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木匣子】/ 孙卫昌
父亲的木匣子
孙卫昌
在家庭临近搬迁前,忙乱中,突击性整理了那些陈旧的傢什,对于以后可有可无的物品作以狠心的割舍,但在厦子房的一个角落处,一只被尘土覆盖着的木匣子被翻了出来,吹去尘土,真象显露无遗,哦!是曾见过,它有50公分长,不到30公分宽,20公分高,上顶盖是抽拉式那种,在一端活动处有一个小小的折弯扣拴儿,是用小锁头就能锁封的,在另一固定的扣拴上,是个小扁铁丝扭曲了的结扣,靠木板的套了一枚黄铜麻钱,一只小巧玲珑生锈的小锁子,依然坚守着它的职责。对这个木匣子我是早有印象的,以前,但凡家中要找一些不太常用的小物件时,父亲都要从家中的角落,拿出他的木匣孑来,如愿的找到该要的东西,他是父亲的专用品,相当于是他的宝贝小贮藏箱,我曾记得当年每当雨雪天或者不能出外干活的时候,父亲便没事找事地打开木匣,如数家珍的摆弄一番。也是他一生中的积累,爱好,记忆的小物件和所谓的"宝贝″。
父亲不在人世已经好多年了,木匣的小锁子钥匙到底放到哪里去了呢?于是去问老娘,她耳背,在我比划带喊说的引导下,她忽而明白了是要寻找小木匣子的钥匙,她说在木匣底部有个小槽缝里,插着个带红头绳的的小钥匙,她说从未动手打开过那个小木匣了,也不知里头有啥东西呢?
我很快地在木匣底部摸到了那枚拴了红毛线绳的小钥匙,打开了匣子,见里而有几个用黄油纸包裹着的碎物件;一个用牛皮套裹的竹货工具,一个又用硬纸套包裹的家族文件__田产分书,一纸盒散碎的铜质石头眼镜的残件。(可能是修理用件),一个塑料纸包裹的一条长牛皮掐就的四楞鞭子条绳和装饰马头的红色缨饰,又有一张票据和几张老版的人民币钱。还有个用油纸包着的一支生禾(毛笔)和小半截墨碇与小砚台。再下来就是一个用牛皮纸完全包裹严实了的一个较为精致的家用小算盘,最为特别的是:在木匣子的上盖背部居然还有用毛笔写就的中草药药方一帧。在以后的几天里,我对木匣中的各个物件,进行认真的分析,也从老娘的口中辅助佐证了有关文字性东西的来龙去脉。
(一)一纸分书话今昔
在那个用硬纸筒装着了的是一帧家族分书,以旧麻纸从右向左竖式毛笔书写,时间是上世纪的一九五九年六月十九日,是经过村干部王xx,乡老刘xx,和刘xx,代笔人孙xx,合议将原有家庭中田地,庄基,房舍,帐务,树木均一分为二的,内中涉及有石磨子一盒,院中所有果木树类均分于我爷所属与支配。签字承诺无悔人为我爷与我父亲。我早些年曾看见过这张分书,当时甚为不解,其原因是:为什么是有我叔父(二大),我父子却是与我爷分家的呢?难道……
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问了一些村里人,都说我父与我二大是亲生的呀,没见有过生分歧,以来我从村中很年长的老人口中寻问出了一些根根筋筋,原来是在我父亲年幼时便没有了父亲,是我太婆一手将我父哺喂成人的,太婆宁愿不喂或少喂我姑奶吃奶吃饭,都要先将奶头喂给我父吃饱,再去喂她的女儿,我姑奶与她侄儿(我父)年纪只相差一足一岁,是一个上年的后半年与第二年前半年的差距,在我的记忆之中,姑奶的一只眼晴好象总是有些斜视红湿,后来才知道是她幼小时经常挨饿涕哭多了,落下了的病根子。是在太爷,太婆的特别呵护,我爷的仁爱与教导下长大成人的,以至于在以后的岁月中,家中的大小事情都是以我父亲冲锋陷阵,若有半点闪失,第一个挨打受训都必将是我父亲,二大只在后边畏缩,这也可能是练就我父坚强果敢,而二大却办事猥琐,缺少主心骨的性格因素吧!在多年后,我爷,我婆和他家中有大小事情包括浇地,碾麦,丧白发送,立碑等等,都是我们父子兄弟主力操持的。我姑奶虽然也早已过世,但与我家到现在还关系密切,甚至连孙子的婚事也是我专门去蒲城沟通,商量着给娶进了门的。
所以我在想,不在乎你人有多少钱,关健是要有关爱之心,热忱,诚挚的态度去面对你生命中每一个相遇的人……
(二)做竹嚣的工具
做竹器是是我们家族中的传统手艺,至于流传了多少辈人,据老娘说:反正是在她所知的,是在我老老爷时就传了好些辈人了,不过那时只是一门手艺,靠它在农耕闲暇时节的养家糊口挣零化钱,为大户人家的油坊制作压油竹圈,那时是以做上门做零工形式,按月或按天收取资费,自家不负责竹子的采购,运输等繁琐杂项,所谓的劳神少嫌的钱也就不多了。是在老爷辈时,励精图强,家族爷们人丁兴旺了,采取自家上周至楼观或城东鲸鱼沟一带,自行采买砍伐竹子运输回家,在自家庭院制作成成品油圈,再为各地油坊送货上门,收取费用的,这样以来,油坊老板就不用操心自己劳神得派人采购,运输竹子的事情了,省下的精力只管做油坊的生产和销售上,自得欢心了,而我们家族的人多,虽然要提早采点,观察竹子生势,粗细,高矮,包括砍伐,运输,加工制作等等工道序。还捎带了竹子的梢枝又能加工竹笆篱子等其它竹嚣,但各个环节的费用却都算到了成品费上了,既为自家人寻找到活干,也增加了家庭收入,所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
一大家子人,在辛勤了几年后,居然也置办了几十亩良田,打置了大车,水车,饲养了高脚牲口和牛,拆除修建了可以进入院落大车房门,同时又预备木料准备修建大上房,和在大后院买庄基,又在咸阳城里盘作下了个孙家竹器铺面,以常年坐庄生意,又在自家后院中也筹拟个办油坊了。
人心齐了,办事就顺当,就凭借自家人的聪明才智,精打细算和一身武艺擘力,硬生生地在方圆挣出名声。所以,在解放前的咸阳城中,每逢有重大庆典或唱戏时,城府皆联络以老孙家竹器庄的竹子来搭建庆典仪式大棚或戏楼的,连同在家乡的不断备料扩建庄基,使后来的土改时险些划为了地主成份……这门手艺也被当了资本主义尾巴给革掉了,这些看家手艺和工具也就封存在了"记忆"之中了。
(三)算盘,毛笔,砚台与墨碇
文房用品是生意人的必备品,算盘,砚台,毛笔和墨碇是老辈人为后辈人留来的希望与梦想,每每遇见看到有文化的人时,都是非常敬重与羨慕,因为家族中没有出一个象样地人头地的仕途之人,除了自己辛勤努力学习文化,也能写就一些常用的文字来,例如:经常会出现在公众场合的装粮食用麻包,线口袋庄子,粮食斗,簸箕等上都能号出自家的名号来,麦斗上有自己书写并木刻的"积兴堂置",口袋上"壬辰年置xⅹx记″,等等。老人家珍藏这些文墨用品,是把未来和希望留给了子孙后辈的吧!
(四)那包马饰品与皮鞭绳
自从家族中承接了自己揽活做竹器生意,就有包括了去外地砍伐竹子,送货上门的运输问题,也将告别原来的父子兄弟结伴成队,肩挑担担的走运方式,所以,就注定了要置办牲畜和马车,还得要有司驶马车的把式,从而父亲便又从事了吆牲口,赶大车的活计,于是也就与农忙时节的农耕用具打起了交道。他以身材魁梧,手头強硬而制服了别人难以降服的劣质骡马驴牛,也为在以后的农业社生活过日子多挣工分,打下了基础。父亲以是家族中的老大而成了生产队里的"大哥",每逢村中有大事,都以"大哥"的身份出头料理,特别是红白喜事,结媳妇送女人的活儿,头掛马车必将是父亲的车把式,在为村里应承了结婚套车的事后,为马车找搭蓬子,装饰车马须得喜庆洋气,于是就自己动手筹备了些红缨彩绸之类,来装办车马。到了娶亲时,接亲马车队一进对方家的村堡,父亲一个轮圆了的摔鞭脆响,第一时间告诉主人,接亲车队来到了,威武霸气的车马仪表,首先就要博得了对方的惊喜。那种气势也绝不亚于现时的凯迪拉克之类婚车吧。所谓今天看到这些车马饰品也就等于经历了想象中的六七十年代的婚俗故事。
(五)票据与现金
在一橡皮筋里夹裹了一个小纸卷,一张旧报纸里还夹了一张收款收据发票和拾参元伍角柒分人民币。
从发票上看是1982年5月26号的,上面的摘录栏目是兽医用药,金额为36.43元,有大写与小写字母,地点是xx兽医站及公章一枚,钱的票面有:拾元的一张,贰元的一张,壹元的一张,贰角二张,壹元的三张,硬币有:伍分一枚,贰分一枚,一眨眼,几十年过了,物是人非,父子过世也己二十多年了,现在,从老娘的口中得知:原来这些钱是父亲为生产队牵牲口去王寺一带,找老兽医看病的,当时临行,先是在队上干部处预支了50元钱,去了二次,最后付完帐剩下的这些钱和发票,父亲在世时曾多次找干部要将这些"手续″缴给生产队里,可是队里的干部硬是不要,说是.剩余的钱权当是为你的出差伙食费补贴了,你牵着牲口走,一趟来回几十里路的步行,也不容易!但是,我父却说咱挣了生产队工分,补助费就算了。坚决要上缴,再往后又找他缴这些票据时,那干部说:现在生产队都解散了,我也不知往那里去缴呢。于是这些"手续"便留在了这个木匣子里了。
聊以此文字纪念父亲大人
2020.3.26日于眉坞岭下
作者简介:孙卫昌,陕西长安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长安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影世欣闻联合会会员。西咸新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长安区政协文史员。西部都市网记者。有八十余篇散文,千多首诗词及书法,摄影和篆刻作品散发于报刊杂志以及微信平台和民间。《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家。
●
主一位编 :张主彦
编一位委 :孙主辉 万 毅
编委一位 :王宏民 夏 天
编委一位 :槐自强 巨 石
编委一位 :郭主旭 韩 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薛光炜 蒲家富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