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书简 || 谷雨书简——红笺 · 春残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节气,并借节气抒情言志、写人状物,在吐纳心语的过程中尽释才情,大写诗意人生。同时,又突破了传统书简的局限,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展示了特定环境中的诗心跳动和文思喷涌,构筑了一个不染凡尘的精神家园。本书构思奇特,文字灵动,情趣高昂,充满正能量。

本书于2016年3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荣获泰安市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东岳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痴人妄语
短暂人生的绵绵思绪
跃动琴弦,弹与你
谷雨书简——红笺·春残

一园:

转眼间,清明节气已然远去,清明意韵却仍存心底,并氤氲开来,甚至盘旋缭绕于好友赤心峰尖。读过《清明书简》,竹映幽径在清明比喻一段后面夹批点评:“在好友笔下,清明包含了这么多美好的意象,或许包含了触动每个人的景致吧。”的确,泰山愚夫通读此简后就心弦暗弹,致函相赠:

……虽清明时节雨迟,然三月桃花期至。风和景明,春暖花开。有客自远方来,宾朋满座;无曲水而流觞,华筵流光。揽尽春山美景,再赋胸壑新诗。

亦足见风云如何变幻,文学的种子依然会生发、璀璨。

为君等之热情所感染,为君等之文采所倾服。只我囿于生计,无缘纵情于学山文海,与君等言词唱和。可见这人生的憾事,确是无以为补了。

日月星河常在,人文华采永生。

憾事常有,文采永生。读这段文字,心头潜滋暗长的又何尝不是“清明”?

桃源笠叟则在回复里谬夸我:“你的文章细腻、抒情、通顺,层次分明,不落俗套,质感强烈,充满激情。”他还扬其所长,赋诗一首:

风流书简写清明,一曲三三似有声。

先道墓田思老母,再云假日履前盟。

笔穿足下行行印,墨浸怀中片片情。

总把杯歌连好梦,夭桃余韵也倾城。

随即他把此诗放入博客,诗后还有溢美点评:“文章从三月三开始,写清明上坟,写怀念老母,而后着重对天津好友应邀来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用词精当,描写细腻,碧墨涓涓,笔走神行,用男子汉的胸怀,表达出自己似水一般的柔情……”

我深夜读之,心潮暗涌。因天晚,不及成文。次日晨起,仍念之,乃理鬓丝,追灵感,试赋平生第一首五绝以谢之:

一次桃花会,三番谷雨情。

明年朋再至,依旧写清明。

因时令刚过谷雨,且谷雨前后下了几场大小不一的雨,故而题之曰“谷雨情”。有雨就有晴,“晴”谐“情”也。大也喜,小也喜,“春雨贵如油”嘛。如此,“雨”也可谐“语”么?在为顾全兄、笠叟兄、德席弟出书、入会而庆贺“四喜”的前夜,一场透雨下得淋漓尽致,一首七律也禁不住喷薄而出:

田园灯盏照幽阡,果子枝头初熟悬。

笠叟桃源圆旧梦,书生柳岸按新弦。

莺朋把酒话泥土,燕友开轩灿碧莲。

今夜潇潇听喜雨,诗行历历满红笺。

雨丝如诗,天地作笺。雨夜,在桃源一隅的一鹤轩内,高擎德席弟的《泥土灯盏》,我一个人暂且独享着顾全兄《初熟的果子》,闲听雨丝拉弦,畅思笠叟吟唱。次日下午,诸君汇聚一鹤轩后,根据事先我的提议,径去顾全老家黑牛山村采风。

黑牛山并不高,海拔三百来米,形似黑牛,在桃园镇东部,白云山南面十几里无边的桃园深处。东卧一溪,名唤一线河。河的西岸长满石头人家,南北狭长,粘在山坡,棋布石子,屋舍俨然。东岸桥南的梧桐树下,也摆着几块“石子”。村庄因山而名。隔溪东望,山坡渐高,“一望二三里”(元·徐再思《一望二三里》),一山突起,名曰拔山。山那边,还是山,包着近年来闻名遐迩的肥桃旅游胜地——刘台桃花源景区,属仪阳镇。南面,山头掩着山头,但不高,柿子有名,当地所言“虎门的柿子王晋的瓜”是也,属安站镇。溪水北流,蜿蜒出谷,流向西北。“缘溪行”(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逆流而上,仅有一条路通往村里,也仅有这一条路能够出来。

前几年肥桃花开时节我们去过,好在有顾全兄引领,虽“忘路之远近”,但尚不至于“迷津”。去年看望政协委员我又去过,东面的拔山西北麓破开了一个口子,一条宽阔的高标准水泥路从源自城区的肥桃路(肥城市区至桃园镇)接下来,由新城街道东尚里村东的路口往南,左拐右弯,一路撒欢儿,越过桃园镇的长山洼、阎家洼,冲过山口,在一线河东面蜿蜒而下,一直绕到溪边村前的梧桐树下。原先的小桥已无踪影,一座宽阔气派的花岗岩独拱桥横卧如虹。桥连着西岸原来进出的那条路。造化的葫芦里装的这个小山村,终于通了气儿,不用走“回头路”了。小溪两岸全都砌了石壁,石壁与溪底全都做了防渗处理,南望溪底抬了两抬,等水下来就叠两叠,是两道人工瀑布。据介绍,溪水以当地泉水为主,南面坡地有牛鼻子泉,同时汇聚雨水,循环利用,又在历来挖不出水来的地下打出了五眼三百多米的深井,旱时汲水以为补充。这里正在修建旅游度假村,拟在旧址建新村楼房,保留部分旧村房屋,见证村庄历史,并以农家风情装修待客。水泥路穿过的山口西侧南麓,正依山修建旅馆饭店。“武陵人”的天地敞开了。而这一切,归功于现任村支书、回村任职的民营企业老板顾修红先生。他是市政协委员,一开口,就知道他读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世面,咨询了很多专家,很有素质修养,眼界宽,境界高,气魄大,但很诚实、很低调,很少提及自己,言谈却很到位,行动更是到位。截至目前,他个人已经投资两千多万,而后续工程更加宏大。这个小山村目前虽然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三百多口人,却是一块风水宝地,出了不少人才,如双重身份的顾修红,如书法家顾修常,如我们的诗人顾全,还有一些公务员。顾修红的两个弟弟就都是县处级领导,可能还有其他领域的一些精英。不过,也有人说,以前就是因为这里闭塞,所以凡是有点本事的人都出去了,这些年,村里走出去了二三百人呢。要不,可能连个媳妇也说不上来。这样看来,给这个“闷葫芦”钻个孔,通通气,就更有必要了。

前几天组织政协委员开展界别活动时,我又随行去了一趟黑牛山村。“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小溪两岸,石头院落里,山坡上,紫色的桐花和白色的槐花竞相开放。喧嚣远逝,鸡犬相闻。当时我就有了安排这次采风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以前我曾跟顾全兄说过多次,皆因天时人事的牵掣而耽搁下来。

而今一行人过了山口,即下车观望。松风阵阵,细雨如雾,远山泼墨,空谷绝响。沟底,树木、村庄若隐若现,不见炊烟。我给一位因事未到的朋友发短信:“我们正看雨雾中的黑牛山,别有一番诗意。”大家不顾旧村街巷里的泥泞,听从我的建议,拐了两拐,就进了顾全兄的老家。一丛青竹盈门迎客,一棵银杏肃立一角,一棵石榴挂绿窗前,尚未着红。顾全兄的母亲已走出堂屋门来,在院子里招呼大家。德席弟当时一定很受触动,在他眼里,“黑牛山,莹莹春雨如玉,嘤嘤燕鸣如珠,而黑牛山朦胧如梦,且游人入画,很是惬意盎然,一脉峰青山含笑”(王德席《春游黑牛山(外一首)·注》)。隔一日,他便将一首古韵、一首新诗放入博客。古韵味古,新诗意新。古韵略过,且看新诗:

相约暮春的黑牛山

痴情向往同根的旧梦

桃花灼灼桃花纷纷最是一阵桃花雨

一曲弦歌,还是风的信约

在这个雨天我依然发现小径抵苍穹

不能说出古老的哀愁,很美

山路文序濡墨湿漉漉的炊烟

乡路泥泞蜿蜒,雨还在下着

即使踏过青砖、断瓦和石磨

也会踩一脚新泥又喜开怀抱

多少脚印都是回家的方向啊

我们走向故乡放慢所有的脚步

亲亲土地,亲亲小河任水流淌

青芦一色,生命的又一个春天

我们在础石上看到那沉思的老人

我们在石窗里窥望那宁静的少女

梦中心跳着芳菲的时辰

奇异的梦境穿过喜悦的草丛

这里有王维的青石、杜甫的茅屋、陶潜的南山

这里有晓风杨柳岸,梧桐更兼雨细

这里有那么多的麦地、菜蔬和牛羊

这里有我记起或已忘记的人

这里有我谷物兑换心灵酿造的美酒

这里就是诗人顾全的迦南地……

晌午,母亲正在给干活未归的父亲做饭

此刻,做儿子的心啊

多么想变成烧不尽的干柴

令我们多少心绪,顿地

令我们多少睽望,擎天

我爱这幽静淳美黑牛静卧的山村

我爱这花开春暖紫气东来的村庄

这首《黑牛山记》,由家在陶山之阳张店、距黑牛山三十里之遥的农民诗人深情道来,“别是东风情味”(南宋·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回到饭店围坐以后,大家兴致仍高,接着天马行空,“高谈阔论”,谈艺谈心,论诗论文。事后,快马兄一首《游黑牛山兼贺友人四喜诗并序》娓娓追忆其情其景:

……是时,丝雨如雾,半掩满谷松翠,槐桐白紫,沁醉赤子情浓。留恋忘怀,日暮方归。在巴蜀传说酒家座谈研讨。窗外市声喧嚣,室内书香绕梁。身外大世界,心中小宇宙。同道无顾忌,各抒己见;艺术本相通,共探幽微。交杯换盏,夜短情长,不觉亥时过半。其间先有风流兄挥毫泼墨,草书一首七律添彩助兴;晨起又收笠叟兄和诗,余手痒不已,草草相和,序以记之。

青青荠麦陌连阡,庄户槐桐白紫悬。

雾雨化岚春醉梦,松风摇翠雀闻弦。

泥抟灯盏映流水,初熟沉香垂圣怜。

知己走心不在酒,相随笠叟写诗笺。

频繁引用友人文字,乃偷巧说事,非为拉长篇幅计,况且快马兄的文字还是第一次在书简里亮相。你知道的,快马文字,向来颇得文友们青睐,赞誉有加,无需多言。很快,小溪弟也有一篇文字叙写“诗意浓浓黑牛山”,真的是“诗意浓浓”,有几位文友禁不住在其博文下面连声叫好。为免拉长篇幅,不复转引罢。我那首七律,真的是“抛砖引玉”,宴饮次日一早,笠叟兄即用手机短信发来和诗《七律·贺顾文武王德席出书兼和风流先生》:

独行山陌与田阡,熟果犹如灯盏悬。

泥土芳香吟旧梦,云风清逸抚新弦。

莺歌引过汶中水,蟾咏撩开月下莲。

来日邀杯从此钓,也偕春韵写秋笺。

(注:汶,指大汶河。)

上面所言快马兄相和,即指此诗,仅五十六个字,再转引一下,不会有雪芹公笔下的“嫌隙人”觉得“厚此薄彼”吧?反正也无人给本文支付稿费,不会平添“多捞”之嫌。

不数日,到了“五一”假期。5月2日,泰安市著名作家崔西明老师到德席新居看望德席一家,我与快马、秀文二兄应邀作陪。崔老师寒窗苦读十二年,投笔从戎十二年,宦游官场十二年,先后从事文史、文联、文化工作,总没离开一个“文”字,故温文儒雅,文气横生,但又洋溢着睿智、刚毅、干练、豪放的军人底色。他自幼钟情于文学,勤于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以及文艺评论,众体兼备,成就斐然。二十年前,他受泰安市文联指派,曾于陶山脚下的张店村采风一个月。当时,刚刚二十出头的王德席尚在村里当“跑腿”干部,负责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缘由此结。那时王德席并不写诗。具体情形,崔老师在给德席诗集《泥土灯盏》所作的序里面有详细介绍。这些年,德席每每去看望崔老师,吃饭、睡觉,如在自己家里一般。而崔老师也早已将德席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次是偕夫人带儿子、孙女一起来的,而孩子们的亲密无间也延续着亲情般的友谊。崔老师想去看看另居别楼的德席父母,因他们暂时住在亲戚家而未如愿。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依然在薪火相传啊。

三年前的正月初十,一场纷纷扬扬的瑞雪之中,在作家鲁风老师例行主持的一年一度的文友聚会时,我与崔西明老师相识于泰山脚下。初次相聚,他得知我不喝酒是缘于酒后头疼的毛病,劝我要“放开”。而近年来,我最烦的就是别人把我头疼的原因归结于“放不开”。我说过,我从记事起就记得经常头疼,那时我有什么放不开的呢?因此,当时心生一丝不快。两个多月后,鲁风老师和崔老师等一干文友来肥城看桃花,顾全、武文斌二兄全程陪同,我因忙于《泰安区域文化通览·肥城市卷》的编撰,只是在午饭时才赶去相见。席间,大家谈笑风生,尤其是崔老师的直爽豪放感染了我。我以水代酒,显摆了一下正在编撰的肥桃一章,言及“花是爱情之花,桃是长寿之果,枝是辟邪之木,园是结义之林,蕊是美容佳品,地是理想之境”时,崔老师大声叫好,并复述了一遍。桃园茅舍,风语桃花,酒酣处,笑声朗朗。此后,每逢年节,都能收到崔老师先发来的祝福短信。特别是得知他对德席的奖掖之后,与他初见时的那一丝不快便渐渐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加的敬仰之情。

今日,德席新居内再聚师友,诗酒字画,艺术人生,如轻歌曼舞,充盈其间。崔老师早已忘了我是否喝酒,又问原因,这次却是劝我头疼就别喝了,长者、师者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盖初次相见时,他那是酒场上的例行劝酒词罢,并无他意。不过,我对他的那点儿不快,他或许压根儿就不知道。

崔老师赠送各位来宾人手一册《泰山文化》(2014年增刊),系他的小说专号。封二刊登的画家李军祥老师简介、照片及其牡丹图,让我忽然想起以前曾见过崔老师评论军祥老师画作的文章,他们一定是相识甚至好友了。我在乡镇机关工作的时候,军祥老师作为泰安市农业科技指导团成员常驻我们镇,曾赠我一幅牡丹图,并为我治印一枚。其时我尚未习练书法,绘画至今一窍不通。近一两年来,有不嫌我字孬的朋友逼我,偶然写了几回毛笔字送他们,这枚印章就派上了用场。只是印章大了点儿,显得写字人不够谦虚。我就尽量把落款写得大一点儿。去年去济南时,白露在案头的一堆印石中挑了四方一长共五枚送我,但至今尚未篆刻。一来名家我高攀不上;二来一般人又不入我眼,故而尴尬其间。正月初一白露来时,说合适的时候还是他找人为我刻罢。人事变幻,十几年来,我与军祥老师失去了联系,总怀歉疚之意。崔老师听了,立即拨通了军祥老师的手机。匆匆几句话,殷殷故人情,我们相期有空一聚。

崔老师赠我和马兄各一幅书法“马到成功”,我戏言:“双马成冯。”崔老师还多赠我一幅“紫气东来”,而居于泰山脚下的他,亦自东而来啊。德席在客厅的东墙上,还将崔老师早年送他的一幅汉简挂在白露那幅《泥土灯盏》南面。汉简斗方,简书四个大字:“诗精心赤。”崔老师这几幅书法,都散发着率意天真、空灵质朴的味道,折射着崔老师才华横溢而潇洒不羁的个性魅力。应德席之邀,我带来了临来前刚刚完成的一幅行草,内容是上次给他温居回去以后所写的那首七律。还有一幅写的是“贺四喜”的那首七律。聚会那天写的那幅,因当时时间急迫,加上中间不断被人、事打断,最后,我哀叹一声:“气贯不下来了!”欲扔,被文友们阻止,并贴之于晚宴墙壁。贴上后我才发现还漏了两个字,但饭后仍被德席抢走留念。今天带来的这一幅亦没练好,但是,一没时间再写;二用尽了新买的宣纸;只是拿来让大家看看,欲换回德席抢来的那幅。崔老师让我把这两幅字各念了一遍,夸“好”,并要我给他也写一幅。我知道自己的斤两,崔老师是鼓励我呢。崔老师端详着墙上的那幅《泥土灯盏》,盛赞白露的书法,说“底子厚,有个性,多张力。字如其人,这一定是一个重传统、有定力、很执着的人”,并引用了《金刚经》里面的一段话,可惜当时没有录音机录下来。大家还谈论到书法与天赋、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我说,一般人学习艺术,不要去学“才子型”,如屈原、李白、苏轼、毛泽东等,你不具备他们的身份、经历、地位,尤其是他们独特的才气、眼界、气魄,就永远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不仅“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且会陷身于“庐山”,迷失掉自己。“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么多人学习毛体书法,无一人能走出来。大家一致赞同这个意见,崔老师还予以鼓励。

饭后又到陶山西崦,瞻幽栖寺墓塔林,拜陶朱公范蠡墓。途中,崔老师还与我谈诗歌,讲文史,论文化。说到桑恒昌的怀亲诗,崔老师很激动,我顺口背诵了桑恒昌那首著名的《中秋月》。桑恒昌首次把月亮比作是怀念母亲的一大滴泪水,而且推己及人,由小我到大爱,“湿了人间”(桑恒昌《中秋月》)。范蠡两度“挂印”,三散家财,教民致富,也堪称大爱无疆。

归来斜阳尚早,感叹春色将尽,想起一首唐诗《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此诗还有一个版本,即《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不仅版本不一,就连作者也有钱起和刘长卿两说。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们欣赏。叹的是暮春,怜的是“幽竹”,不改的唯有“清阴”。

暮春,就这样渐渐进入了尾声。

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没有扯到正题上来。既然是“谷雨书简”,为何啰唆这么多暮春的事?因为谷雨时节就是暮春。刚过谷雨,飞鸿就要看《谷雨书简》。其实,《谷雨书简》是谷雨时节的书简,时间跨度从谷雨至立夏,半个月,写的是一个时段,而不是一个节点;再说,写起来也得用几个夜晚才能完成,做不到一挥而就。前面其他书简也是如此。生活如砥,每个夜晚仅有两个多小时能用来写作啊。

谷雨那夜,依例也草成一诗,题曰“七律·谷雨”,念来你听:

枝头蝴蝶舞翩跹,四野清明绿盎然。

风动新荷花解语,桥横春水柳扬弦。

梦中默数丝丝雨,画里遥观缕缕烟。

布谷声声催一鹤,拼将热血洒青田。

眼看春将去也,弹指一挥间,叹时光匆匆,更觉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懈怠不得。况我年将半百,双鬓渐白,逐浪之心不仅不息,反而更觉紧迫。故而拼将热血,甘洒青田。此皆责任使然也。人生总要活出些意义,才不枉来人世一遭。虽然天赋有高低,贡献有大小,但是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道瑰丽的彩虹。尽管累点,但却充实。正如打麦场上的老农,正在忙着打场晒粮,挥汗如雨,无暇它顾。麦垛堆积如山,不是负担而是欣喜,有的是耐力。于是脚印堆积如山,然后麦粒堆积如山。一阵风来,木锨扬起,麦粒如雨如瀑,麦糠如鸢如烟。正如一位诗人所言:“扬起的是浮躁,落下的是诚实。”喜悦也悄悄堆积如山。

谷雨之后三天,就是世界读书日(公历4月23日)。关于读书,前面书简里曾经提到,应该是一个常态,与设定一个节日无关。正如郭沫若的那副对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读书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过,可以借着这个节日,再提一下这个话题。与上一段文字关联一下,“书山有路勤为径”,真得佩服古人能想得出“书山”这个词语。古今中外,纵横数万里,上下五千年,凡“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 曹丕《典论·论文》),尽入文章,著于竹帛,印于草纸,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故谓之“书山”一点儿也不为过。

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是每个读书人避不开的三个基本问题。答案众多,可各取所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天赋,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许多作家也有众多文章专门述及,皆可参考。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读书,即是读文章。网上查阅百度词条得知:“文章”的“章”字,是个会意字,从音从十。古代奏音乐,连奏十段才能结束(十,数之终也),这十段乐就是一章。所以,文章文章,也有段落。文章既从“音乐”里会意出来,应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读起来如音乐一样美妙无穷、悦耳动听的文字,传诵开来,才配得上“文章”一词的真正含义。而近日网上疯传的“文章”出轨,则与文章一点关联也没有了。反正是无聊世风的追风之俗,不理他也罢。

话复前言。你看,读书应该是趣事、乐事啊。读书的原因众多,概而言之,无非有三:一为功利;二为消遣;三为养性。北宋真宗赵恒《励学篇》所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的诗句,与开国总理周恩来少时所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殊途同归,皆为实用。只不过古今有别,公私不同,境界悬殊,但无对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可能千人一面。而消遣者心不在焉地借读书来打发无聊时光,也无可厚非。至于怡情修身,将读书与生命融于一体,则更合于人的本性。其实,三者未必“楚河汉界”;兼而有之,互相融合,才更符合大多数读书人的实际,才是一生读书、读书一生的常态。然而,读书的风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渐渐衰微了。源于朋友梅边买书的消息,飞鸿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谁还在读书》;最近,看到朋友圣军的博文《啊,读书》,飞鸿又有了一篇《鸩·茶·酒·小三》。这些,也算是“读书节”里的一点调料吧。不论世风如何变幻,书,总是还有人读的。

关于读书的方法,前人总结得很到位了: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等等,不一而足。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读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读。”对这些方法,应结合实际,区分对象,选择使用。但有一条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读书要动脑。像华罗庚猜书,就很值得借鉴。他拿到一本书后,不是立即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先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读哪些书呢?我以为,有四类书必读:一是读名著。在散文《诗意地行走》里我说过:“如果选择读书的话,先读名著;名著也太多,就先读'四大名著’。如果只读一本书,那就是《红楼梦》。”读层次低的书,庸俗的书,特别是“诲淫诲盗”的书,既浪费了时间,又麻木了神经,有害无益。近年来风行的《厚黑学》之类,糟粕甚多,流毒甚广。二是读新书。感受时代清新之气。圣军《啊,读书》中亦曾言之。三是读工作、生活需要的书。实用主义未必不好,临阵磨枪,急用现学,也能救一时之困。四是读朋友的书。既可探寻朋友内心,又能增加理解交流,还能加深彼此友谊。这也是作为朋友的应有之义。当然,有的必须精读,一般的只能泛读,“品相”差的,就不读。我在“贺四喜”的晚宴上讲了这几点(大意)之后,又说,还应该读“人”。每个人都是一部书,与人交往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读懂了人,就读懂了人生,读懂了社会,读懂了世界。当然,读人,除了无可选择地要泛读自己一生中避不开的每一个人,精读的重点要放在三类人身上,即前面书简里我提过的愿意交的三种朋友——师者、长者和德者。这三类“图书”,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凝重大方,开卷有益。

常听有人抱怨没空读书,我们也常感叹生活的紧张。可是,只要是你想干的事情,再忙,你也总能挤出时间来的。古人读书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办法仍值得借鉴。睡前倚枕读一点,出发闲暇读一点,甚至如厕久蹲也读一点(现在从健康角度考虑,不提倡),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收获可就不是一点点了。不是没时间,关键是——是否还有读书的激情。曹丕《典论·论文》指出:“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我们的朋友里,也不乏这样的人。

话虽这么说,我能做到的也很有限。比如,读朋友的书,就很不到位。像飞鸿,我们在“贺四喜”的当晚,还提到过她的“在文字里休息”。人家收到德席的诗集仅一个月,就在出发的闲暇里,连读带写,以诗的语言评诗,一口气完成了四篇读后感,放到博客的时间恰恰就在我写那首《贺四喜》七律诗的当天下午。次日下午我们聚会庆贺时,她还给我发来纸条,请我看看。遗憾的是,因忙于组织和准备这次聚会,我连续两天没看博客,恰就与其失之交臂了。要不,那天又会平添一个小小的高潮。

日暮春残花渐落,不是红楼一曲终。夏之将临,红火的日子才刚刚拉开序幕。记忆里,麦子黄了,粽子熟了,榴花红了,枣花开了,合欢花也扇起彩色的火焰来了。夜幕下的童谣儿歌,又要流淌在窗外的大街上了。天地间,一切都要热起来了。

愿你始终怀有火热的激情!

风 流

2014 年5 月4 日(马年四月初六)

甲午立夏前夕于泰山西麓一鹤轩

附:桃源笠叟《七律·读风流君〈谷雨书简〉有感》

七律·读风流君《谷雨书简》有感

桃源笠叟

读风流君的文字,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享受的过程,今有幸拜读其《谷雨书简》,又一次大开眼界,心潮澎湃之余,吟诗以志之:

道罢清明谈谷雨,风流一鹤赋轩庐。

先题短句说回味,再纵长歌论读书。

杯酒不将闲趣钓,诗囊怎把雅情储。

从容莫叹春红尽,潇洒还由夏韵舒。

2014年5月12日岱下肥城钓月轩
作品推荐:

甲午书简 || 作者简介和目录
甲午书简 || 序 言(一)
甲午书简 || 序 言(二)
甲午书简 || 立春书简——过年 · 百味

甲午书简 || 雨水书简——锦书 · 诗行

甲午书简 || 惊蛰书简——絮语 · 浮生

甲午书简 || 春分书简——春风 · 桃花

甲午书简 || 云中锦书之二  这个特别的春天  ——回复风流先生并《春分书简》

甲午书简 || 云中锦书之一 惊蛰——回复风流《惊蛰书简》

甲午书简 || 轩内自语之二  旧时堂前

甲午书简 || 清明书简——流觞 · 歌吟

作者简介

2012年4月作者于平阴贤子峪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