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汉封三柏图碑”拓

“1.汉封三柏图碑

镶嵌在西碑廊,共有三块刻石。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春刻制,把当时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和三将军柏的真实形姿,分别画刻在三品碑石上,用浅线阴刻手法,精细逼真地描绘出来,纹轮清晰,是了解汉封三柏历史面貌的实物见证。通过图碑可知,二将军柏最大,大将军柏次之,三将军柏最小。汉封三柏图碑原镶砌在大将军柏西屋的山墙上,“文革”后期丢失民间。1987年,依照登封县文物保管所名誉所长、副研究员宫熙先生保存的汉封三柏图碑拓片,按旧制复制成碑.1989年4月置放今址。

大将军柏图碑,呈竖长方形,高1. 14米、宽0.63米。图中大将军柏翠叶浓郁,树杆微斜。图柏高51厘米、冠幅56.5厘米。在图碑右上角刻有'十洲散人南州徐让题’七言诗一首,行书字体。诗曰:'阴森古柏列苍虬,万壑龙光贯斗牛。翠盖影摇全界色,钵昙枝拂碧云浮。鼎立天中经日月,昂藏太室自春秋。将军不谓荣封爵,流得清名播九州。’

二将军柏图碑, …………。

三将军柏图碑,呈竖长方形,高1. 14米、宽0.63米。图中三将军柏铁杆高擎,直刺天空。图柏高57厘米、冠幅54厘米。在图碑右上角有“庚子(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初夏太原郭守训题”七言诗一首,诗曰:“何年贞干植嵩阳,霜霰曾经岁月长。闻道根深堪化石,知兹力大可成梁。云口翠盖口人幄,两混寒口玉女桩。封禅心承寿问外,乔然挺立傲沧桑。”在图碑左上角刻有“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郝弘猷识,明崇祯二年(1629)岁己巳春月,山人贯从谦写”.标示了汉封将军柏名称由来、汉封i柏现状和刻立图碑的作用。文日:'嵩之麓有三柏焉,始不可考,汉武封禅时,爵为将军。迄今大者围三十五尺,苍干盘曲,势若游龙;次围二十五尺,文理细腻,润枯相半;三围二十尺,枝叶森秀.体貌独全。鼎生山阳真可观也。愚创为图,令考古者知柏之有寿如此。’

1988年前后,通过登封县文物保管所查找,在嵩阳书院周围村民家中,先后发现大将军柏图碑、二将军柏图碑和三将军图碑原石,但碑面多有损坏.文字不可读,图也较模糊,现竖立在嵩阳书院前区中轴甬道东侧。”

(宫嵩涛著,嵩阳书院,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06)

“汉封三柏图碑”之原拓,除上文提到的宫熙先生保存的汉封三柏图碑拓片,于他处未见,今幸见之。

就其内容看此拓较宫熙先生保存的汉封三柏图碑拓为早,因“云口翠盖口人幄,两混寒口玉女桩”,中的三个不可识别字中的两个字均可从此得出。

1、“口人幄”者,“

人幄”也,“橓人幄”也,橓。同“蕣”。《集韻・椁韻》:“蕣,《説文》:木堇朝華暮落者。'引《詩》顔如蕣華。'或作橓。”

2、“两混寒口玉女桩”,即“两混寒

玉女桩”,即“两混寒棱玉女桩”,如文征明,“棱”字写作

和碑文中的

一致。这种写法在较早的衡方碑中就有。

可以说,此彩拓开本巨大,形制美观,拓制最早,能补阙文字有切实之学术价值,且有宝刀不老万古长春的良好寓意。二树,一封大将军,一封三将军也,若悬挂身后两侧实与传统文化中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俗谚完美契合,而二将军者不免让人想起位于北京景山公园东门内康熙皇帝,为表彰关二爷之忠烈,特为关帝庙题写了“忠义”匾额,并将射场边两株并立的古柏命名为“二将军柏”。则此之阙,岂非天意?使虚位以待忠义之主人哉!诚难得之佳品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