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王联中:永不褪色的印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8月底,开学季。这几天,看到生活区的孩子们去上学,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母校——曹王联中。

每逢回老家,我都会专门去瞧瞧母校“遗址”,在校门口驻足停留片刻。虽然岁月让她早已面目全非,但这“不存在”了的母校却永远印记在我心中,永不褪色......

母校遗址与依然存在的校门

始于家庙四合院

母校最早设在位于我们村的家庙内。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1952年,家庙是曹王完小的“地盘”;1968年,刚刚诞生的曹王人民公社机关迁至于内;1969年,新成立的“曹王联中”又在此招收首届初中学生。

昔日的“家庙”与“公社”已是今日的居民区

1964年,在家庙西约300米处,曹王农中成立,后归入曹王联中。联中由此设东、西两个校区。

东校是个四合院,正北屋属于校领导、教师办公的地方,西北屋也是教师办公室,东北屋为职工食堂;东西两间屋还有正南屋都是教室,西南小屋位居校门口,也是教师办公场所,东南小块地段为厕所。院子里有一口井,系师生饮用水来源。西校较为宽敞,约占地七八亩,有两排房,后面一排长长的有四五间教室,前面的一排由乒乓球室和两间教师办公室组成。校园的南侧与东侧均为篮球场。

东校,距我家仅有百余步,我经常去玩耍与“学习”。比如进去抽陀螺,有时不小心会将其弄到井里,自然非常痛惜而又无奈。我曾在教室窗外,听过老师讲解关于地主、富农、中农、贫农成分划分的内容;我曾进入教室里,看过反映农村医疗卫生战线阶级斗争题材的电影——《红雨》;我曾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看到关于周恩来逝世报道的报纸;我曾在校门口看过各类大字报等等。

70年代中期,村里与公社协商,将村南桃树园东侧的空地与联中置换,其中西校作为我家所在生产小队的场院,东校拆除后作为社员盖房用地。于是,我因此有幸认识了冯长泰、张志川等老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懵懵懂懂地感受到了他们渊博的知识、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也奠定了自己最初的教师情缘。

学校主道西侧的三排教室

1976年,新校区启用。整个校区占地十多亩,地面平坦宽敞,房屋横竖成排、整齐划一,似一幅棋盘。从南入口进入主道,西侧有三排窗明几净的教室,每排包括两间;东侧一排房,含一间教室和一间曾作为教师乒乓球室的教师办公室,1980年又新盖了一排;主道直达的最北端一排是最长的一排,中段是职工食堂,东西段均是教师办公室兼寝室。食堂前吊着一口钟,上下课的指令是从这里发出的。校门口的东侧是厕所,路南是绿草成茵的操场,再南面有一小块庄稼地是学校的实验田。

教职工食堂与食堂前的吊钟

在各排房的东墙或西墙上设有黑板报,用以公布考试安排,发布各类通知等。在各排房前后空间带设有乒乓球台,其中在教师办公室和北二排房之间的空地,是“菜园”,种着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有时,会听到黄瓜丢了、茄子少了、柿子没了的传言,人们就会琢磨着肯定是那几个调皮的同学干的,哈哈。

学校东邻张(店)北(镇)公路(现205国道),西行不远即是张(店)东(营)铁路曹王火车站,可乘汽车、火车南至重工业基地淄博、省城济南,北达惠民地区行署驻地北镇和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

学校主要开展初中教育,1969至1977年入学的为两年制,1978年以后入学的为3年制。1969至1976级,主要采用“群众推荐”的方式入学;1977级至1985级最后一级均系经过统一考试入学。1971年,曾招收两年制高中班;1976至1978年,又办过1届两年制的高中班。

良师荟萃育英才

我在联中学习时(1978—1981年),学校汇集了一批高水平师资,他们由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教师20多人组成,其中王忠林、曹高俭、孙建福、朱恒阳、周庆家等老师已经作古,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母校在各个阶段的教师留影

王忠林老师(1941—2009),业务精,教学好。部分高中数学内容“压”到初中,整个学校只有他能讲授。作为乡村教师,居然能给国内权威教材找出错误。授课中,能够真正进入“状态”且表达形象与通俗。如叼着烟头、斜视屋顶、拉着尖细的声调:这个有——理——数呢!再如,“这个血小板,经过英勇的斗争最后而壮烈牺牲”、“只要像掌握数学绝对值一样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就能学好政治课”等等。

曹高俭老师(1932—2007),“围着锅台转一圈”,各门课程样样通。首次《生理》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顿时让喧嚣的课堂安静了下来。为鼓励我学好苦涩的物理,称“以后的高中物理会比初中物理简单,更容易理解”,真乃恩师用心良苦的励志谎言!拖着一条残疾的腿,步行数公里,走街串巷劝说辍学的同学回校。寒假期间,专门去学生家“走访”,了解学生假期学习情况。

孙建福老师(1938—2009),教育教学方法独特的爱心专家。授课中,循循善诱,理论联系实际。如讲授“比重”时,提问“铁重还是棉花重?”结果一些同学立刻作了错误的回答;讲授“惯性”时,列举了我军司机巧妙利用“惯性”抓获女特务的案例。多采用正面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如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打错号而是打问号。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思考,查找问题之所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尊心的用心保护。

还有一些同样给予了我辛勤指导与谆谆教诲的老师,他们目前依然健在。

张志川老师,见证学校建立与发展全过程的资深专家,数十年兢兢业业从事体育教学。每次讲解训练要领前,首先进行思想的动员。讲授室内理论课,我第一次听说了篮球比赛中的“侵人犯规”等内容。他注重引导,诲人不倦,严厉中包含关心,批评中透着慈祥。曾专门介绍校友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语重心长地引导同学们强化品德修养。

曹瑞新老师,博学多识、才思敏捷的杰出青年。1977年高考达到录取线,但因已“办理登记手续”,即悲催地失去了进入大学的资格。由于他教导有方,我的数学成为强项科目。公社教育组曾专门组织观摩他的“因式分解”课。担任班主任,特意设计了引导同学们形成良好习惯的宣传语:“马上上课,你准备好了吗?下课了,你的收获与问题在哪里?”曾提醒与鞭策同学们:今天是1979年9月8日,努力的你,两年后在哪里?20年后在哪里?反之,不努力的你,两年后会在哪里?20年后又会在哪里?

曹宝福老师,好学上进、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参加高考仅差几分而与大学擦肩而过,但后来的文学水平、知识能力,俨然不是大学毕业生乃至硕士、博士所能比拟的。授课中,有时热情洋溢,如讲解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有时慷慨激昂,如诵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会写作”,而且“懂写作”。学校1981年迎新年出的黑板报,刊登的就是在他指导下我写的作文。多年来,每逢撰写与审阅各类文章时,我就会自然不自然地想起当年在宝福老师精心指导下打下的语言文字基础。

曹大润老师,知识渊博、为人正派的“文革”前高中生。授课中,思路清晰,直白朴实。如根据《刑场上的婚礼》情节描述,讲解什么是“倒叙”;结合《愚公移山》的主题,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讲授“太平天国”,把天王、东王、西王、南王、翼王的关系用图表展示,一目了然。最终成为农民的他,知足自己的晚年生活,体现了代表社会良心的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

黎家强老师,快人快语、能言善辩的青年才俊。注重学习思路与方法的引导,如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以红军和敌人作战为例,要先摸清对方的地形,寻求进攻的突破口,就可一举歼灭敌人。兼任班主任,用心对待、呵护关爱每一个学生。同学们的学习状况与秉性怎样?是哪个村的?住在哪里?家里有几口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他都烂熟于心,了如指掌。

桃李芬芳显身手

曹王联中,仅是一所村办中学,但她累计培养了17届(1969—1985)毕业生,约2000余人。既有中央或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有高校专家教授,也有以救治生命、守护健康为己任的医生,还有的成为了企业老总。

母校不同时期的毕业证

曹庆文,淄博市文广新局原局长。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淄博日报社,曾任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市文联主席、文化局局长、文化出版局局长等。1978年,联中的同学都在学习庆文师兄参加高考撰写的作文——《难忘的一天》,描述的是获悉粉碎“四人帮”这一天的过程,被当作经典范文在整个学校广泛传阅。当时,“曹庆文”几乎成为了“文学”“高材生”“大学”的代名词,全校师生都以他为荣。

孙福悦,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干部一局副局长。1978年考入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博兴县兴福公社工作。1984年组织选派到山东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借调到团省委与调入省委组织部。1997年调入中央组织部,历任干部二局正处级调研员、办公室副主任、一处处长、干部一局副局长。2002年在出国考察时,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8岁。作为鲁北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中学,能够培养出这样身居高位要职的人物,实属荣耀。但是,天妒英才薄命苦。福悦师兄赴中央机关履职后,依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回老家过春节时,依然与本村兄弟一起给长辈乡亲叩头拜年,显示了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孙建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信息系副主任,曾被评为全校十大杰出青年。30多年前,对于老百姓的孩子而言,初中毕业考上中专跨出“农门”就求之不得了,但建孟师兄初中毕业时毅然放弃读中专的机会而入高中学习,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被母校的师生称为“壮举”!当时,他成为了联中同学的励志活教材。

曹庆博,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1985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滨州医学院附院工作,后调入青岛八院。熟练掌握心血管的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心内科临床操作和诊疗技术,尤以心脏介入诊治最为突出。庆博默默无闻地悬壶济世数十载,其业务功底与医疗水平获得了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与患者及家属的普遍赞誉。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镇里对中小学进行调整,曹王联中随之更名为“曹王联小”,两年后即被撤销。我的母校,我永远怀念的母校!她诞生于教育革命的“文革”岁月,建设发展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时期,在顺利完成了各阶段人才培养的重任后,最终归于历史……

母校最后一届毕业生1988年留念

当年在初一语文课上,也曾写过命题作文《我的母校》。那时,虽身临其境,却憋不出几个字来。近40年后的今天,思绪万千,努力追忆中敲击键盘而成文。

当然,拙文与母校辉煌灿烂的历史相比,也只能是片言碎语、点滴之感,祝愿母校在曹王联中的校友印记里永不褪色,衷心期盼有一天我们能够重回母校,依偎在母校的怀抱里,讲述那些遥远而亲切的故事......

作者:曹高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学院院长,出版专著与全国规划教材3部,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0)

相关推荐

  • 【中师生-专栏】庙嘴坪,最美的风景——深情回望宁县师范 / 作者:郭阁凤

    ☀愿与您携手建设教师朋友的最温馨家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教育教学讨论|留守儿童问题 半山腰上的学府 宁县县城四面环山,是唐代名相狄仁杰斩九龙的地方.三水交汇处的北山半腰向后伸缩 ...

  • 母校漫步随笔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花开在原北京都安老乡会网站的签名 母校漫步随笔 今年回家的时候有事去了一趟都高,母校变得漂 ...

  • 小作家:王嘉懿 亲爱的母校,我想对你说

    亲爱的母校,我想对你说 王嘉懿 时间似流水,从我的指缝间流走.时光匆匆,六年的小学生涯眨眼间就拉上了厚厚的帷幕.风儿轻轻静静地吹着,在我的记忆中结下了果实-- 走在教学楼窄而长的走廊上,到处充满了对往 ...

  • 小作家:王袁彬 亲爱的母校,我想对你说

    亲爱的母校,我想对你说 王袁彬 在无数个日夜间,六年的小学生涯转瞬即逝,但无论分别多久,我的母校永远无法被忘怀,它承载着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想起入学时的忐忑不安,第一次走入校门的小孩子,到现在这个 ...

  • 小作家:刘博宇 别了,母校

    别了,母校 刘博宇 夏雨迷朦,我撑着伞漫步,心中莫名倜怅,不知自己还能剩几次机会在这条坛中香径间徘徊.快要与这个生活了六年的校园告别了,趁着最后的半月时间,我走远路进教室,为的是到我们学业的起航点-- ...

  • 备考日记(三)

    今天,没有给大家絮絮叨叨地讲,很难得的一节自主学习课. 课前,拿刚考过的标点为例,提醒大家要注意清出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底子,不能总是在一些方面留下这样那样的疑问点,不要做题时总是靠猜来解决. 大家 ...

  • 中学生优秀作文欣赏:我最喜欢的学校

    我最喜欢的学校 我最喜欢的学校莫过于我的母校了.且不说母校的依山傍水,也不说她的花木繁荫,单就那至今仍回响着我们一串串笑声的教室,记录着我们一行行脚步的操场以及映照着我们一次次活动的路灯,多无不引起我 ...

  • 邹小芳 || 支教梦,永远在路上

    我别了小城,去边远山区支教. 汽车在沥青路上蜿蜒,阳光在树林丛中穿梭. 时令已是深秋.天空像覆盖大地的蓝宝石,被秋风擦拭得洁净而美丽.山浪峰涛,随意地流泻出一道道.一坨坨五彩斑斓,绚丽而热烈. 忽然间 ...

  • 母校银川二中的印迹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银川二中,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家. 1961年,我的家随着当教师的妈妈搬到了银川二中,从此,我就一直生活在二中院子里. 我在这里读小学.上中学.参加工作, ...

  • 记忆中的浍沟镇凤山联中(下)

    浍沟镇凤山联中 图文/马勇 那时教室也有电灯,就是那种最普通的白炽灯泡,大多会因为停电用不上,用得上的时候因为灯泡功率低.数量少,整个教室还是十分灰暗的.如果赶上停电,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同学们纷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