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南游到过宁国吗?
孔子南游到过宁国吗?
图文/江伟
微信版第716期
在宁国市仙霞镇孔夫村境内,有一处与孔子相关的古迹——孔子井。据嘉靖《宁国县志》记载,孔子井在孔夫关下,“相传夫子游吴时所凿”[1]。孔夫关建于南宋初年,“因夫子入吴时适此,故名”[2]。在宁国城区,又有夫子堂。正因为有这些遗迹,明人邹守益才说:“宁国虽僻,固吾孔圣过化之地也。”[3]
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史记·孔子世家》是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最系统的篇章,也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最为可靠的资料。据《史记》记载,“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4]。也就是说,孔子周游列国前后达14年之久。在这14年中,孔子经过的国家有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行经的路线大致是曲阜——帝丘(今河南濮阳)——长垣(今属河南)——帝丘——陶丘(今山东定陶)——夏邑(今属河南)——商丘(今属河南)——睢阳(今属河南)——新郑(今属河南)——宛丘(今河南淮阳)——上蔡(今属河南,亦说新蔡,今亦属河南)——负函(今属河南信阳)——宛丘——帝丘——曲阜。可见,孔子游历的国家大体在今河南省境内,不可能到达远在东南的吴国,自然也不会经过宁国。后世史家对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及系年虽有争论,但对孔子游历所到达的国家还是认同《史记》的记载。
既然孔子南游没有经过今宁国境内,那么,宁国境内的孔子遗迹又是怎样出现的呢?笔者认为,这是后人附会出来的。孔子去世之后,在孔门弟子中便出现了孔子崇拜的现象。到两汉之后,随着儒学官方化,孔子崇拜也随之推广到全国。宋时,科举制度不断被官方强调,甚至成为寒门子弟上升的唯一途径,孔子崇拜则进一步发展。孔子遗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附会出来的。
对于宁国境内的孔子井、孔夫关、夫子堂等孔子遗迹,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宁国知县范镐在纂修《宁国县志》时,便撰写了《孔迹辨》一文进行辩驳。他认为,宁国境内的孔子遗迹乃“风之也”[5]。也就是说,这是风行教化的结果,是推衍、附会的产物。接着,范镐进一步分析了孔子未至宁国的理由。他说:
文中提到“吴王伐越以治宫室”,则此吴王当是夫差。道教经典《灵宝要略》、唐人陆广《吴地记》、宋人李昉《太平御览》、明人蔡昇《震泽编》皆载有此事,然吴王却换成了阖闾。二者相互抵牾,可见此事不可信。更何况,文中还有“赤雀衍书”之语,已近乎神话传说,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在古代典籍中,还有孔子与越王勾践会面的记载。据《越绝书》说:
其实,记述宁国境内孔子遗迹的文献本身就有诸多不通之处。各种记载虽然有详略之分,但都认为孔子自楚入吴,经过今宁国市仙霞镇时,凿井并居井侧,遂有孔子井一迹,后由此推衍出孔夫关、孔夫村等迹。
其实,不独宁国境内遗有孔迹,在长江流域许多地方都有孔迹遗存。例如,江苏南京市高淳区境内的游子山、儒童寺就与孔子有关。据载,“游山,县东三十五里,……一名游子山,相传孔子适楚经此,故名。”[12]又云:“今溧水县南七十五里有儒童寺者,本孔子祠。以孔子适楚经此,故祀之。”[13]安徽南陵县境内也有孔子遗迹,“吕山,县南六十里,淮水之源,上有石室,下有孔子书院故址,俗传孔子适楚道此。”[14]若孔子南游确实到过江南一带,则途经高淳、南陵、宁国三地必在同时,然三地的地理位置却呈三角形,根本不在同一路线上。另外,高淳、南陵两地的方志皆言“适楚”,而宁国方志却说“游吴”,游历方向也无法统一。之所以出现如此难以理解的现象,只能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孔子根本就没有到过江南一带,高淳、南陵境内的孔子遗迹也是当地人附会的产物。孔子不可能经高淳、南陵适楚,也不会经宁国游吴。
综上可知,孔子南游并未至吴国,也就没有途经宁国市境的可能。宁国境内的孔子井等遗迹,是后人根据不可信的史料和历史传说推衍、附会出来的,孔子并未经过其地。但是,这些遗迹的产生却反映了宁国人对孔子的崇敬,对文化的向往。具体来说,这些遗迹的出现当在唐宋之际。唐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江南一带人文蔚起,大量孔子遗迹的出现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反映。在当代,宣传孔子井、孔夫关这样的历史遗迹,对推动宁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以历史传说叙说地方真实历史。
[1]嘉靖《宁国县志》卷二,《宫室类·古迹》,1987年点校本,第118页。
[2]嘉靖《宁国县志》卷一,《地舆类·关津桥渡》,1987年点校本,第60页。
[3](明)邹守益:《宁国县志序》,见嘉靖《宁国县志》卷四,《艺文类·士翰》,1987年点校本,第195页。
[4](汉)司马迁著:《史记》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第1731页。
[5](明)范镐:《孔迹辨》,见嘉靖《宁国县志》卷四,《艺文类·士翰》,1987年点校本,第221页。
[6]高生元著:《宁国拾遗》,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该文后来删除了此论,并编入《古邑宁国》(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
[7]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三,《舆地志·古迹下》,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点校本,第1060页。
[8]同治《宁国县通志》卷一,《舆地志·关津》,合肥:合肥古旧书店,1960年影印本,第27页。
[9]民国《宁国县志》卷一,《舆地志·关隘》,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点校本,第299页。
[10]林存光、郭沂著:《孔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183页。
[11]高生元著:《宁国拾遗》,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页;高生元著:《古邑宁国》,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140页。
[12]光绪《高淳县志》卷三,《山川志》,光绪七年(1881)刻本,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