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扶灵瑶”文化的集中体现——江永首家大院

【讲述永州故事】“扶灵瑶”文化的集中体现——江永首家大院

继续探索瑶族文化,继续驱车前往源口瑶族乡首家大院,弯曲的乡村公路一直延伸到源口乡政府,在村民的指点下,走进了小河边村的首家大院。

首家大院,始建于明朝中期,重建于乾隆年间,再经咸丰、光绪年间扩建。现留存下的首家大院为咸丰、光绪年间建造,砖木结构,二层建筑。院落处于首家族人聚居的中心位置。
  大院由居之安、星聚、允臧、补拙山房、首家宗祠等小院组成,呈品行串连结构。各小院由巷道串联,每个小院均有过道、天井、排水道、正堂和两侧的厢房,瓦房上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壮观,壁沿上的浮雕图案丰富多彩,窗门上的花虫鸟兽栩栩如生,照壁上书写着的大字遒劲有力。尽管有损毁破败,但整个建筑体系仍不失肃穆端庄。

没有牌楼,没有标志性建筑,沿着巷道前行,感受更多的就是苍凉和破败不堪,损毁相当严重,几乎难以找到昔日繁华热闹的踪迹,唯有几处门楣的字迹依稀可见。

首家大院的村民并不姓首,源于源口瑶族乡是四大民瑶之一——扶灵瑶聚居地,自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招安下山的扶灵瑶便聚居于此,也是江永县境内成立最早的瑶族乡。至今保存有《扶灵瑶统记》和《盘王书》等极为珍贵的瑶族历史典籍。

据年老的村民介绍,明朝初年源口扶灵瑶13姓瑶民为祭祀先祖共建禅山寺。寺内供奉诸多佛像和各姓祖宗牌位,扶灵瑶供养僧人为其上香诵经,祈祷四时顺利、一方平安。瑶民每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千人会”即是十年一大祭活动的简称,已传承近600多年。每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开始。“千人会”会期一般为三天,古时亦有五天、七天。 “千人会”是扶灵瑶瑶胞祭祖礼佛、俨寄其思的祖先信仰和俗神信仰,也是扶灵瑶沟通、团结两省三县及周边各村寨各族人民的桥梁和纽带。  

扶灵瑶传统文艺节目是耍春牛 。相传远古时代牛神从天宫御田盗来五谷种子和农具于人间,玉帝迁怒牛神,宰牛于人间以示惩罚。人们为纪念神牛舍生取义的壮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遂以“耍春牛”活动祭祀神牛。源口扶灵瑶保持了这一原始的传统祭祀仪式。“耍春牛”文艺活动在每年的立春举行。

  瑶家饮食文化是打油茶 。唐朝年间,居住于都庞岭山脉瑶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大山茶叶有多种健身功效。于是开始以茶叶煮水药用治病,稍后发展到以茶叶、生姜为主料用铁锅木棰打碎取汁饮用解乏,后又加炒米、葱花、食用油等佐料配以饮用充饥,逐渐演化为山居瑶民日常饮用和招待宾客的地方特色饮食习俗。

  瑶族社会的首部“地方志”。源口瑶族保存的《扶灵瑶统记》,详细记载了扶灵瑶山水图、地界、冲漯、村落、道路、河水、户籍、充役、把隘、辛劳、霸场、田粮则、县志粮、征粮册、田土名图、绘凭、批示、奉则、绘照、开试、庵观、阁庙、祠寺、社坛、津渡、桥亭、文生、贡监、职员、承充、事故、灾祥等内容。其中仅“批示”一栏,就收录了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官府批示计三十件,内容涉及保护瑶族山场田土、免役、办义学,处理盐运、停泊纠纷等,为今天研究封建制度下的民族政策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在瑶族内部长期实行的瑶长自治制度,《统记》也有完整记录,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起至民国三十年(1941)止共287年间,历届瑶长、瑶目的任职名单一一详记。如此完备的瑶族史资料,在国内瑶区尚属首例。《扶灵瑶统记》堪称是记录扶灵瑶社会550年的地方志,是一部极为珍贵的瑶族历史典籍。

我终于明白了,2011年被列入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非其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源于首家大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有价值的文化所呈现的载体让人失望,后人是不是该在古村的原貌修复上动动脑筋,真正做到名副其实,才能感受其伟大的价值的一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