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道州龙村:史有记录的永州最早最久的古村

【永州故事】道州龙村:史有记录的永州最早最久的古村

陈瑜

据查,永州有一个比上甘棠建村还早、更加博大精深的古村,出于对古文化村落的兴趣,我赶往湖南道县乐福堂乡龙村。一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龙村山水环绕,小桥流水人家,山上古树参天。龙村坐东朝西,村子背靠高峻的虎岌山和鸡冠寨山;北面是都庞岭绵绵山脉,村子前面的大田洞,叫龙村洞,有田地八千亩。村后的龙溪沿山脚环村流过,流水晶莹碧透。村子溪水环绕如龙,依溪名叫龙村。

条小溪发源于北面打鼓坪山上的八斗源,流唐家、罗湘桥入道县状水,出青口与潇水汇合。据宣统二年《蒋氏族谱》村人蒋秉鑫写的《龙村图记》中说:“ 龙村者以龙溪得名也,龙之为物一曲一直一诎一信,溪水之流神碑似之,故溪以龙名,而村即因溪之名龙以名之。夫龙溪环绕村流,滚滚而来,涓涓不绝,蚴■连蜷蜿虻蜆,襟带一方,控弦三面。若夫村之雄据西鄙,防御之阻,则天地澳区焉;华实之毛,则州乡上腴焉。其间烟火万家,沃野数里,峦院周匝,险要重关,洞中则蟠结龙头,宅后则迤延虎尾。西有春陵以镇,东穆岭以称雄,游览者步兹,莫不借以为地势之奇,关中之塞也。今昔追感风景不殊。自龙村所卜居,惟我蒋氏族与熊、柏二姓为正,故文人学士钟其秀者,恒多龙村之名龙,抑所需之也,吾于是乎记。”这篇记文详细介绍了龙村的得名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形势。

村中三姓:柏姓、蒋姓、熊姓。据龙村蒋氏族谱称:东汉桓帝时,蒋嵩封平都侯,原籍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因镇抚南邦,过宏道而遂落其籍焉,今子孙甚藩。熊姓皆东汉龙平侯熊尚后裔分歧。熊尚(公元146年-217年),字子高,汉代龙平侯熊筹之孙。湖南道县龙村人,舂陵人(今湖南道县)。史书颂扬熊尚“雍容莅事,听览如流”,立朝惟仁,行为谨慎,正直敢言,以忠厚著称辟吏。熊尚的父亲熊乔帶部到湖南、广西、广东北部一带,当官剿匪安民,为最早进入湖南安家的熊姓支派之一。他在道州龙村(风水宝地)置业安家,生下熊尚、熊望,两个儿子。熊尚子承父业,帶领八大部将,几万精兵,剿灭乱匪,修建道州县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深受百姓拥载。《熊尚墓碑铭》是汉代湖南道县人熊奚为其父熊尚墓碑所作铭文,立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丙申(216年),记载了东汉骑都尉兼灌阳督长熊尚的举仕、为官、为人事迹,是汉朝极为少见的碑刻之一。熊尚墓碑,据《道州志》载:“碑高九尺,厚八寸,螭首龟跌”。北宋初,道州郡守王继勲爱该碑,把它移至州西的寇公楼下。至淳熙五年(1178),道州郡守赵汝谊,喜爱汉刻保存的稀罕,命郡博士章颖考证注释。宋嘉定六年(1213),道州郡守方信儒,认为该碑极为稀罕,而龛于宅堂之前,后湮没不知去向。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湖南参议分守道,命州属官民四处寻找,在州治之土中找到。康熙《永州府志》:“汉碑刻,永郡存者甚少,故备载其文”。龙村是目前有记录的永州建村最早最久的村子。

村以东面高耸的两山作为屏障,龙溪从村后的山脚下环村潺孱流过,构成村子的两道防线。村子的前面女儿墙绕村,墙与小溪、高山一起把龙村围成一个城池。贯穿村子南北青石板铺成的两条纵道,是村子的主要大道。一条从村内经过,是村子的中心轴,为村中的街道。房屋沿水渠两旁而建。村子的另一条纵石板路沿围墙延伸到村外,车马可以从这条道进出村子。村子的北面是柏氏学堂,民国二十三四年修建,高大的风火墙上写着“秀起人文”、“有龙则■”的楷字,学堂二进屋,显得非常宁静肃穆。学堂与村子民居为一个整体。除这个学堂,村内还有蒋氏“龙吟”学堂,民国十八年建成,现在已不存在了。村子南面(村尾)保存着一座完整的庙,便于人们求神拜佛。村子前面一里路左右龙村洞中的山岗上曾经有座规模宏韦的西岳大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掉,做了一个小学校。断垣下我们找到两块石碑,一块是钦命提督军门加一级记录二次沐恩官熊思立于同治十三年捐建戏楼的碑。过去村里每逢大的节日或祭祀活动都会有人请戏班来唱戏,主要是唱彩调戏,村里两姓人家也有自己的戏班,会奏乐和表演武戏。另一块碑是明万历年间的《封西岳君记》碑,碑文却看不清了。西岳君什么来历,村里没人说得明白了,现只留下一个传说。

村中纵石板路是村子的中心线,石板路、水渠两旁建的房子都是一些铺面,过去这里店铺林立,以卖豆腐卖杂货为主,周围十几里村子的人经常到这里来购物。从零陵走旱路往广西经过这里,有时会在这里住宿,有时到这里来交易,过去这里生意兴隆,非常热闹。

纵巷道中间有一座青龙阁,民国六年建成,意在阻止柏蒋两姓向对方的领地发展。购买对方的房屋也只是卖天不卖地,以防后来被迫迁出龙村。所以两姓只向南北两头发展,成为现在的一个长条形村落。除两条南北纵道,每姓各有东西橫巷道两条,青石板铺成,村子里保存着许多清代的古建筑。村子的古民居在巷道两边,巷道进去是天井,两进居屋。有一个院落两栋连排,院前共用一堵风火墙围成一个整体,开两个门,各自从自家的门楼进去,门墙上有题字“阳春挹蔼,朗团秋月”。进门楼后,一个大坪,半月形的台阶,立式柱门,柱门条石立框,刻对联“枕O基德千年固,富贵先开一品红”。每栋房子门前都有对联,“四桂齐芳仍藉菊松光四径,双星并灿直将极婺颂遐龄”,横联“松径余庆”;另一联是“储天地太和之元气,治子孙乍宅以安居”,横联“维德之基”。建筑规模保存得很完整,但无人居住在此。

蒋氏祠堂门前格局与柏氏祠堂一样,有坪有井,井在坪前南面,进门的右边。两座祠堂以一左一右两井构成一个整体布局。水渠上架两块大青石板,作为桥进祠堂。坪子上的四对拴马桩非常有气魄,高二米,地下埋进一点六米,宽0.45米,厚0. 24米。分别是癸酉科进士蒋方径、庚戌科进士蒋秉鑫的进士桩,光绪十二年立;附贡生蒋秉周,宣统二年立;还有一对是大清同治十二年立的桩,前一后三对。祠堂建于乾隆年间,三进屋,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正堂,第三进神牌位。进入门厅是菱形照屏,两进屋之间是宽4米长3米的大天井,中间石板路,河卵石铺底,保留了清代南方的建筑风格。

走进龙村,如同走进了昔日的车马喧嚣的岁月,那一片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的风景,牵连着温馨、恬静的世界,太多的梦想曾经在这里升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已经成沦为房屋上的灰尘和那在阳光下闪烁的蜘蛛网。

我的寻古梦,不是为了开发古村为旅游景点,而是从那一个个的图案雕刻上去琢磨人们向往宁静、向往闲适的美好梦想,去发掘支撑永州孝德文化的一点点根基。可老年人对后人忽视信念的担忧,后来人对利益追求的盲从,也就决定了后来人对老屋保护的淡漠。

祖先留下的任何一个物件都是宝贵的,每一个图案中和造型中都深藏着点点滴滴的深刻含义,偏重于教化,注重于对真善美崇高价值的追求,更多的希望后代子孙将祖先的勤俭、向善、行孝、睦邻、友人的美德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守望老屋的老人眼神的迷茫与无奈,深藏着对道德伦理的沦丧和断层的悲哀,社会发展了,可美德不能丢,精神支柱不能丧,理想信念不能缺失,文化之根不能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