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晋世家第九》“咎如”考(修改版)
《史记·晋世家》“狄伐咎如”句。《索隐》云“赤狄之别种也,隗姓也。咎音高。邹诞本作'囷如’,又云或作'囚’。”钱大昕《廿二史考異》云“索隱云:咎音高,鄒誕本作'囷如’。'囷’'咎’聲相近。”。而“咎如”为何地,皆无人考知。
按:钱大昕《廿二史考異》不论“作'囚’”,概因“咎”、“囚”二字于形、音、义皆难以通、讹而论之。今试论之。
甲、“咎”通“
”
于省吾先生《甲骨文字释林·释
》云“甲骨文
字作
等形。晚期作
。
字不见于说文,其造字本义待考。旧释
为
为
为骨为
为戾为凶,均臆测无据。又旧也读亡
为无咎,可信,但无佐证。晚期甲骨文常见'亡
才
’和'亡
自
’之贞,郭沫若同志释繇一文读
为繇(爻),颇有道理。
字的音读,可于周代金文,西汉竹简和后世字书得到验证。今特分别加以引述:一、周代金文鲁侯簋:'唯王命明公遣三族伐東国。才
,鲁侯又(有)
工。’
字金文编误释为
稽。
工郭沫若读为猷功(殷周铭文研究三九)。这是说,鲁侯奉王命率三族以伐东国。既有谋猷又有功勋。二、前年羅福頤同志以所著临沂汉简佚书零拾见赠。其中务遇篇殘简有'尧问许
曰’之词,许
二字凡三见。其即许由无疑。由此可见,汉时还借
为由。三、龙龛手鑑口部上声有
,音'其九反’。这是由于古音往往平上不分的緣故。总之,依据以上三项证明,则甲骨之以
为咎。以
为繇,周代金文以
为猷,汉简之以
为由,字书之音
为'其九反’,均属古韵幽部。其音读之
嬗相承,由来已久。”
于老的论述非常精辟,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其音读之
嬗相承”并非完全替代,而应是并存的关系。因除了于老所说“龙龛手鑑口部上声有
,音'其九反’ ”,又有《篇海》云“
,音舅”的记载,这表明
字咎的意思并未消亡。而郭店简《尊德义》“不䌛其道”及“䌛豊(禮)智(知)乐”,均通“由”。可见以
为由和以
为猷很可能有过并存的时期。又按:䌛即
。《ト辭通纂》云“癸已ト,爭貞:日若兹敏(晦)隹(惟)年
。”郭老釋云“言日如此晦,年其有憂也。
即繇之古文。《雅・釋詁》:'繇,憂也。'”
(宵喻)、繇(宵喻)、憂(幽喻),宵幽旁转。
乙、“
”、“囚”二字形近易混
(取自《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囚”)
(取自《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囚”)
(取自《荊門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
”)
可见《索隐》云“邹诞本作'囷如’,又云或作'囚’”之“囚”字当为“
”。
又按:“索隱云:咎音高,鄒誕本作'囷如’”,实则“咎如”即“高如”。
甲、“咎奴”即“高奴”
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咎奴(高奴)”条云“《三代吉金文存》收有战国时期魏国'四年咎奴曹命(令)壮罂’戈。其中的咎,据《史记集解》知音高,是咎奴即是高奴。据其中提及的高奴令,可知其时魏当置有高奴县。其地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秦高奴县属上郡,而魏上郡十五县在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入秦,是咎奴(高奴)当为魏上郡属县之一(此处原书注,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并于公元前328年属秦。”
乙、“高奴”即“高女”
汤余惠《战国铭文选》云“高奴”即“高女”,属魏上郡。不繁引。
丙、“高女”即“高如”即“咎如”
“女”通“如”,见穆公簋、中山王鼎、师俞尊、上博简《孔子论诗》、《鲁邦大旱》、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等。不繁引。
可见《史记·晋世家》“狄伐咎如”即“狄伐高奴”也。
浩按:此文8月1日工作之余草草写成,仅查CNKI而他处未及细查,后翻阅《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发现“咎奴”即“高奴”的论述,为免抄袭之嫌疑,今特改之。