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4):梅兰芳弟子知多少--弟子马小曼
马小曼:女、回族、1947年出生,京剧旦角。马连良之女。曾被梅兰芳认作干女儿并收为小徒弟。
马小曼小时候,要比同龄人发育地更快,11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1.67米的身高,甚至父亲还为此很担心。担心她长得太高,会影响将来舞台上的扮相,进而限制了舞台上的发展。所以小曼最初上的不是戏校,而是体校。身体强壮的她在学校的篮球队里还是一名主力队员。但是两代人对于戏曲艺术的痴迷与热爱,马小曼最终还是走上了京剧演员的道路。
在父亲的支持下,她考入了中国戏曲学校,成为了一名花旦演员。先后受教于梅兰芳先生、贾世珍先生、徐元姗先生、姜凤山先生等京剧名家大师,在他们的耐心指点下,认真学习梅派艺术。
1967年,马小曼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正常情况下,这些毕业的学生们,将会被分配到各地的京剧团成为演员。年轻的马小曼也无限憧憬着,走上那个光鲜的舞台,成为一名像父亲那样优秀的演员。
可是天不从人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马小曼毕业之前的1966年,马连良已经因受到迫害而饱受折磨,又因心脏病的突然发作,骤然离世。
从此马小曼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67年戏校毕业没有分配,直到1968年,21岁的她和同学们,一起被安排到天津葛沽农场干农活,这一干就是4年多。
到了葛沽农场,马小曼被分配到了炊事班,最初,单纯的马小曼非常高兴。她认为炊事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能分到这个岗位工作,说明领导和老师,以及同学们对她的信任,因此她是非常开心地在炊事班待下来。
炊事班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天5点钟就要起床,先和面、蒸馒头,做好全连100多人的早饭后;再去打猪草做猪食,打猪草回来做好猪食,接着就是100多人的午饭和晚饭,从早忙到晚没有停歇。
算下来,她每天要挑20担水,和70斤面以外,还要喂养8头猪。
马小曼虽然是名家之后,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她从小就被母亲严格要求,从没有娇生惯养,再加上小时候,上体校那一段经历,所以挑水和面,这些体力活她都能够接受。
只是喂猪这件事,由于她是回民,确实给她的精神上,带来一些的困扰。毕竟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只有21岁的女孩,又刚刚经历父亲去世,夜深人静之时,也会有悲伤和无助袭来。这样的时候,她只能把头深深埋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但是第2天,天一亮,擦干眼泪后她依旧是那个坚强开朗的姑娘,即使环境这样艰苦,每当谈起这段往事,马小曼都是面带微笑,丝毫没有抱怨。
她说,那是一段比较苦的日子,却给她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从此她能够乐观看待任何生活中的苦难,能够平淡地对待一切荣辱得失,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1972年,那段日子结束了,马小曼离开农场,到了湖南省京剧院,她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到了湖南省京剧院后,马小曼如愿登上了舞台,但那时候的演出,主要是演现代戏。她主演了《杜鹃山》,长期的劳动生活,让马小曼的外形条件,非常符合饰演戏里的角色。她的演出非常成功,让很多人记住了她的名字。
时间到了1978年,父亲终于被平反,马小曼也回到了北京,就职于中国京剧院,阔别传统戏舞台许久的她,投入到了近乎疯狂地练功学习当中,以此来弥补缺失的10年时光。
刚刚来到京剧院时,马小曼的唱功并不是很好,还由于个子太高,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演宫女、跑龙套都不适合,但她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每天跟随师哥、师姐们认真学习,常常一身汗水接着一身汗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八九十年代开始,她就随梅葆玖先生在各地演出,精研梅派艺术,功夫更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京剧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她韵味纯正的梅派唱腔演唱深受观众的喜爱。
1996年,马小曼又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年她49岁,与北京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被誉为京胡圣手的京胡演奏家,燕守平结为伉俪,事业和爱情都有了美好的归宿。
说到马小曼为什么49岁才结婚,可以说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她21岁下到部队农场锻炼,工作劳累繁重,这时候无暇考虑个人的婚事;等分配到了湖南,也没有遇到合适的缘分,而且她还考虑到以后也许能再回到北京,因此也没有把个人的婚事太放到心上。
等到终于如愿回到北京京剧院,每天又处在一种疯狂排戏练功演出的兴奋中,个人的婚事也就一拖再拖了,直到她遇见燕守平。
燕守平最早与马连良先生也算故交,他曾经与马先生同台演出,为马先生伴奏操琴,马先生对他的演奏艺术很是称赞,对他的为人也很欣赏。只是那个时候两个人是纯粹的工作关系,马先生绝不曾想过将来有一天他会成为自己女婿。
马小曼和燕守平真正的缘分,应该是开始于1994年,这一年,马小曼到香港参加一场梅派专场的演出。在排练《抗金兵》这部戏时,她出演的角色需要表演一段鼓戏,但马小曼觉得自己总是演不到位,却不知道应该向谁求教。有人告诉她应该去求教燕守平,在这方面他可以指点她。为此马小曼就来到燕守平家中虚心求教。
她第一次来到燕守平的家中,见到的场景是:燕守平正在细心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说明来意后,热心的燕守平详细耐心地给她指点,后来马小曼为了表示感谢,也经常来到他家,帮他照顾生病的母亲。两个人慢慢接触多了,相处中有很多共同语言,彼此间逐渐有了感情。
在相处的过程中,燕守平有两点尤其打动了马小曼,一个是燕守平对母亲的孝敬之情,他的母亲常年卧病在床,所以燕守平回到家,都是先摸摸妈妈有没有尿湿被褥。如果被褥湿了就换上新的,再把脏被褥洗干净,让他妈妈总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妈妈每天都需要去医院打针,每次去燕守平都是背着母亲上下楼,他动作要很轻柔,唯恐母亲被摔着伤着,每天如此,不曾有过任何怨言。
一个对母亲孝敬的人,人品一定过得去,这一点尤其让小曼放心。燕守平让马小曼欣赏的优点,他对事业的追求,他通晓京剧文乐、武乐的各种演奏技巧,对现代音乐知识也有深厚的积累和广博的素养。
马小曼演唱的《太真外传》选段:听宫娥(燕守平伴奏)
演奏艺术可以说是“琴音纯正、弓法娴熟、指音清脆、音色华美”,即使名声享誉全国,也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事业的兢兢业业和对京胡艺术的精益求精,让马小曼对他更是尊敬和崇拜。
爱情有时候很远,遇不到时,隔着千山万水,有时候也很近,遇到了便是一步之遥。仅仅相处一年之后,马小曼和燕守平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一年马小曼49岁,燕守平55岁,寻觅半生,终成正果。
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两位老师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事业上共同促进,燕守平从琴艺的角度,给马小曼加以指导。两个人的结合,是真正的琴瑟和谐,妇唱夫随。有了燕守平的陪伴和指点,马小曼的唱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马小曼登台反串,演唱马派经典剧目《淮河营》。她端正俊秀的扮相、韵味纯正的唱腔,让戏迷惊叹,真是家学渊源,颇有其父之风啊。
马小曼反串《淮河营》选段,燕守平操琴
马小曼虽然专攻梅派唱腔,但她作为马连良的女儿,从小也是耳濡目染马派艺术,虽然没有专门学过,但她的唱腔中也继承了马派唱腔的真实自然。
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她也深刻体悟到:所有的唱法都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服务,都要符合人物角色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马小曼不仅唱功精湛,扮相也十分精美。2014年的新春,她受邀参加上海电视台的京剧晚会,扮相非常漂亮,一出场就得到大家的连连喝彩,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但就在这样时刻,她却做出一个从此封唱的决定,周围的人都很不解,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她的回答是,她要把舞台让给年轻人,要做陪伴着太阳的默默发光的星星。
年轻时特殊的经历,让她十分理解青年演员对舞台的那种渴望,她要把这个舞台让给她们。而自己只把最满意的状态留给观众就可以了。
她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如此豁达的心态令所有人肃然起敬。
和燕守平生活在一起之后,夫妇两人两个人都比较喜欢清简的生活,物质上他们没有过高的追求,在一起过着喜欢宁静恬淡的日子。马小曼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她说,只要能与守平在一起,心里就是安静的,是踏实的,是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