种相对合理性只是画家与观者心理层面的对应,画面中的山水空间展现了画家作为观者在观察自然山水时的整个心理过程。这是一种比现实空间更为真实的“心理空间”。

对于自然界树、石、云、水以及时间、天气等山水画元素的选择与精简,画家可谓绞尽脑汁,这些山水元素都要为画面情境与画家追求的理想化山水服务。

所以画面中的宋代山水元素事实上都具有理想化的特征,都是画家在自然界挑选与精简的结果。北宋到南宋山水元素的演变可以说是在再现的前提下,逐渐完美化与理想化的过程。

宋代山水画的“笔墨”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这一问题在宋代山水画家心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肃。片面地强调笔墨本身的价值是无法还原宋代山水画作品的。

因为笔墨在当时的第一作用就是为实现画家造境而状物的手段,所以宋代的笔墨才会具有质朴、内敛、不易模仿的特性。

似乎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宋代山水作品中笔墨的价值。

画家的造境行为是贯穿于整幅作品创作过程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宋代画家的造境行为本身是主动的。画中空间布局的调整、山水元素的选择与精简、笔墨技法的运用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使画家创造了一个在自然界中永远都无法找到的完美景色。

画家通过对画面中完美景色的营造来感染观者,以便画家理想化的造境能够通过视觉传递给观者。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以情造景,借景达境”的创作过程。

宋代山水画家通过对画面局部和整体意象的再现来展开造境行为。

这种再现并没有限制画家情感的表达,是画家与观者交流的视觉基础,是画家吸引观者无条件参与造境行为的前提和手段。画家通过一系列的造境行为又使得再现本身变得更具意义。

可以说,宋代山水画家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虚拟了一个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世界。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征服了观者,以便让观者按照他们创造的画面秩序思考。

观者一旦跳进这个虚拟的“陷阱”就无法自拔,也无须自拔。因为观者的思绪会畅游其间,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久违了的精神上的愉悦。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0)

相关推荐

  • 中国画里的冰雪世界 ——雪景山水画的古今之变 莫晓雯

    . 中国画里的冰雪世界 --雪景山水画的古今之变 作者:莫晓雯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4日 16版) . 雪景山水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门类,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雪有柔媚 ...

  • 展评 | 李雪妍:“山水之外”——观首博江山如画艺术展

    魏晋时期,自然从物质属性过渡至精神指向,古人开始强调"山水"作为人的精神外化.精神对象物存在的意义.比起其形,更注重其性--即"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唐 ...

  • 澄怀写境 陈亮当代山水画造境

    陈 亮 1975年生,江苏江阴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二级美术师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阴市书画院(江阴美术馆)院长 江阴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澄怀写境 文/陈亮 中国山水画简称 ...

  • 教学【探讨图文】宋代山水画造景,探究造境制约下的图式结构

    相对于山石.林木.云水等自然景观元素,山水画中的建筑.人物.舟车.路径都属于人文景观元素,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画家借助于这些人文元素在山水画中的运用,寄托了强烈的情感,深化了意境内涵村居类点景与 ...

  • 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与造境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相比花鸟画与书法,山水画是八大山人最晚涉足的,因此,其山水画的章法.笔法和墨法都明显地受到花鸟画和书法的影响.正是花鸟画与书 ...

  • 山水画写生太多影响造境?

    中国山水画自20世纪初引进西画写实主义理念和技法以后,就分化作我称之为"写生"与"写心"的两大画派. 前者以西画写生作为基础训练与收集创作素材的决定性技术手段, ...

  • 山水画中的造境

    山水画的意境是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是画家透过物象的经营,追求画外之意的艺术指向和手段.意境的营造是山水写生的灵魂,"造"是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与心境结合而成 ...

  • 领略宋代山水画的禅境之美

    对月图 马远的山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 松月图 马远善于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从他的画中,能最直观 ...

  •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造境寄情,直抒胸臆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造境寄情,直抒胸臆

  • 艺术品鉴|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与造境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相比花鸟画与书法,山水画是八大山人最晚涉足的,因此,其山水画的章法.笔法和墨法都明显地受到花鸟画和书法的影响.正是花鸟画与书 ...

  • 刘宁:艺术作品平凡出新奇,造境抒情怀

    山东安丘人,本科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进修.2011-201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山东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