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成功的秘密很简单,但是却很难做到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刘邦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有人说刘邦知人善用,有人说刘邦机智善变,也有人认为刘邦为人大方,不拘小节。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底层翻盘成为大汉帝国的开创者,刘邦的身上无疑有许多常人没有的优点和才华。
但是刘邦再怎么优秀,再怎么厉害,他也不是一个完人、神人。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也会有一筹莫展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打败仗的时候。
但是,刘邦有一个看似不起眼,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优点,弥补了他的不足。这个优点就是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建议。
毛泽东常说,听人劝,吃饱饭。
善于听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谋士蒯通就发过这样的感概:“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意思是听取意见可以得知事情发展的趋势,善于谋划是事情能够成功的关键。未能听取正确意见同时谋划出现错误却能够长治久安的,很少。
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哪怕是再聪明的人,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才能集思广益,才能查漏补缺。
在这一点上,刘邦就做得非常好,他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项羽。
善于听劝,要听得进
善于听劝,首先就要听得进,愿意听。很多人会认为,这有多难,觉得我也能做到,事实上,很多人都做不到。
项羽领兵进了咸阳后,有人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关中地区有山川阻塞四方,土地肥沃,在这里建都可以称霸。”
项羽一心想着衣锦还乡,没有听从这个建议,游说的人就说:“人们说楚国人像是沐猴戴了人的帽子,还真是这样。”项羽听说后,就把那人给烹杀了。
刘邦初步平定天下后,计划长期在洛阳定都。这时有个齐国人,名叫娄敬,他正要到陇西戍边,路过洛阳,听说了刘邦想在洛阳定都的事,便向刘邦建议在关中建都。刘邦听从了他的意见,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之后,刘邦召娄敬进宫,不仅赐娄敬改刘姓,还授予他郎中的官职。
同样都是别人劝说要在关中定都,刘邦听了,奠定了大汉二百年的基业。项羽不听,最终的结局是乌江自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明白且能够践行的却很少。
因为人性的弱点就是喜欢听好听的话,听悦耳的话,听奉承的话。别人给的意见往往会很难听,很刺耳,听着让人不舒服。
在零几年的时候,央视有一档叫“赢在中国”的节目。在某一期的节目中,一个小伙子说:“在座的有一个慧聪网,虽然我也经常使用慧聪网的搜索,但是我不看好慧聪网的未来。今后在那个行业只有阿里巴巴能做得最好。”
当时在场的慧聪网总裁郭凡生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地反驳道:“我已经这么成功了,你都不信任我,你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我已经这么成功了,你认为我还不行,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一个比我还不成功的人。”
但是,后面的结局我们都看到了,正如这个小伙子预测的一样,阿里巴巴做到了最好,至于慧聪网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所以,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要大度一些,要勇于听取那些难听的话。
1941年夏天,延安城内突降暴雨,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个闪电把一个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雷公为什么没有把毛泽东打死呢?
听到辱骂自己的话,毛泽东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说:“骂人也是一种提意见的方式嘛?”经过调查,才发现是公粮征得太多了,老百姓受不了才发了牢骚。
之后经过认真研究,边区政府降低了公粮的征收数额,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边区政府受到广大老百姓的真心拥护。
善于听劝,要听得懂
然而,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听得懂,并不是所有的意见建议都是合理的,别忘了,有些人专门出些馊主意。
如果是盲目地听取别人的意见,错误的也一并吸收,反而会起到坏作用。刘邦善于听劝关键在于他总是能听取正确的意见,这是他独有的天赋。
张良曾在一个老人那里得到了《太公兵法》,当他遇到了刘邦之后,经常给他讲这本书里的兵法并给他出谋划策,刘邦一听就懂。张良讲给别人听,别人往往听不懂。张良就感慨,刘邦的悟性恐怕是上天授予的。
刘邦并没有读很多书,但是非常有悟性,别人给他出的主意,往往就能立马知道行不行得通,可不可以做。
但是有时候,他同样有出错的时候。某次,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项羽又截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处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状态,内心十分焦急。
郦食其就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刘邦应该学习商汤或者周武王的做法,对天下诸侯进行分封。他让刘邦雕刻印玺,派人出去寻找原先六国诸侯的后人,把印玺给他们,对他们进行分封。让他们举兵攻打项羽。这样一来,荥阳之围就可以解除了。
病急乱投医的刘邦觉得有道理,赶紧让人把印玺刻好,准备派人出城寻找六国后人。张良回来后听说此事,连忙劝说刘邦做不得以及其中的道理。
刘邦顿时醒悟,赶紧把印玺销毁并叫来郦食其大骂了一顿。
我们再来看一个没有天赋的人是怎么做的,这个人就是成语唇亡齿寒的主人公虞公。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但是中间隔着一个虞国,献公手下的旬息就出了一个主意,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
献公心里没有底,觉得虞国有宫之奇在,一定不会借路给我们。荀息就给献公分析,他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拼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
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
而事实也如旬息所料,尽管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明白人在,劝虞公不要借路,给他讲唇亡齿寒的道理,虞公还是不听,最后被灭了国。
假途灭虢的计谋并不高明,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的把握,虞公的智商不足才成就了这条计谋。所以,有人在身边提建议,听不懂也是白瞎。
善于听劝,要做得到
愿意听取建议,并且听懂了,最关键的是要做得到,要采取行动。为何这么说呢?其实很多建议、意见、道理都很简单,非常容易能理解。但是我们听懂了之后未必就做得到。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身边很多人嚷嚷着要减肥,然后某个人就告诉他,减肥的秘诀很简单,就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往往是一丁点体重都没能降下来。为啥,因为做不到嘛,看到好吃的就忍不住要吃,早上赖床起不来,制定的晨跑计划往往只是个计划。
刘邦起义后,一路打进了咸阳,见到了宏伟的秦王宫,里面珍宝、美女多得数不清,从乡下来的刘邦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心想,打了这么久的仗,可不得好好享受享受嘛。当即决定要在秦宫住宿。
张良、樊哙就赶紧劝刘邦,住不得。刘邦最后也真能忍住,放弃了享受的想法,还军霸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刘邦真的不是普通人。
在这一点上,反面例子是韩信。当他有了一个可以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机会时,谋士蒯通几次劝他脱离刘邦自立为王,好说歹说,道理都给他讲尽了。最后韩信还是没有选择背叛刘邦,最后被吕后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