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哲学世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山水画

《庄子的世界》

第三集 《万物齐同》

作者:王泽仁

主持人: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

嘉宾:只有齐物方能逍遥,只有万物齐一才能真正做到万物平等无差别。所谓齐物,庄子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齐一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而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对立面,诸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美与丑等等都是无差别的一回事。万事万物绝对的齐同,必然导致了关于万事万物言论上的绝对齐同的认识,所以庄子否定了诸子百家的争论,也否定了一切是非、对错、好坏的客观存在。

庄子从悟道者南郭子綦“吾丧我”的物我两忘的入道境界,引出了人籁、地籁和天籁的三籁之说。人籁繁复多样,地籁千差万别,唯有天籁是各种不同声音的主宰。对于它生发出来的各种声音,又有什么不同呢?

庄子认为,人在与外界交涉纠缠中,日复一日的勾心斗角,使得自己睡觉时魂魄不得安宁,身心精疲力尽,心灵闭塞,丧失本真,无法恢复生机。整日被各种情态所困扰,诸如: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欣喜、愤怒、悲哀、快乐、忧虑、感叹、后悔、恐惧、轻浮、放纵、张狂、作态)又怎么能超脱自由呢?故庄子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庄子

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成心”造成的。所谓成心,即一己之情、一己之私、一己之见。庄子认为:诸子百家之言都是各持一家之词,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即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万物的本源,破除是是非非的偏见,排除自我心中的障蔽,呈现大道的光明。万事万物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不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化,从道的层面来看,它们完全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道通为一”。

庄子讲了一则寓言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养猴老人不过是顺应猴子们的喜怒情绪和主观感受罢了,圣人也是如此,混同是是非非,而任凭自然均衡,这就是物我并行,各得其所了。

庄子

古代得道之人,认为“未始有物”;次一等的人,认为有物存在,但“未始有封”;再次一等的人认为万物有分别界限,但“未始有是非”。是非观念的产生,是大道的亏损。所以圣人不用个人的一孔之见、一技之长夸示于人,而寄托在事物自身的功用上,这就叫做“以明”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大与小,寿与夭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非得去做个区别呢?顺应自然就好了。

圣人从来不去辩论所谓的是非。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所以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谁知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呢?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庄子

主持人:庄子认为万物齐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是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多多少少有分别心,且这颗心往往带来“彼”与“我”的对立。一个人该如何从狭小的自我中走出来,开阔心胸,包容万物呢?

嘉宾:《庄子》书中有一则寓言,我想可以破除我们的这颗狭隘之心:尧帝想要讨伐三个小国,心理总是惦记着这事,就问大舜:“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舜说:“这三个小国家,犹存乎蓬艾之间。你却对他们不放心,问题在哪里呢?过去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普照万物,何况人的道德应当超过太阳的光辉呢?”

庄子

主持人:是的,太阳普照万物,无偏无私,人为何就做不到呢?今天和这个人结怨,明天和那个人强辩;今天肯定某人,明天又否定某人,是是非非无穷无尽。

嘉宾:这是世俗之人的普遍现象,所以庄子说:“何以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何以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万物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更没有一个是非利害的标准,偏于一私的争辩是多么的愚蠢。人在潮湿的地方居住,就患风湿病,泥鳅也会这样吗?人待在树上就会惊恐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这三者,究竟谁知道居住在什么地方才最合适的呢?人们吃家禽之肉,麋鹿吃美草,蜈蚣爱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者究竟谁的食物才算美味佳肴呢?猿与猴成为配偶,麋与鹿交合,泥鳅与鱼配对。毛嫱和丽姬,这是世人所羡美的,然而鱼见了沉入水里,鸟见了高飞天空,麋鹿见了就会急速逃走,这四种动物究竟谁知道天下的美色才是真的美呢?”庄子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是非的标准。我们人类认为的都不一定是对的,更何况是单独的个人的一己之见呢?

庄子

主持人:按照庄子的观点,一切人为是非标准的判定,都是不可靠的。今日之是有可能是明日之非,今日之非也有可能是明日之是。庄子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的格局要高点,眼观要远点,只有高屋建瓴,一切是非的计较之心自然消除。

嘉宾:是的,庄子反复强调辩论是徒劳无用的:假如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你果然就对吗?我果然就错了吗?假如我胜了你,我果然就对吗?你果然就错了吗?这其中是有一个人对,有一个人错呢?还是我们两个人都对,或者都错了呢?我和你都无法知道,而别人原本就暗昧不明,我们找谁来判定是非呢?如果让观点和你相同的人来判定,既然他已经和你相同了,怎么能来评定我呢?假使请观点与我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他已经和我相同了,怎么来评定你呢?如果让观点和我们都不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他已经和你我都不相同了,又怎么能来评定你我呢?假使请观点跟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他已经和你我相同了,又怎么来评定呢?那么你我和他人都无从知道谁是谁非了,恐怕只有等待造化了吧。

庄子

主持人:庄子这段话可谓说的滴水不漏,无可辩驳,但人在俗世中,多少都会做利害的权衡,怎么能做到那么的超脱呢?

嘉宾:权衡利害,不如游乎尘垢之外。利害又岂是我们俗人能看得清楚的呢?丽姬是艾地守封疆人的女儿,当晋国得到她的时候,哭得衣服的湿了。等他到了晋献公的王宫里,与君王睡在安适的床上,吃着美味的佳肴,这才后悔当初的哭泣。我们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我们怎么知道喜欢生就不是一种迷惑呢?我们怎么知道讨厌死亡就不是像自幼流落他乡而不知回家那样呢?我们都像是梦中人一样。当人在梦中,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有时候在梦中还在做着另一个梦,等觉醒了之后才知一切犹如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自以为自己清醒,一副明察秋毫的样子。殊不知,我们都是梦中人啊!

庄子

主持人:这么说来,我们似乎也在梦中啊。人有时候对于梦境和存在会混同一体,如庄周梦蝶,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

嘉宾:庄周梦蝶,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了,庄子认为万物是可以转化的,万物也是可以感知和交流的。庄子将其称为:物化。即万物浑然同化,达到无差别的境界。要达到此境界,首先必须做到“无所待”的身心灵完全自由的状态。否则就会限制人与外物的融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