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上包村坐唱班
上包村坐唱班
十响班,又名锣鼓班、坐唱班,有昆剧、徽戏两种。一般以本村十余人自愿组成,自拉自唱,逢年过节相聚拉唱,遇到有婚喜庆寿应邀坐唱。民国年间坐唱班甚盛,甘溪乡全有。建国时,上包坐唱班、下包坐唱班、清塘何坐唱班学的是徽戏。
坐唱班在民国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民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一直延续到建国初。
上包坐唱班始建于民国四年。一九四九年停止活动时,由本乡童家源村童家乾先生传授,最后一批演员是:包明汉(副吹)、包朝宗(鼓板)、包继堂(正吹)、包仲兴(老生)等为主要演员,主要演唱《拜月》、《百寿图》、《父子会》、《三姐下凡》、《见母杀妻》、《大战河东》、《对课》等徽戏。
清塘何坐唱班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由何裕春传授。唱昆剧,最后一批演员是:何锦山(正吹)、何锦圭(鼓板),何锦江(副吹),何锦青、何三字等十多人组成,主要演出剧目是《火焰山》、《一文钱》、《训子》、《追逃八仙》、《借扇》等,曾经去佳泽坞大公殿演唱。民国三十年停止活动。1948年又恢复,至1953年后未曾演出。
农村俱乐部是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
上包村俱乐部创办于1983年5月,村党支部对此工作十分重视,把此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青年的力量创办俱乐部,室内有图书阅览、游艺活动,电视放映,室外有篮球场、黑板报,还有一支力量浓厚的文体队伍,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村容村貌出现了新气象。1984年被浙江省爱委会命名为“省文明卫生村”。
近年来,上包村创办了文化礼堂,2017年4月3日,召集全国书画名家创办了兰溪市第一家乡村美术馆。
兰溪滩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据说,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县衙官差为了休闲自娱,将滩簧曲调传入兰溪,为文人雅士所喜爱。1900年,兰溪滩簧成为“余庆社”坐唱的主要曲调。抗日战争时期,兰溪滩簧因广泛流传于兰溪民间而进入辉煌期。现在,兰溪滩簧坐唱形式已经失传,而主要以说唱形式进行进行表演。近年来,兰溪市文化部门还对有关滩簧的曲目、历史沿革、传承过程等资料进行收集,以尽可能恢复兰溪滩簧原生态———坐唱形式。运用兰溪滩簧创编的《断桥》、《僧尼会》、《李渔别传》等作品都成了婺剧精品,深受群众欢迎。
位于上包行政村的上包坐唱班、下包坐唱班始、清塘何坐唱班正是兰溪滩簧广泛流传于兰溪民间而进入辉煌期。也就是说,上包坐唱班、下包坐唱班始、清塘何坐唱班属于兰溪滩簧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兰溪滩簧已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