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情结 ☆ 石缘
石 缘
文/豆豆
但凡为“美石”所迷,常常会进入“石痴”境界。
要说“石龄”,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刚出校门被分配到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那种被“流放”的感觉是无以言表的,天大、地大,唯我独尊的空旷感至今渗透在肌肤里,甚至灵魂深处。
工作之余,约上两三个好友一直向茫茫草原深处走去,一边走,一边采摘一些野花,偶尔会碰上几块好看的石头,色泽不同,文理不同。走得越远,碰到的石头更多,有树化石、贝壳化石,有甚者,还会捡拾几枚古铜币,看着这些“宝贝”,我仿佛置身于一片汪洋大海边,又或者看到成吉思汗蒙古大军的一场厮杀。
岁月沉淀下的记忆,让我爱不释手。每次休假,我带回去的往往是一兜兜满满的石头。查相关资料,才知道多数石头是戈壁石。人都说,觅石在缘,赏石在思,品石在悟,藏石在精。随着日子的久远,慢慢的,一堆戈壁石中能打眼的没有几块,剩下的都送给了喜欢石头的石友们。
一次在草原黄沙土和散布无数的小石头中,远远地发现一块在阳光下耀眼的经过自然时光洗涤和风沙磨砺包浆下的一块红玛瑙,在捡起的一瞬间就爱上了它。最后巧借深浅不一的色泽,雕出山林顺光处的明月与逆光处的幽深。在尘土中,在草丛中,你会感叹,自然的魅力、它的造化、你的脚步是如何造就这亿万年的缘聚。在兴奋中你会迷惑,它生命无尽,你生命短暂,到底是谁曾经拥有过谁?
纷繁的思绪,纠结的情怀,在遇到钟爱的奇石时,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奇石更是自然界赠与我们的修身养性的精神食粮,也是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也是崇沿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的体现。千百年来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此赏石求得是真、是善。通过思辨求真,根据奇石的特点,发现当地从古至今的气候变化,从而发现石油等各种资源。沈括在延安见到大片竹子化石是就想到延安当时并无适宜的南方生长的竹子,于是判断出自古以来的延安气候由潮湿到干旱的变化。利用逻辑推理求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以石比德,实现了赏石中自然之美与人伦之善的统一。清代袁枚专程看过陶渊明曾酒醉卧过的碎石并赋诗“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古年......”对于自己落难时,各方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了答谢各位亲友,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一一相送,算着回报。
同时,捡拾的经历,让我练就了一双小小的“辨石眼”,一般石头从眼前一过,就能大概判断出这块石头的祖籍来自哪里。慢慢的有好多的同事、朋友会拿着自己手里的各种石头来求证出处和真伪,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同时为能拥有这古老苍穹唯一的孤本而自豪。
当然,从一片叶到一粒沙,这世间,人有筋骨脉络,树有肌理年轮,而戈壁荒漠深处的戈壁石以仅此钻石硬度的原生态,色彩斑斓,通体脉络纵横,形状各异,在亿万年风雨的洗礼与日月精华的浸蚀散落在戈壁荒野,给我们爱好者带来了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感动,“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也许就是“石痴”者的心理。
豆豆祝大家新年快乐
作者简介:
张青,华北油田二级单位工程师兼职政工干事。70后,在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温暖自己,也取暖别人。从事新闻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共采写消息、通讯、图片117篇,创作散文诗歌50篇,在所在单位获得各类奖项。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社长:竹园听韵 jxk_99999
评审:负手春风 shiya0309
主编:花非花 zxs12130
琴心洗砚公众平台,
旨在弘扬国学,传播经典,
营造古雅幽香、诗意盎然的文化氛围,
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本版编辑: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